新时代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实践逻辑与推进路径
2021-08-09王莉阚军常
王莉 阚军常
摘要:本文以“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实现体育强国”为逻辑起点,以主场体育外交为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回顾与梳理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历程,分析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发展现状,着重论证主场体育外交与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是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式,通过改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助推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和增加国际贡献度等4个方面发挥作用,成为中国体育实力转化为国际影响力的有效路径。新时代语境下的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将大有作为,但是,目前中国在主场体育外交中还存在“主场角色能动性不足、主导创新意识薄弱、国内协调不畅、长效机制不全、投入成本待优化”等问题,需要在“构建主场体育外交新格局、转变主场观念和意识、建立长效机制、调动社会资源、加强多部门聚合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主场体育外交;体育强国;国际影响力;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1)04-0030-06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Promotion Path of Chinas Host Sports Diplomacy in the New Era
WANG Li1,2,KAN Jun-chang2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ports power”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akes the host sports diplomacy as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reviews and combs the course of Chinas host sports diplomacy, focuses on demonstrating the practical logic of home sports diploma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in the new era, and holds that: Chinas host sports diplomacy is a new time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diplomacy on behalf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build a sports power. It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ports strength into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four aspects: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sports discourse power,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system, optimizing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and 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Chinas host sports diplomacy will hav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Chinas home sports diplomacy, such as “the lack of initiative of the home role, the weak sense of leading innovation, the poor domestic coordination, the incomplete long-term mechanism, and the investment cost to be optimized”. We need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in “concept transformation, strategic planning, strengthening the aggrega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The system and mobil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were further improved and improved.
Key words:Host sports diplomacy; Sports power;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Practical logic
2019年出臺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到2050年我国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位居世界前列的伟大目标”。意指中国强国体育应国内国际都要强,要将扎实推进国内体育建设与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步进行[1]。
目前,中国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中国体育外交的国际发展更加具备战略空间和条件,因此,中国更加积极需求机会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其中“自己搭台唱戏”的“主场体育外交”成为重要的体育外交形式,在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已有的体育强国与体育外交关系研究中,内容基本集中在体育外交的意义、时代使命和实践路径等几个方面,而就“主场体育外交”的专题研究尚未涉及。故本研究围绕“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强国建设要求,以“主场体育外交是有效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为逻辑假设,在回顾与梳理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历程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体育强国建设与中国主场体育外交之间的实践逻辑关系,在此逻辑框架下就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中国如何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助力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机遇、挑战与努力方向做出思考。
1主场体育外交概念界定
主场外交是一国境内举行的多边外交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和维护本国国家核心利益,提升本国的国际影响力[2]。突出强调东道主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也就是东道主应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3]。一直以来,体育外交都被视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主场体育外交理解为国家主场外交的组成部分也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学界关于“主场体育外交”的研究未成系统,在已有研究中,主场体育外交的概念被界定为:在一国境内举行的国际体育活动,是体育外交的一种类型,主办国在活动中具有主导优势,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本国的国家体育利益,增强本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包括在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体育论坛等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4]。主办国利用主场优势可以在议程设置、媒体宣传、体育竞赛安排、规则制定等多方面发挥引导甚至决策作用。
主场体育外交可按照活动来源、活动形式、承办部门等做出不同分类。一是按照活动来源,可分为,由一国承办一些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国际体育赛事、体育会议;由一国自己创办本土国际品牌体育活动两类。二是按照活动形式可分为竞技或大众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博览会、体育国际会议等。体育赛事是国际体育活动中最常见和最活跃的形式,更容易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所以也成为国家乐于选择的方式;而高級别的国际体育会议相对体育赛事而言,则具有议题更为集中,“政治性”更为突出的特点。三是按照承办机构分类,大致可分为官方活动和民间活动两大类。官方活动一般由国家体育组织负责统筹,在议程设置、会务总体安排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大众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及日渐增加的群众体育赛事,使得社会体育组织及民间国际交流组织逐渐成为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承办主体。
