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的价值取向、生成机制与实践进路
2021-08-09张培夏海鹰
张培 夏海鹰
[摘要]已实施近两年的1+X证书制度被认为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而厘清其中书证融通的生成机制则尤为关键。文章在现有文献回顾及工作总结的基础上,从产教融合、技能养成、终身学习三个维度剖析了1+X证书制度的价值取向、书证融通的实现逻辑,并以此为引领建构了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三教”改革为驱动、以“个性定制”为手段的有效融通机制,提出在实践上应强化类型特色并着力践行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深化产教融合并着力重构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突出全面发展并着力推动技能养成的转型升级,紧扣职业发展并重点推进制度建设的系统设计等。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价值取向;生成机制;实践进路
[作者简介]张培(1986- ),女,重庆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在读博士。(重庆 400052)夏海鹰(1959- ),女,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大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ZD-03,项目主持人:聂强)、2019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互联网+1+X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192080,项目主持人:张培)和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质量诊改内生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83261,项目主持人:沈铁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28-08
1+X证书制度实施以来,职业院校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造、课堂变革、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评价改革、培训制度优化、院校治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推进“1”与“X”的有机衔接。目前,1+X证书制度涉及的“促进校企合作、对接产教融合;培育培训评价组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探索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促进书证融通,搭建国家资历框架”等关键性工作已得到了最快的响应。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必然对职业教育办学治校育人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创新,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试点还处于起步阶段,准确提炼1+X证书制度的价值内涵,进而厘清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衔接融通的生成机制与实践进路,全面审视书证融通的实现逻辑、实现模式、实现框架,有助于职业院校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策略,为下一步1+X证书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更好地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书证融通的实现逻辑:1+X证书制度的价值取向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将社会看作一种不断进化的有机系统,通过专门化的“器官”即各种制度子系统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1+X证书制度所针对的书证融通从表面看是针对“证书”的一项改革,而实质是联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制度创新。它作为一种被设计出来的规则和集体规范,有着特定的生成逻辑、系列规范和合法性基础,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和特征的结构、规则、程序、规范、机制等制度安排”①,也将创造独特的组织形式和相关的行动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变化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以便能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一)以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内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的类型教育,承担着“为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的重担”②和“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③的使命。然而,当前职业教育正面临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表现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层次不尽合理,学生所习得的技能粘性、弹性与韧性不足,造成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不高。究其根源,主要是受制于行业企业和职业教育间长期横亘的“中间地带”,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合而不深”、产教融合“融通不足”,“两张皮”“独角戏”“壁炉现象”等问题仍难以破除,职业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存在现实困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挥之不去。当前,因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加持,产业结构和形态正进行深刻变革,劳动力市场需求也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唯有以产教融合为行动圭臬,方能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的问题。
对于1+X证书制度而言,“1”指代的学历证书反映的是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业水平,而“X”所指代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代表了产业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认可,其实质是通过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通,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所以,1+X证书制度产生和实施的逻辑起点,便是以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巩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合法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换句话说,1+X证书的融通过程便是将产教融合具体化为书证融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证书评价组织或行业企业主导“X”证书开发时,会将考核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等,体现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划、新要求,代表有关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并以此作为推动器或催化剂来推动“1”学历证书的变化,用市场化导向的“X”证书来推进学历证书所对应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路径转变;职业院校需要将“X”证书体现的岗位(群)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有机融合,将证书要求的职业技能标准贯通到人才培养体系中,让学历证书涵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要求,为体现“教育属性”的“1”赋予特定的“职业属性”。这个时候的“1”和“X”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學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了,它们构成了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标志性成果,实际上借由产教融合而重构了职业教育新生态。
