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难点与路径

2021-08-09李明慧曾绍玮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教育质量高职教育

李明慧 曾绍玮

[摘要]“双高计划”是新时期提升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重大工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是基于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趋向转变、主线转变和模式转变的内在逻辑而展开的。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存在着对类型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偏颇、产教融合中的行业企业边缘游离、前期规模扩张负面效应引致院校同质化现象突出等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高职院校亟待从深化类型教育定位的认知和实践、大力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突出办学特色三条路径上重点推进,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质量,实现“双高计划”建设和引领目标。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教育;教育质量;类型教育

[作者简介]李明慧(1972- ),女,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的高职教学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370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42-06

“双高计划”是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之后,对标普通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一项旨在全面提升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质量、充分彰显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建设工程。“双高计划”背景下要实现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首先需要深刻理解现阶段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内涵与逻辑,并在此基础上找准当前高职教育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制约质量提升的障碍与问题,然后对症施治,明确高职教育进行质量建设的策略、路径和方法。

一、“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方向

“双高计划”背景下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不仅要遵循高职教育发展阶段转换的内在逻辑,还要契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厘清这种内在逻辑和总体趋势,正是我们正确认知高职教育质量内涵提升、发现高职教育质量提升薄弱环节的前提。

(一)发展支撑转变:由行政力量推动转向内生发展驱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资源的不断积累,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院校自主决策重大校务、自主决定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同时,产业经济、商业形态的多元化需要更多类型和多样化的技术技能人才,事先计划、统一管理的行政化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双高计划”的出台正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支撑转变,即由行政力量推动转向内生发展驱动。通过激发高职院校的内在驱动力,真正做到围绕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办学,做到立足于院校教育理念和现实条件办学,以此实现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也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首要逻辑。

(二)发展趋向转变:由均衡发展转向扶优扶强、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为促进教育公平,最大限度地保证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都能接受优质的高职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都把优化高职教育区域布局,统筹兼顾、均衡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

近些年,随着我国持续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和帮扶,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差距得到了一定的缩小。由此,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目标方向也逐渐开始转变。这一转变体现在高职教育领域,即发展模式由均衡发展向扶优扶强、以点带面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双高计划”就是高职教育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象征,也是这一转变的实践结果。“双高计划”将“坚持扶优扶强”作为基本原则,强调“以质为先、以点带面”的发展趋向,在兼顾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的基础上,支持一批改革成绩突出、办学基础优良、发展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其目的就是通过政策引导和专项财政支持,建设一批引领高职发展的“样板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带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2019年中国高职发展智库的分析数据显示,从批准的“双高”院校的省份分布看,全国总计有197所高职院校入围,涵盖除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外的29个省份,从确立的“双高”建设的专业群看,总共批准建设389个特色专业群,其中涵盖了18个高職专业大类,从专业群的产业分布来看,有113个专业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占比为29%;112个面向现代服务业,占比为28.7%;100个服务面向现代先进制造业,占比为25.7%;32个服务面向现代农业,占比为8.2%,余下32个面向其他产业,占比8.2%。可见,特色专业群的建设分布不仅全面,同时也兼顾了重点产业。

(三)发展主线转变:由重数量的规模扩张转向“改革导向、质量为先”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步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02年的15%上升到2020年的54.4%,其中高职(专科)院校总数已达到1468所。可以说,在高职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广大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事实上,从我国历年来所实施的相关政策基调看,“改革导向、质量为先”已经逐渐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主线。

1.在深化改革方面。近五年来,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发展内涵,我国各相关部门颁布实施了诸多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这些政策文件专注于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全面优化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为导向拓展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其核心目标则是建设现代化的高职教育体系,以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在质量提升方面。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出台,这是我国参照国际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出台的关于高职教育内部质量保证的重要政策文件,标志着质量提升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2019年,我国启动实施的“双高计划”则是在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完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大举措,要求高职院校摒弃规模化发展的旧思路,通过改革创新和内涵建设,提升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通过提质增效来拓宽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空间。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是深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双高”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活力,围绕办好公平有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所出台的重要指导纲领,为近三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指明了方向。