目前,每年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体育活动超过300余场次,可以说,主场体育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体育外交实践的重要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作为“东道主”在这些体育外交活动中的能动性和主导性,加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主场体育外交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
2.1第一阶段(1949—1979年)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综合实力弱、国内社会秩序不稳定、外交实践和经验匮乏,政府对举办国际体育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数量很少。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参加国际多边事务日益增加,体育交流也明显增加,主办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以单项赛事和运动队来访交流为主。这一时期的体育外交活动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基本是承办力所能及的国际单项赛事,围绕能做好赛事服务,谋求扩大国际影响,争取国际奥委会的承认为目标,着力塑造中国“站起来”的国际形象。
2.2第二阶段(1979—1990年)
1979年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自此,中国正式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治理。1985年在我国境内开展的体育交流活动多达466次。同期开始创办中国传统项目的国际赛事,表明中国主动“搭台唱戏”的体育外交意识增强。1990年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开启了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新篇章。这一时期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影响力逐渐增强,但仍以亚洲地区的双边或多边体育交流活动为主[4]。
2.3第三阶段(1990—2008年)
冷战结束,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多边外交活动[3]。体育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给予了中国更多的自信,举办亚运会获得的国际影响力,也更加让中国意识到体育作为“外交先行官”的重要作用。2007年多达298场[5],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大幅度提升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这一时期除了承办国际赛事,中国对其他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方式也更加积极地进行了思考与参与,注重中国体育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提升,但在议程设置、制度改革方面的重视仍不够。
2.4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接连承办了多个综合国际大型赛事,每年仅国际赛事就高达300余次。这一阶段的中国主场体育外交较以往阶段相比,具有4个特征:第一,主场意识增强,把握主场优势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能力提升,活动中的议题设置更有的放矢;二是除了承办国际体育活动,也积极创办本土国际体育活动,日益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主场体育外交原创品牌建设;三是除了体育外交活动本身,更加重视与其他外交活动配套进行;四是推动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与科技、产业、媒体等内容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办赛新模式,逐渐成为国际体育活动的新标杆。
回顾历史,中国主场体育外交随着国家实力、体育能力、国际关系的变化正在不断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沉寂到新世纪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活跃、东道国的能动性更加凸显,这表明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程度日益加深,引导全球治理的能力更加强劲。
3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发展现状
3.1发展状况与不足
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实践在促进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以及加快实现国际化体育强国目标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价值。首先,有助于丰富中国体育外交的经验。主场体育外交的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体育外交经验,在主题及议程设置、重要成员的协调配合、国内外舆论的把握和引导等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第二,通过举办国际大型体育活动,广大市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多次的熏陶,极大提升中国民众的公共外交意识。
但目前我国主场体育外交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主导创新”意识薄弱,在举办的体育赛事活动中重视赛会服务、精于活动的组织管理,而对相关外交议题的思考与设计重视不足。因此,虽然主场外交活动屡获好评,但在活动中所倡导的理念方案没能深入渗透到世界民众中;二是在我国举办的大量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暴露出组织内部协调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体育活动举办过程中投入成本过高甚至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三是缺乏对主场体育外交长效机制的考虑。目前,中国虽然积极承办国际赛事和会议,但仍处于主场外交的初级阶。为了统筹日益增加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提升体育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和时效性,我国的主场体育外交需要一套合理的长效机制来引导与调控。
3.2诉求与机遇
中国积极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是国内外共同驱动的结果。首先是面对全球体育“治理失灵”的困境[6],国际体育体系或将经历一次改革[7],国际社会希望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在全球体育未来治理中承担更多共同责任[8]。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积极顺应国际社会体育的需求,更加主动需求深入参与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之中的机会,加速从国际体育发展的“参与者”向国际体育治理的“引领者”演变。中国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全球体育做出中国贡献,可以说,全球体育治理困境和国际社会对中国体育的期望成为我国积极开展主场体育外交的外在驱动力。
其次,国内发展需求是中国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直接驱动因素。中国目前正处在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又处于相对利好的国际关系位置,因此,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正当时。第一,伴随体育全球化发展,中国体育需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利用主场外交平台,借鉴各国体育治理经验,推动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推进体育强国建设[9]。第二,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理念的转变促进主场体育外交的发展。新时代随着中国体育实力的不断增强,在“从韬光养晦到积极作为”的外交理念引导下,中国体育不能仅仅扮演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还应把握好体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发挥好世界体育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功能。这就需要中国体育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将具有主动引导优势的“主场体育外交”变成提升外交实效的重要方式,有的放矢地增强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体育治理的国际化水平。
