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联通主义的高职思政课堂构建

2021-08-09孙小伟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连接

[摘要]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高职思政课需要摆脱“为教而教”的藩篱。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是基于联通主义思想的课堂形态创新,在个体学习层面体现为围绕思政内容构筑多向度的复杂学习网络,在学习组织层面体现为师生通过创新交往实现思政教育的价值,在课堂表征层面通过任务化、情境化、个性化交织构筑动态课堂。对此,文章从学习者、教师、教材以及在线资源及学习数据等关键环节构建了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形态建构模型,在实践基础上探寻了连接高职思政课堂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联通主义;高职思政课堂;连接

[作者简介]孙小伟(1981- ),女,辽宁朝阳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415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渝东北贫困地区职教扶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SKGH26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107-06

高职思政课堂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组成部分,备受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全国高校在课程建设、教学建设、师资建设、实践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提升,然而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當前高职思政课教学内容脱离学习者实际生活,教师缺乏用学习者自身话语体系进行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导致思政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不足,影响了学生的真心喜爱,降低了思政课堂的实效。如何以问题为导向,结合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破解思政课堂低效的问题,成为思政课教师的难题。笔者结合多年高职思政教学的实践,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连接形态的高职思政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联通主义与思政课堂契合的发生学

(一)高职思政课堂陷入“为教而教”的藩篱

为学习者呈现具体、生动、鲜活、唤醒的课堂,实现为“理解而教”,是高职思政课堂建设的目标,也是高效思政课堂的标准。然而,纵观思政课教学改革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其主流仍然是围绕教师如何高效“教”而形成的范式和途径。在对“教什么”“如何教”的研讨中,试图通过集中备课、教学示范、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思政教学的政治性、思想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由于课堂始终脱离学习者、脱离生活,导致各类问题频发,体现为学习者参与度不高,课堂没有成为师生高效交互的学习场域,而呈现出与学习者生活偏离的“灌输性课堂”“表演型课堂”“封闭型课堂”和“单向型课堂”等形态。按照教学论的逻辑,“教”与“学”是相互支持、相互成就的过程。这种忽视学习者在特定信息技术年代的单向度“教”,与新时代“数字土著”所蕴含的时代特征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成为事实上师生之间的“藩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对立的课堂主体,教师用“教学智慧”营造“知识接受”的课堂,用“整齐划一”的步调对待“多样需求”的学生。尽管教师试图通过课堂实现教育目标,但由于教师的出发点始终是“教”,导致与学生的深层次互动并不理想,部分学生难以参与课堂,“高效”课堂成为奢望,教师的自我发展也局限在较低层次。由于职业教育学生的基础问题,导致该现象更加明显。教师需要从“如何教”的教学起点转向“学习是如何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调整思政课堂重心,促进学习者独立学习和思考,借助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构建充满生命趣旨的“生态课堂”,探索提高思政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二)联通主义与思政课堂的契合

随着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课堂建构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知识成为不同来源、载体、形式、阶层人的所有智慧,只要是通过学习获取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都是知识”①,造成了“知识存储的网络化、知识标准的个性化、知识颗粒的碎片化、知识载体的多模态化”②等新的特性,进而改变了知识生产方式,形成了“源于问题和观点非共识的生产、基于互联网的群智协同生产、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融合并呈现非线性关系”③。在这样的知识生产逻辑中,每个学习者都参与到教学交互中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草根教育草根”成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并在MOOC所催生的在线学习中大放异彩,逐渐引起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学界称之为“互联网+教育”。其本质体现在,每个参与者或参与群体和自身所在网络进行多层次的教学交互,通过内外联通,促进网络构建,其本质是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连接线性,是不同主体连接的建立和网络的形成,学习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流通。联通主义的最大突破是直面学习的复杂性,将学习当成一种复杂系统,知识通过连接产生,学习就是建立各类网络,学习的过程是搭建人类社会概念网络和外部社会网络之间的连接。在联通主义理论中,课堂就是一个高度开放、灵活、适应个体差异和发展多样性的场域,并与社会连通,构建一个多因素、多形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主体,与个体深度互动,形成具有知识更新、迭代的整体环境,影响了各级各类教育的课堂形态变革。