(二)以技能养成引领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都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革,使得劳动力市场进一步细分且分化较为严重:一方面,因为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大量基础工作被智能化设备替换,市场对具有初中级知识和低技能水平的劳动者需求会相对减少;另一方面,因为数字化智能技术深深嵌入工作系统中,职业结构呈扁平化发展趋势,职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市场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此,未来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不仅包含执行特定任务的技能,还包括拥有知识和技能,以及迁移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情势的能力。为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便需要通过横跨职业域、技术域、教育域与社会域,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非常清楚地指出“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这就表明1+X证书制度的实施要面向更高质量发展、更充分就业的需要,要以实现终身职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为价值诉求,推动职业教育从“为了职业”的目的型职业教育走向“通过职业”的手段型职业教育,以极大地缓解我国就业市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结构性矛盾。尽管“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1”学历证书的必要补充,但它并不是孤立的,也不可能游离于学历证书之外。它应该和学历证书一样,充分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体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只不过所反映的角度、形式和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而且“X”证书更具动态性。可以说,1+X证书制度是一套系统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让技能培训过程和专业教学过程同步并一体化,强化职场和课堂、校园和企业的渗透融合,强调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性学习、虚拟工作场景学习、理实一体化学习等环境,让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理解、交互而深化对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习得,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实现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知识迁移,形成能够适应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要求的核心素养。这样便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适应性和针对性,让学习者拥有能够适应产业技术迅速变革的技能韧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真正需要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三)以终身学习催生国家資历框架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既是站在知识经济视角探讨智能时代发展所需的未来教育的重要议题,也是对劳动者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实现职业知识获取及技术技能养成需要的前瞻性布局,更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打破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学习者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帮助学习者根据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得学习和教育机会,为学习者持续成长成才拓宽了通道;另一方面,智能时代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也为之提供了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路径,让每个劳动者都可以通过贯穿于一生的持续性学习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动态积累也就意味着应该将当前不同教育类型、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相互割裂的状态打破,可以有效地统整各类教育资源和要素,从而实现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
从1+X证书制度的设计逻辑来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是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可以昭示相关岗位在不同层次上对技术技能水平的具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水平实现横向可比较、纵向可衔接,才能为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阶提供明确而清晰的参照。而且,无论是“1”还是“X”,为了凸显其社会适应性,都是根据产业发展、劳动力市场需求、技术技能变化而动态调整的。作为一种可以在各级各类学习成果间实现认证与积累的等级制度和标准体系,国家资历框架体系便呼之欲出。它是用于“衡量、沟通、衔接社会成员的各级各类学历、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多元化学习成果的等级尺度和通用标准”④,是实现不同证书间相互衔接、互认、兑换的统一框架体系。也就是说,推动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相互融通,除了在内容设计上下功夫之外,还需要有国家资历框架标准作为支撑。事实上,作为系统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制度设计内容,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和搭建国家资历框架的价值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的有序衔接。甚至可以说,构建国家资历框架是1+X证书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一环。
二、书证融通的实现模式:1+X证书制度的生成机制
在1+X证书制度下,真正实现书证融通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必须从微观、中观和宏观方面建构起整套生成机制,从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重构。1+X书证融通所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相互之间的融通,代表着“1”和“X”的彼此互嵌、相互补充、融为一体,而“+”便至关重要,表示了融通机制,揭示着两个不同界面的耦合互嵌与要素重构,它才真正是书证融通实现模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本文架构了如图1所示的1+X书证融通生成机制的逻辑框架。
(一)以价值取向为引领,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逻辑重塑
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载体,要围绕人才培养与时俱进地解决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必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合适的育人机制和培养规格,要以标准引导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相适配,要以技能为核心来促进专业能力和产业需求相适应,要以质量为根本来推动职业水平和社会生产相呼应。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实质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受教育者构建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需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有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新时代的新职业教育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技能养成、终身学习等价值取向为引领,切实构建能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形成促进不同场景下知识获取、技能习得、能力养成有效融通的稳态结构和生成机制。1+X证书制度体现了“1”和“X”两类不同证书间、不同层次间的有机衔接与融通,这种融通绝非简单的机械式叠加,而是贯穿人才培养全系统、全过程的。它映射了教育需求与产业需求的结合、学校育人与企业育人的协同、个体个性化发展与职业化发展的统一,反映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劳动力资源所提要求做出的能动性适应。当然,该项制度安排并不是简单地鼓励学生去获得一个学历证书加上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其实际意义在于通过“1”和“X”的有效耦合,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路径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让人才培养过程真正嵌入经济社会发展进而产生实质性的“化学反应”,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二)以“三教”改革为驱动,实现职业教育书证融通的内在变革
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是“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对应着“教师、教材、教法”(以下简称“三教”)问题,是三位一体且内在逻辑一致的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
第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队伍长期以来都存在着来源固化、结构惰化等问题,不仅直接造成“双师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还导致教师队伍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模块化教学设计及组织实施能力的不足,总体上无法适应1+X证书有效融通的迫切需要,因此必须畅通企业管理人才、高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与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渠道,从施教主体方面优化并赋能1+X书证融通。