4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实践逻辑与其他的外交活动相比,由于体育活动本身是极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媒介事件,因此在举办体育活动时,能在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助推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以及增加国际贡献度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4.1改善国家形象
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声誉对于中国顺畅融入国际社会具有重要作用[16]。在改善国家形象方面,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国际体育活动往往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媒介事件,广受全球民众和媒体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直播,观众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就达到40亿,将中国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独特的传统文化传递到全世界,中国的国家形象真实地展现给世人。同时,来自全世界的大量代表队和外国观众在赛事期间亲身感受着中国的发展速度、百姓的和諧生活等,并将对中国的印象传播出去[10],通过他们的传播将更具有说服力,更容易被本国民众所接受认同。
第二,以体育赛事为主的体育外交活动规模大、组织难、资金投入多,中国积极申办国际大型赛事并能成功举办,首先展现了实力强劲的国际体育建设者形象;其次,举办国际赛事,需要举办国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因此,我国举办国际赛事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第三,借助世界媒体聚焦的平台优势,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主题口号、吉祥物、宣传片等,充分向外传递中国崇尚和平、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展现健康积极的大国形象。
4.2增强国际体育话语权
利用自己搭建的体育主场平台,有更多机会表述中国体育发展理念和观念,解释中国体育政策和方案[10],最广泛地争取国际社会对我国体育的理解与认同。
首先,在举办活动过程中,通过主题口号、会歌、会徽等的展示,表达中国的举办理念,并借机提出自己的倡议,逐步构建自己的特色话语体系。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赛事中,历届赛会主题都倡导着和谐包容、合作共享的中国核心理念(见表1),对国际体育社会产生着积极影响。同时,在高级别体育活动中,国家高层领导人利用讲话、会晤、交谈等各种机会,适时将我国的理念和新方案推出,进一步引导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外交理念的理解。
其次,通过成功举办国际体育活动,能得到国际体育组织及各国的支持与信任,有利于巩固体育大国形象,并利用举办后效应向国际核心体育组织输送人员,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国际体育的机制讨论与制度改革中。或者把握机会在国内成立国际体育单项分协会等的方式,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加强交流,夯实合作基础,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程度,参与到国际规则和制度改革的核心领域[12]。
4.3助推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
当前国际体育的规则制定和机制设计仍被西方体育强国操控着[14],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战略能力和体育强国战略建设的推进[15]。
随着中国体育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积极参与到国际体育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中。主场体育外交在参与深度及主动性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成为我国目前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实践。首先,作为举办国,中国在议程设置方面具有优势性和引导性,通过举办相关议程活动或是领导人的讲话,能适时表述中国理念和观点,解读中国发展方案,在获得进一步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有效参与到国际体育制度的改革之中。其次,在创办的国际体育活动中,注重适时植入中国理念,倡导创建新的国际制度,逐步在国际体育制度领域获取更大的决策权和领导权。例如,在中国创办的“世界武术锦标赛”中,中国在构建与完善武术项目的国际规则和制度方面就具有主导优势,通过不断的努力推进,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武术领域的引领地位,最终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决定将武术列入2022年青年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1]。
4.4增加国际贡献度
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系统的国际体育交流活动,因此,承办或是创办这些活动,实则是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做贡献,是在积极承担国际体育治理的责任。首先,中国举办大量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为各参与主体提供重要的沟通平台和机会窗口,通过这个平台的交流,有助于形成国际体育发展的共识,推动国际体育进行合理改革,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搭建好主场体育外交这个“唱戏平台”也有助于世界文化的交融,增进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为建设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做出贡献[17-18]。其次,承办大型的国际体育活动,国家实力是基础,国家社会稳定及政府的内外统筹协调能力是关键,因此,很多国家无力承办国际赛事。然而如果因此导致国际体育竞赛体系的连贯性被中断,那么,将对国际体育组织的权威造成威胁,更不利于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积极主动地承办国际体育赛事,承担起国际体育发展的责任,不仅为各国运动员们创造了发挥的机会,更为国际体育组织分忧解难和助力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
5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发展的推进路径
5.1构建中国主場体育外交新格局
随着中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转变,主场体育外交也将更加成为我国体育外交的重要形式,然而如前分析,主场。体育外交由于耗资多、风险大,因此并非多多益善。只有加强主场体育外交的顶层设计,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其价值。首先,加强与体育大国的合作。尤其在举办国际性综合类大型赛事时,需要就一些面临的难题共同商讨,通过谈判合作的过程一方面能不断提升我国体育影响力,同时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其次,与地缘国家开展主场体育外交活动,打造地区体育命运共同体。发展地区体育命运共同体,合作对话、互利共赢是关键,我国应积极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体育联盟,举办地区间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最后,在中国的对外战略布局中,发展中国家是重要基础。通过举办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交流活动,将有助于增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提升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的效果,为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添砖加瓦。
5.2转变主场体育外交活动观念和意识
“主场外交”的目的不仅是做好“招待服务”,也不仅是“欢聚一堂”,而是要利用在家门口举办活动的优势,致力于提升国家战略能力[19]。目前,我国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都是以做好活动服务为主,而对于主场所具有的“主动与主导”优势发挥不足,未来应从上到下转变举办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理念,包括国家、政府及体育组织都要实现从服务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主导意识并重,利用主场外交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在议程设置、机制创设、理念转化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尽可能高效地将中国不断增强的体育实力转化为相应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体育外交战略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理念和中国体育治理方案造福世界体育,促进中国和世界体育的合作共赢。