联通主义为封闭、规定、脱离现实的思政课堂提供连接的理念,进而改变了课堂存在的基础,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信息环境中重新思考知识问题以及课堂形态问题,形成了“基于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形态”。所谓连接,指高职思政课堂中的要素通过思政教学的知识架构联系在一起,以形式冲突、思维聚焦、现象判断、任务完成、多途径资源、多渠道交互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课堂外参与者的多向度交互,进而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政学习场域。基于此,连接的思政课堂指的是用连接的思想改造思政课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通过引入多种观点和多形态资源,塑造一种开放、联通、灵活和适应性的学习环境,实现课堂教学的情境化、灵活化、多样化,实现思政内容的更新与创造。

二、基于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形态特征

(一)个体学习层面:围绕思政内容构筑多向度的复杂学习网络

按照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人类学习不是单一脑区工作,而是多个脑区共同参与和协同作用下的结果,学习通过形成神经元的联结而建立认知网络。教育应该强化与社会的联动,形成交互关系,构筑一个群体智慧实现的平台,实现人的联通和潜能的深度挖掘。联通主义强调的学习是通过建立内部认知神经网络、概念网络与外部社会网络的联结,引入到思政教学中,表现为以下三個形态:第一,思政课堂的教学是以人际网络为核心的学习网络。思政课堂的网络不再是“教师—学生”形成的单一交互网络,而是以“师生、生生”为主,围绕相应的文本、资源等元素,形成的多向度复杂交互网络。多因素支持、多类型参与、空间的开放包容是思政课堂教学的主要形态,人际网络是各类交互的核心,各类参与者通过人际交互获取知识。第二,思政课堂的学习场域得到了拓展,形成了新的学习空间。各类资源通过“互联网+”的通道,实现学习社区的构建,人是资源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活动等联通、汇聚志同道合之人,开展群体交流和创新,形成深度学习。同时,学习的内容也不局限于教材,各类优质的在线学习资源通过“结构嵌入”的方式实现“濡化”,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进而实现“混合”学习。第三,个体在复杂网络中不仅扮演知识的习得者,也是知识的贡献者。由于自身经验不同,学习者通过分享观点、提供证据、解释过程、发表立场等多种形式,成为知识的贡献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塑造基于自身理解的沟通,在共同学习、协同成长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转变,关注人类共同利益,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学习组织层面:师生通过创新交往创造思政教育的价值

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生师比”问题较其他课程显得更加突出,“按点上课,上课走人”成为思政教学的常态,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割裂,师生、生生之间的人格影响弱化,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影响力不足、感染力不强、效果不突出,这就需要建立互联网时代中新的“联通”。首先,在线支持体系改变了课堂组织的范围。传统课堂中,师生关系仅限于物理教室,教师面对课堂中的学习者组织教学,师生交往是基于文本的课堂交往。在线学习连接了多种类型的学习者,形成了新的课堂组织范式,师生的交往范围得到扩展,师生之间的关系责任被无限弱化,理解、交互、创新成为师生交互的关键。其次,基于各类应用的非连续多向交互,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新的教学过程是交互价值发挥的主要环节。思政课堂具有独特的形态价值、内容价值和功能价值,需要特定的形式来支持,一般而言,任务性活动、体验性活动、资源汇聚性活动等在高职思政课堂中都有较好的应用空间。再次,教学会谈创新思政内容的传授模式。教学会谈指的是思政课堂中围绕某个主体开展的对话,是思政课堂中层次深化的关键形式,也是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指导的教学交往,实现师生的交流,形成师生成长的交互空间。最后,基于共同趣旨的生生关系居于主导地位,由于思政课堂实现了与外界的连接,学生教育学生成为重要的知识来源,课堂组织的基本形态也在逐渐改变,以共同兴趣爱好、目标任务为组织形态的生生关系也逐渐取代师生关系成为课堂的主导。

(三)课堂表征层面:任务性、情境性、个性化等交织形成动态课堂

课堂形态需要形成具体的课堂表征,才能有效指引课堂学习的开展,连接的思政课堂呈现了任务性、情境性、个性化等的交织。任务化指的是高职思政课堂延续高职教育任务化的特征,根据知识、能力和情感进行任务化聚团,形成一系列边界相对清晰、结构合理、内容一致的学习任务。例如,笔者将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背景与标志性事件梳理等19个学习任务,以明确的任务指导高职学生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获取相关知识。情境性指的是将学习的内容和所利用的资源联系起来,通过在线学习空间、物理场域、影音设备、服装道具等,将知识学习放到一定情境中来。例如,借助电影重现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的情境,实现以课堂为主、线下为辅的讨论,分析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的促进作用。个性化指的是按照学习者学习风格、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开展学习。例如,喜欢自主学习的学习者,支持其观看在线学习视频;喜欢表达的学习者,支持其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观点分享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发生逻辑