(四)办学模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类型教育模式转变

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实用型教育,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内在地蕴含着凸显类型特色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职教育在办学模式上一直以参照模仿普通教育为主,未建立起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办学理念,也没有形成适应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路径,导致高职教育定位不清、目标模糊、策略不当的局面。2014年起,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为标志,揭开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和体系化建设的序幕,并将产教融合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关键举措,随后实施的诸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政策都是紧密围绕促进和深化产教融合各项任务而制定的。由此可见,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类型教育模式转变,是新时期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实现高职教育办学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的必然选择。“双高计划”背景下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同样需要围绕产教融合下功夫、做文章,通过改革的办法更新办学理念、模式与路径,以内涵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难点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面貌和教育质量虽有改观,但从总体上讲,高职教育质量要实现全面提升,仍然面临着较多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类型教育的认知和实践偏颇

1.广大民众对高职的类型教育认知不足,高职教育的地位被“矮化”。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别集中体现在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地位层级并无高低之分。然而,受高考招生政策的影响,普通高等院校在学生录取工作中明显占据优势地位,直接影响了普通民众对高职教育的心理认知,认为高职教育地位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此外,受“学历本位”就业和职业发展政策导向及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生往往被公务员招考、知名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招聘拒之门外,更加强化了民众心目中高职教育是次等教育的印象。高职教育遭受的社会性歧视不仅影响了民众心理,也打击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认知。

2.高职教师未能严格依照类型教育定位开展教学实践,偏离了类型教育轨道。由于前期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不够突出,不少高职教育工作者对于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认识不够充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常常偏离类型教育定位,照搬普通教育教学模式的做法普遍存在,难以根据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展开教学工作,经常出现理论教学中讲技能、实践教学理论化的现象。同时,当前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上偏重于学历导向,而不是以“双师”为基础的类型导向。尤其是自高职扩招以来,各地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师资人才的引进力度。然而,从招聘要求上看,往往要求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对于博士学历的人才尤为热衷。尽管高层次学历的人才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使高职院校的师资学历层次整体上得以拔高,但是我们知道,博士群体以科研能力强所著称,实践能力则相对较弱,在以项目化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中他们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这也与高职教育的类型定位不匹配。

(二)产教融合中的行业企业边缘游离

坚持产教融合是“双高计划”实施推进的重要原则,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然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同时,行业企业边缘游离的问题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1.企业缺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校企合作利益连接纽带依然薄弱。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的能动性,而调动企业能动性的核心在于維护和保障其获得应有的收益。在现实实践中,很多企业对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持观望态度,或者只愿意参与小规模的技术技能人才定向培养,愿意深度介入高职院校办学与育人全过程的企业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向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大部分高职院校很难通过专业服务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直接经济价值,因而校企合作对企业吸引力有限;另一方面,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尤其是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投资办学过程中的产权划分、利益分配、资金退出等基础性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高职校企合作顾虑较多。

2.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行业组织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中承担着组织协调、对接需求、配置资源、调查研究、行业自律、信息咨询等一系列不可或缺的职能,但实际上,由于我国行业组织发展水平较低,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能无法充分发挥,如在制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规范高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职能发挥还不到位,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制定职业教育行业规划、实施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方面的作用发挥有限。

(三)前期规模扩张负面效应引致院校同质化现象突出

自扩招以来,各类高职院校为了抢占发展先机,争夺优质生源,纷纷通过增设新专业、开设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扩大影响力,以期吸引更多生源报考。从积极层面来看,高职教育规模扩张大大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但从消极层面看,很多高职院校为吸引生源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这样的盲目规模扩张导致高职院校之间专业布局趋同、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的教育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教育质量下滑。

1.专业布局趋同。前期的规模扩张,大部分高职院校追求大而全,对于如何开设专业准备不足,缺乏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而直接照搬其他同类院校的建设方案,导致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之间、高职院校校际之间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程度的雷同,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辨识度大大降低。同时,当大量高职院校争相开设“热门”专业时,造成了高职教育各专业招生“冷热不均”,进而导致技术技能人才培育供需失衡,给用人单位和社会大众一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低劣的印象,直接影响了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从而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

2.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前期的规模扩张,大部分高職院校把办学重点放在了校园硬件建设、办学场地的大兴大建上,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往往是参考同类院校或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亦或将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糅合,由此导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模式雷同,缺乏创新。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