5.3加强主场体育外交的机制化建设
与大部分领域的主场外交相比,主场体育外交的活动在场馆建设、人员物资等方面的投入巨大,参与人员广泛,参与部门众多,需要一个完善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连续性和实效性。首先,尽可能将同一个国际体育活动固定在同一地点,这样能有效提升场馆的利用率,既节约了活动成本,又通过活动的连贯性提升了活动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打造活动品牌;其次,把以往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加以制度化,将取得的成效有机转移到未来的活动中。继续系统地做好人员培训等具体工作,加强包括外交部门、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企业等在内的各主体部门的联动性及协同性,完善合作机制,提升主场体育外交组织工作的实效性;最后,思考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我国主要以主办大量的体育赛事为主要活动方式,今后应该积极争取在本国举办或承办一些投入成本相对较小的国际体育会议,这些会议议题相对集中,在参与制度改革与完善方面更能发挥重要作用。
5.4加强主场体育外交的整体统筹
主场体育外交的“大外交”特点,需要加强整体统筹,充分调动社会体育资源的积极性。社会体育组织具有灵活性、专业性等优势,由他们组织一些国际体育活动能够减少投入成本,减轻政府的压力,这种更具亲和力的活动形式也更容易获得国内外民众的支持[4]。同时,体育活动向来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支持,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民众以观众、运动员、志愿者等多元身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因此,应加强宣传,提升广大民众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我国的主场体育外交活动中,发挥他们所具有的公共外交价值。同时,通过主场体育外交活动的不断熏陶,也有利于培养中国公民更多的国际意识。
5.5加强多部门的聚合作用
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理论的创新能够推动主场外交实践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和更新,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就我国如何利用主场体育外交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来说,应打破学科界限,结合国际政治学科、外交学科、传播学、人类学等跨学科协同研究,重点发掘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和治理”理念同当今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善治”治理的共鸣点,继续打造“人类健康共同体”等主张,为中国体育外交战略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目前,中国主场体育外交的当务之急是结合疫后时代国际关系的变化,做好2022年冬奥会外交的研究工作,完善冬奥会公共外交活动的整体方案,包括主题议程设置、媒体传播计划、赛事形象设计、配套外交活动方案等,创新推进冬奥外交工作,助推疫后中国国家形象的修复与改善,切实推进国际体育强国的建设。
6结语
为了稳步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总目标,中国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来增强与全球体育的合作和全球体育治理,以此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伴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提升及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更加具备了举办主场外交活动的战略空间与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大体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就。尤其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主场体育外交已成为中国体育外交实践中的重要形式,在优化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助推参与国际体育制度建设和增加国际贡献度4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期的中国主场体育外交开展有着更强烈的诉求,也有着更大的发展机遇。针对存在的不足,今后需要在构建中国主场体育外交新格局、转变举办理念和意识、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等方面下功夫,让主场体育外交切实在推进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及全球体育体系改革中发挥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世阳.国际政治视野下提升中国体育国际影响力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4):9-12.
[2]凌胜利.主场外交:战略能力与全球治理[J].外交评论,2019(4):1-33.
[3]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J].国际问题研究,2014(5):4-6.
[4]王莉,阚军常. 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基于主场外交视角[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4):26-36.
[5]国家体委.中国体育年鉴(1989)[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146.
[6]国家体育总局.赛事计划[EB/OL].国家体育总局网站-竞技体育-关注中国http://www.sport.gov.cn,2020.02.26.
[7]胡孝乾.国际奥林匹克治理体系发展、影响与思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1):25-32.
[8]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1-7.
[9]M.Ghadami, I.Henry. Developing culturally specific tools for the evalu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in [J].Int.J.Hist.Sport,2015(8):986-1000.
[10]柳鸣毅.国家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J].前沿理论,2016(6):27-40.
[11]钟秉枢,刘兰,张建会.新时代中国体育外交新使命[J].体育学研究,2018(2):37-44.
[12]周铭扬,王政.新时期我国体育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研究命[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1):40-46.
[13]广州日报官网.中国落子国际体育组织有何意义?[EB/OL].http://msport.eadtday.com.,2018-07-30 .
[14]刘亮.中国特色体育话语的生成逻辑、实践进路、解释框架与新时代的使命[J].体育科学,2019(9):24-32.
[15]管文虎.关于研究中国国际形象问题的几点思考[J].国际论坛,2007(5):1-12.
[16]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欢迎宴会上的祝酒词[EB/OL].http://news.cctv.com,2008.08.08.
[17]习近平欢迎出席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EB/OL].http://xinhuanet.com,2104.08.16.
[18]凌胜利.“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J].当代世界,2017(9):24-30.
[19]姚小林,安婧.北京冬奥会背景下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与创新对策[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7):29-33.
[20]姜南.国家体育治理现代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9):22-26.
收稿日期:2020-08-31;修回日期:2021-03-16
作者简介:王莉(1981-),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外交、大型赛事管理与组织研究。
通信作者:阚军常(1970-),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冰雪运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