实现思政课堂的连接,需要准确把握其形态特征,结合思政教学特点,将“理论的连接”转换为“实践的智慧”,还需要紧扣内在操作模式,构建从特殊走向一般的操作框架,找准实现的策略性设计,进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最终实现高职思政课堂的效率提升。

(一)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操作框架

连接给了思政教学新的主张,如关注外部资源的融入、以学习任务为核心的人际网络的构建、关注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关注大数据支持的学习行为等,是融合联通主义教学思想、现代教学论、现代教学设计所产生的开放性课堂建构问题的解决框架,包含了从整体、系统和其他不确定性上生成课堂的基本要求,也关注有效设计、合理安排和相互协同的系统性构建出发点,最终形成强化学习者网络参与、学习者创造性表现、学习环境的开放性构建和多资源支持的课堂形态。

1.课堂的中心是学习者。在任何形态的课堂,学习者都处于中心地位,课堂的价值是通过学习者的成长实现的。在连接的思政课堂中,学习者的地位得到了强化。一是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习得者,也是知识的提供者。思政课教学中许多内容需要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体验、情感共鸣等方式来获取,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分享、内容讨论、任务完成等实现知识的传递,实现“草根教育草根”的“联通”学习形态。二是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也是任务的体验者。高职思政课程要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保持协同效应,这也更需强化思政知识体系的任务化改造,实现与其他课程的对接。三是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由于多样态学习情境、多层次学习资源、多途径学习通道以及不同任务,学习者可以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学习,使其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2.教师是学习人际网络的重要节点。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已经由教学组织者身份转向多重身份,其核心任务是学生分析、情境设计、支持服务,培养和维护各类连接,鼓励学生发现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各种联系,支持学习者围绕学习活动做教学决策等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3.教材是重要的连接支撑。“草根教育草根”强化了各类网络的建立,其中教材的支撑作用体现在为学习者关系网搭建提供优质的连接。在高职教育中,要产生优质的连接效果,需要按照高职学习者的特征,将教材进行任务化、层次化、类别化处理,形成不同类别的学习活动,并通过与各类在线学习资源的连接,形成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学习场域。

4.在线资源和学习数据连接是建立和维护网络的关键。连接的思政课堂形态的关键是资源及其背后的支撑技术,以及学习者的过往学习经验。在连接的思政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在线资源及其背后的交互技术,实现与多种类型参与者的联系,形成行动理论,通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习资源等任务性的行动,按照教师和学习者协商制定的规则、制度开展连接,同时通过数据挖掘,获取学习者网络组建方式、特征、效果、流转方式等信息。

(二)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关键策略

1.紧扣连接的价值取向寻求积极课堂生态。连接的核心价值是形成一个开放复杂的关系网络,通过关系网络的构建,支持各类连接的产生,提升学习效果。其实质是打破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之间的界限,将学习者的学习作为一种实践性、历史性的存在,将课堂的重点转向对实践过程的描述,也就是学习者通过任务建立关系的问题。在这样的关系逻辑中,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需要努力追求个性化,塑造一种积极的课堂生态,这是连接的思政课堂的基本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连接的理论价值并没有否认交往中螺旋式进阶的知识获得基本逻辑,而是支持学习者实现螺旋式的进步。

2.强调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连接的思政课堂是一个开放系统,从关系网络构建来看,包括了学习者、教师、技术支持者和其他相关群体以及其相关团队,也包括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规则、大数据技术、资源建设机制、交互技术等非人的行动力量。要在庞大的课堂生态系统中,寻求连接的课堂形态,需要强化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Callon在阐释被转译者进入网络的方法时归纳了四个阶段:问题化、引起兴趣、招募、动员。转译到连接的思政课堂,就是通过任务化,提高参与价值,实现学习者兴趣的形成。例如,在高职思政课堂中,通过支持学习者合理利用多种在线学习资源,结合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地+讨论”的任务设计,将生活场景、知识学习、学习共同体等多个要素联系在一起,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動力和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招募”到“动员”。