第二,教材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体现形式,在新技术、新技能迅速变化的今天,其改革整体上比较迟缓,存在教材体例以学科为中心难以凸显类型特色、教材呈现形态不适应智慧教学发展、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难以对接技术技能最新进展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1+X模式的多元開发教材机制,加强证书开发组织和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构建新型的教材开发体系,既合乎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又合乎岗位技能演进现实、产业发展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新职业教育教材。
第三,教法作为职业教育建立在连续规则系统基础之上教授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组织措施,在泛在学习日益得到强化的环境下,还没有彻底改变“满堂灌”“闭门造车”等情况,尚未能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沿着“1”和“X”有效耦合的逻辑,重构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总之,1+X证书制度下书证融通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三教”改革,打破人才培养过程中既有不合理因素,变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逻辑,重新形成一个以教师为根本、教材为基础、教法为途径的高效闭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个性定制为手段,实现职业能力层次结构的动态匹配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生产技术更替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促使稳定的劳动就业时代逐渐结束,在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与调整的同时,也增加了劳动者工作的流动性与灵活性,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层次结构也是动态生成的,应该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中心推动课程改革,在不同维度促进项目化、模块化课程与技能养成需要和培养目标动态建构。在1+X证书制度下,“1”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而“X”则具有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的特点,1+X的组合具有无限可能性,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纵向多层递进、横向多元复合”形成现代职业教育学业证书体系框架,能基于学生的不同特质在“1”与“X”之间实现个性化定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升对真实情境中复杂任务的解决能力,并顺利完成职业知识、技能、综合素质进阶。
“1”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代表着学历教育毕业标准,其教学内容包含着基础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对应着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各模块并不是简单的递进关系而是螺旋上升的,并具有较强的棘轮效应。一般来讲,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基础素质越扎实,对专业基础(专业通用技能)的掌握更透彻,也就拥有更加高超的专业能力和更强的适应能力。让“X”证书课程模块与“1”学历证书的各个模块实现有机衔接,意味着学生技术技能突破了传统学历证书的功能局限获得了升级,为学生获得个性化、高品质的学习体验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职业能力层次结构的动态匹配提供了现实可能,契合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
三、书证融通的实现框架:1+X证书制度的实践进路
(一)强化类型特色,着力践行面向市场的办学理念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驱动下,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各种新业态新模式日渐丰富,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发迫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教育办学应向社会多元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意味着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型,必须要面向市场开放办学,“从一元结构走向跨界的双元结构办学格局,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作作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⑤,以便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特色。
第一,要深化教育端和产业端的供求联通,按照1+X融合的逻辑和要求,关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规律,在遵从学生认知发展需求和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健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突破行业企业与学校割裂、工作场景与学习环境分离、职业发展与教育教学脱节等现实难题,完善多元协同育人模式和跨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适应性培养。
第二,要紧密追踪产业变化趋势和发展逻辑,把握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向,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在科学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开发出适应社会市场变化需求的新专业,形成基于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应用导向、服务导向的跨界融合的职业教育行动自觉,增强职业教育开放与跨界办学、个性与精准服务的活力,创造最优化的社会价值。
第三,要重构课堂生态系统和教学内容体系,按照职业教育跨界融合的思路,结合1+X耦合互嵌的逻辑,基于“宽基础、重能力、活模块”的原则,调整优化学历教育的基础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从不同维度优化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模块个性化定制,形成动态的特色化的对应关系,以凸显类型教育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深化产教融合,着力重构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
产教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提升社会适应性的基本路径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产业需求侧和教育供给侧要素全方位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赋予职业教育的重大使命。然而,由于多元主体对自我角色认知、价值观、利益诉求等存在较大差异,主体间的协同联动阻塞迟滞,要素间的协调互动龃龉不合的现象十分普遍,亟须重构多元主体间“融合共生”关系,构建积极有效的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第一,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积极细化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参与产教融合的资源补偿机制、内外联动机制、奖补机制等吸引多元力量协同开展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及1+X证书制度试点改革,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促使行业企业、社会培训评价组织等多元力量与职业院校结成多边关系形态,为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职业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推进“1”与“X”的对接,积极探索书证融通新模式,主动走出校园与行业企业、社会融合发展,促进各类相关要素在专业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环节的顺畅流动和协同互动,将专业理论教学与技术技能实践结合,深化对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支持服务,提升人才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
第三,社会培训评价机构要充分发挥牵引作用和衔接职能,在聚合行业龙头、优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方面下功夫,以研制通用标准为引领,构建社会多元支持网络,搭建产教融合新载体,推动职业院校高效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岗位需求,突出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能充分体现技术技能特征要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融入课程标准设置中,促进1+X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产教融合新生态的快速形成。