高职院校要利用好“双高”建设工作逐步启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当前制约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主要因素,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深化类型教育定位的认知与实践

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源。从外部看,高职教育本质上是社会分工细化以及社会结构变迁所带来的自然结果,即社会分工多元化和社会形态多元化客观上需要一种与学术型教育截然不同的实用型教育;从内部看,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内部合理发展逻辑所催生的必然结果,即扎根本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特定目标倾向,其在教育内涵、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等方面均有普通高等教育无法取代的系统特征。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双高计划”内在要求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明确其类型教育的定位,按照类型教育的特色和规律办学及育人。

1.高职教育工作者要从思想上强化对高职类型教育定位的认知,并从行动上进行落实。在高职教育的社会性歧视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下,高职教育工作者理应以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肩负起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改善高职教育社会形象的重任。一方面,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国家职业教育各项方针政策的解读和学习,深化思想认识,领悟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宣传和教师培训,通过举办讲座、开会座谈、专题培训等形式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强化其认识和理解高职教育类型定位。

2.国家应加快职教高考制度改革步伐,从制度层面保障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平等地位。普通高等院校与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过程中的地位不平等是高职教育被民众视为“次等教育”的重要原因,高职教育要获得与普通高等教育平等的地位,从而彰显类型教育特色,就有必要在高考招生过程中与普通高等教育享有同等权利。《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职教高考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双高计划”已经启动实施的当下,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快职教高考制度改革的步伐,从制度层面保障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处于平等地位,纾解高职教育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制度惯性。

(二)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过去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双高计划”把坚持产教融合作为基本原则,就是要突出产教融合在高职教育高水平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广大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办学和育人质量。

1.强化校企利益联结。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从更高层面化解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不强的问题,有效增强校企之间的利益联结。各级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坚决贯彻落实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运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办法引导地方龙头企业、优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为高职教育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奠定基础。

2.加快推行1+X证书制度,建立校企“双元”育人格局。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三个对接”为导向,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在专业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开发各个环节融入“X”技能培训相关内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双元”育人,积极采取定向培养、订单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强为企业输送优秀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依托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开展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构建校企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3.发挥行业组织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治理共同体。在产教融合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校企双方都拥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利益诉求和行动逻辑,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此时就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主体从中协调,因此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构建产教融合治理共同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赋权、服务购买等方式鼓励和引导行业组织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中发挥作用,指导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组织共同建立多元共治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提高高职院校治理水平。

(三)找准自身办学特色的生态位

如果将国民教育体系视为宏观的“自然环境”,那么高职教育就相当于该“自然环境”中的“生物种群”,一所所具体的高职院校则相当于一个个“生物”。正如同生物和种群需要在自然环境中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竞争优势一样,高职院校也必须在高职教育体系乃至国民教育体系中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才能树立起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

1.在学校管理层面,实现院校特色化治理。高职院校的特色化治理,要在党委领导下建设依法办学有章、民主监督有效、自主治理有序、社会参与广泛的现代院校发展制度,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院校治理模式。探索基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多元共治的特色化院校治理模式,各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行业企业不同,在具体决策机制、管理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也应有所不同,要根据参与主体的立场、诉求和高职院校的办学实际,建立个性化、差异化的院校特色治理体系。

2.在人才培养层面,实现院校特色化育人。一是办出专业特色。在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既要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深耕常规专业教育,不断纳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做到“人有我优”;又要依托地方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开设特色专业,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做到“人无我有”。二是构建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摒弃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构建与地方的产业形态、行业特点、企业经营相辅相成,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贴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高职院校能放弃模仿、照搬照抄的思维,真正从院校办学条件、教育优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时,才能够形成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是“双高”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导向,也是我国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各级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应提高思想认识,深刻领会“双高计划”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核心要义和关键着力点,加强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尤其是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以正确的思想认知和有效的行动实践引领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推动“双高”建设以及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振洪.高职“双高计划”应关注融合发展[N].光明日报,2019-12-27(2).

[2]潘书才,陈向平,赵勤贤.“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6):13-19.

[3]周丙洋,王子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3):30-40.

[4]杨卫军,任江维.归核化: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9):32-36.

[5]孙辉,唐振华,朱正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16-23.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教育质量高职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