3.引导学习者通过多向度交互实现知识的积极建构。连接的课堂强化在连接的过程中产生支持。按照联通主义的理论,可以分为操作交互、寻径交互、意会交互和创生交互四个层次,操作交互指的是连接发生的空间,寻径交互指的是学习发生的动力,意会交互指的是集体间通过集体智慧形成的支持,创生交互是交互的目的、是持续开展的关键。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习者通过多向度的交互实现“创生”,这就要求教师强化引导各种连接的建立,包括社会网络、认知网络和技术网络,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者的关系思维,通过引导思政课教学任务帮助学习者建立连接,同时需要关注连接建立的过程,网络的时间性决定了课堂是一个持续关注的对象,需要关注学习发生的过程、质量以及学习网络的互动关系,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的支持。比如建立任务性的微信讨论群,允许学习者通过在线开放学习平台参与讨论,借助新型信息技术工具和大数据可视化工具,使交互的形式、功能和内容发生改变,实现思政课堂效率的提升。

4.重视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的支撑作用。在连接的思政课堂中,环境的作用极其关键。在实际的建构中,要允许学习者以任何设备接入网络,随时获取相应资源,开展基于自身需要的连接,其过程性数据是学习调整的基础,是环境中支持性要素的存在。首先,课堂要解决学习任务的环境支持性问题。一般而言,连接的课堂形态意味着多资源的获取,尤其是在线学习资源的获取,智慧教室成为必备的条件,其要件是通过技术和灵活的实体,支持多种情境的生成,实现以情境创设并欢迎学习者的网络参与动力,实现寻径和转向,专门的思政学习空间逐渐成为刚需。其次,支持多数据接口。由于连接的支持基础是数据,学习者的数据在连接的支持服务和过程引导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环境的构建需要关注数据的布局,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相互关联的学习数据获取体系是连接的思政课堂形态的重要内容。最后,在教学中还需要关注思政课堂与职业能力的连接,构建思政教学与职业能力提升的环境,也就是要求预设更多的工作场景,将其与思政教学的知识进行融合构建,实现学习者的全方位连接。

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是建立在联通主义思想上的教学创新,其理论基础是复杂理论、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其本身是复杂的系统。从现实的推进来看,连接的课堂提升了学习者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学习网络的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问题,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连接”的高职思政课堂效果评价,推动对连接的思政课堂进一步认识,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注释]

①陈丽,逯行,郑勤华.“互联网+教育”的知识观:知识回归与知识进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9(7):10.

②③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J].中国远程教育,2019(8):2,6.

[参考文献]

[1]贾林祥.认知心理学的联结主义理论研究[D/O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2021-03-15]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9908&filename=2002091923.nh&v=HJjh3SAA1sep6lwSPEicdL0F51qbY38at4oi%2

5mmd2BxHF4RsgdFjATsz2DqyxgKy5zpYo.

[2]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体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3]李梁.“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问题逻辑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7-39.

[4]王志军,陈丽.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5):11-28.

[5]王志军.联通主义学习教学交互研究新视角:行动者网络理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28-36.

[6]吴晶,胡浩.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1-03-15].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8/c64094-28935836.html.

[7]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7-9.

[8]Callon M.Four Models for the Dynamics of Science[EB/OL].(1995-01)[2021-03-1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4600527_Four_Models_for_the_Dynamics_of_Science.

[9]Jenkins J.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tance Education-Bjore Holmberg[J]. Routledge,1998:469-472.

[10]Siemens G. Connectivism:Learning as Network-Creation[EB/OL].(2005-01)[2021-03-1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5771757_Connectivism_Learning_as_Network-Creation.

[11]Siemens G.Connectivism: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EB/OL].(2014-11)[2021-03-1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20017733_Connectivism_A_Learning_Theory_for_the_Digital_Age.

[12]Wang Z,Anderson T,Chen L,et al.Interaction pattern analysis in cMOOCs based on the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framework[EB/OL].(2017-04)[2021-03-15].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22243493_Interaction_pattern_analysis_in_cMOOCs_based_on_the_connectivist_interaction_and_engagement_framework.

猜你喜欢

连接
腾讯发挥“连接”优势助力区域品牌崛起
陈春花:什么样的公司最受90后欢迎?
互联网时代“旅游+”的大旅游发展模式创新
教育出版走向新“连接”
节点域箱形加强式工字形柱弱轴连接钢框架的力学性能和经济性分析
基于防火墙部署的网络安全设计与连接
如何巧看电路的连接
一种挂飞投放系统试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