(三)突出全面发展,着力推动技能养成的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最基本的任务、最本质的要求及最根本的使命依然是培養人才,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当前,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职业教育必须转型升级。这也是1+X证书制度应体现的应然要求。
第一,职业教育要将培养导向转向学生全面发展上来。将职业教育本质功能落实到推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生产要素的人的素质与能力自由发展上来,处理好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项技能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过去所强调的专项技能一样给予同等重视,切实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积极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并将它们有效地融合在生产实践实训环节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二,职业教育要将培养重心转向劳动力技能升级上来。应对因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和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对“劳动力替代”及“技术性失业”等问题,必须面向产业结构升级演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技能新变化、岗位新变化、职业新变化,在强化“1”学历证书培养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市场化动态化的“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入,让学生的技能升级成为减轻青年人失业率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和产业创新的关键路径、实现社会包容和谐的重要驱动器。
第三,职业教育要将工作重点转向技能养成模式创新上来。将技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深化以1+X证书制度为核心的培养培训改革创新,破解职业教育在技能形成中出现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打破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训练割裂的状态,创新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实行整合性的技能人才开发模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配的技能形成平台和相应的机制。
(四)紧扣职业发展,重点推进制度建设的系统设计
职业教育要服务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发展,其核心在于如何有效地推动技能形成,这不仅是教育领域问题,也是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各部门协同合作,从多个层面统筹推进技能形成制度体系建设。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制度设计,为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注入强劲动力。
第一,要推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的变革。在1+X书证融通过程中对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维度、评价标准等进行系统考量,在促进个体知识建构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加强其适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内隐能力、通用能力与行动能力等方面评价。
第二,要加快全国通行的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以1+X证书制度为契机和依托,从知识、技能和能力等不同维度进行刻画,实现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连续性、结构化管理,既要有效沟通职业教育系统和劳动力市场,又要科学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成长通道,搭建促进并引领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成长“立交桥”。
第三,要实施全国统一的学分银行制度。通过对不同证书的沟通衔接、等值认证、成果互认、开放兑换,真正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的融合互通、相互增益,常态化实现学习成果的数据化与数字化管理,促进1+X书证融通的个性定制、智能定制,实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第四,要落实职业技能等证书的动态化管理。促进X证书真正适应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真实反映基于产业需求的个体职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推动行业标准和教育标准一体化融合,形成以学生技能养成为中心的证书体系,实现从“技能培训”转向“能力发展”,从源头增强技术技能的适应性匹配,支撑产业升级及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以及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背景下,1+X证书制度的出台无疑是一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制度设计,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正在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向及其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框架甚至院校治理等产生深层次的影响。1+X证书制度及其所代表的书证融通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职业教育领域相关要素进行系统性重构,不仅应着力强化“价值引领”、着力深化“三教”改革、着力实现“个性定制”,还要在办学理念、多元协同、生态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优化路径设计,尤其是应尽快构建完善有效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管理服务能力;应面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的要求尽快推动职业院校真正重构技术技能培养培训课程体系,创新与该制度相适应的办学模式及培养模式,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注释]
①唐以志.1+X证书制度: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6):6.
②刘晓,钱鉴楠. 发展型式理论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 匹配逻辑与理论框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42.
③杨进.工业4.0对工作世界的影响和教育变革的呼唤[J].教育研究,2020(2):130.
④张伟远.中国资历框架的构建及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6):22.
⑤姜大源.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型的三大特征[N].光明日报,2019-03-12(13).
[参考文献]
[1](美)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第3版[M]. 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朱成晨,闫广芬.精神与逻辑:职业教育的技术理性与跨界思维[J].教育研究,2020(7):109-122.
[3]肖龙,陈鹏.为了职业,还是通过职业——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20(2):51-57.
[4]雷朝滋.面向智能时代发展需求 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J].人民教育,2020(6):29-32.
[5]吴雪萍,李默妍.法国国家资历框架:架构、特点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20(4):71-76.
[6]彭小慧.国家资历框架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意义、难点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0(19):20-27.
[7]杨红荃,李萌仕.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理论价值分析[J].职教论坛, 2019(8): 37-43.
[8]乞佳,谷峪.继承与超越: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制度建设的经验与取径[J].教育科学, 2020(2):90-96.
[9]詹华山.新时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5):5-12.
[10]李玉静.终身技能培训的逻辑起点和价值意蕴[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8):1.
[11]张旭刚.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创新价值、应然向度和调适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