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使命、问题与路径

2021-08-09邓晶晶

教育与职业(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摘要]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亟待认清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关系、与基层科技振兴需求的联动关系、与农村贫困地区家庭的交融关系,把准服务观念存在偏差、常态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模式亟待建构等科技兴农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筑牢“党建+科普”科技兴农基石、构建“平台+项目”科技兴农机制、组建“专业+团队”科技兴农主力、打造“资源+品牌”科技兴农样态、畅通“人群+培训”科技兴农动脉、创设“联盟+基地”校际帮扶阵地等有效举措,贡献科技兴农的职教力量。

[关键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科技兴农

[作者简介]邓晶晶(1981- ),女,山东淄博人,淄博职业学院,讲师,湖北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访问学者。(山东  淄博  25531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山东省淄博市重点研发计划(校城融合发展类)项目“协同创新视域下淄博市高职学校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ZBXC220,项目主持人:张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13-0036-06

理解中国,农村是最好的入口。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将“面向脱贫攻坚主战场,积极吸引贫困地区学生到‘双高计划学校就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交汇的历史节点上,“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亟待认清使命,把准问题,明晰路径,以高质量科技兴农行动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历史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双高计划”将“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服务脱贫攻坚和民众福祉”列入高职教育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高职教育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与乡村科技振兴需求同频共振、与农村偏远地区家庭血脉交融的类型教育,理应承担起乡村振兴的科技赋能使命。

(一)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俱来的伴生关系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单列专篇进行部署,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章中特别指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是21世纪国家重大战略,也是缓解“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而作为一种“行动”的乡村振兴,其来有自。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人就曾围绕推行平民教育、引进科学技术开展过乡村建设实践。黄炎培更是主张“打造技能强国、重视手脑并用、发展农村职教,倡导以职业教育改善平民生活”①。应该说,乡村建设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过程中的延续性社会运动。而伴随近代中国社会形态变迁而兴起的职业教育,从诞生伊始就与清末新政、实业救国等民族重大命运转折紧密相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职业教育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为己任,始终走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相关研究指出,職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正相关,“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则是其质量高低的基本反映”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通过市场调节、国家调控等手段倒逼职业教育不断改革以实现两者共生共赢。当前国家正处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联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应主动出击,在科技兴农、产业兴农、教育兴农、文化兴农等诸多方面有所作为。

(二)与乡村科技振兴需求同频共振的联动关系

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相比,“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在科技服务范围、科技服务对象、科技服务方向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价值性。基于发展历程、科研基础等诸多因素规约,多数高职院校都以服务当地广大基层、中小微企业、乡镇农村为主,“主要运用现有知识和技术来开展大众培训服务、应用技术咨询服务和区域信息服务”③。这一技术服务特点恰好与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十分契合。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在农民层面亟须领会帮扶政策精神,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培育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在生产层面亟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装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在经营层面亟须有序开发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业品牌。而上述需求,恰恰是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的主要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因此,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应积极呼应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技术赋能诉求,将自身的技术服务特点转化为科技兴农优势,通过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成果转化促进中小微企业的产品升级,通过技艺传承助力个体农户的增收致富,通过技术技能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素养,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技兴农中的独特作用。

(三)和农村偏远地区家庭血脉相连的交融关系

高职院校半数以上学生来自农村与农民工家庭。步入高职院校接受高等教育是广大农家子弟摆脱贫困境遇、实现阶层跃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教育公平、发展共享的重要体现。相关研究指出,高职教育对提升农村家庭毕业生收入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追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背景的高职学生,发现其毕业三年后月收入比同期农民工高2000元左右,其中工科专业大类甚至高出2600余元。“职教一人,脱贫一户”是高职院校造血式扶贫的真实写照。政府工作报告连续多年关注高职扩招,并将其作为稳定扩大就业、实现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升至关系国计民生的高度予以看待。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指出“高校招生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区倾斜力度……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因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理应加大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投放力度,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特殊群体分类做好教学管理及就业指导工作,以优质人力资源供给助力乡村振兴。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突出问题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与基层、乡村、民众有着种种历史的、现实的深厚关联,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却尚未有效地将这种天然禀赋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成为支撑包括乡村振兴在内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内生变量和重要一环。特别是在科技兴农作为上,仍有服务观念存在偏差、常态机制尚未形成、有效模式亟待建构等突出问题。

(一)精准服务观念存在偏差,在地性实践场域尚未形成

科技部、教育部相继出台《科技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意见》《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指导性文件,提出开展科学研究支撑、技术创新攻关、成果推广转化等行动,推进高校服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但当下多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都将科技兴农作为一个规定动作来完成,尚未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科技发展规划体系中,从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高度来认识科技兴农的历史地位。特别是某些综合类高职院校,片面地将科技兴农理解为涉农院校任务,认为农林类高职院校才具备全面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却没有看到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身影。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受基础研究能力、应用研究水平、技术攻关层次等主观因素制约,在开展技术服务、推动产品研发、实现成果转化等方面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依托自身专业开展科技兴农存在疑虑。此外,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较少,外部资源、研发平台、仪器设备等软硬件条件相对落后,客观上局限了高职院校高效投身科技兴农。

(二)科技创新示范动力不足,常态化体制机制尚未健全

2018年9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将“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创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集成应用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科技引领示范区,做好实用技术、专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列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五项主要任务。但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在其中找到自身角色与发力点,基于高职院校知识产出、技术特长、服务能力等独有内涵的科技兴农特殊作用并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彰显。且与广泛性、持续性、进阶性的乡村科技进步需求相比,高职院校科技兴农行为呈现出零散性、随机性、不连续性等特点。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对地方科技振兴诉求缺乏有效的获取途径,不能及时捕捉真空地带而有针对性地投入技术研发、设备改进与技能培训;地方特别是偏远乡村、农户受自身科学素养的局限缺乏自主提出科技帮扶需求的知识能力;科技主管部门虽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开展科技兴农,但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深入协同合作,在推动高职院校科技兴农工作上还没有形成合力。

(三)产教融合互动逻辑欠缺,有效帮扶模式亟待构建

多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将科技兴农视为履行社会服务基本职能的内容之一,如若从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视角观照当下高职院校科技兴农行为,以“暑期三下乡”“科技志愿服务”等为代表的外源式的、浅表式的科技帮扶模式显然不足以支撑乡村振兴图景的构建。“在‘四化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都是快变量,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而农业农村是慢变量,动植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生产技术变革的制约因素更多、突破的周期更长。”④农业农村如此深层次的自我发展诉求,激励我们必须寻找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因此,构建一种符合产教融合互动逻辑的、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科技推广与应用模式成为解决城乡差距的关键问题。这就迫切要求高校打通科技人才智库、科研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等要素与链条,将科技创新动力注入乡村肌体与农户血液,从产业培育等根基性举措上蓄存脱贫致富能量。而这恰恰是当下校地科技兴农的短板之一。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将科技兴农视同为单向度资源输出的偏差觀念,忽视了科技兴农是高职院校技术发轫的触发点,是检验自身产教融合深度与效度的重要指标这一本质关联。

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科技兴农的路径选择

“十四五”期间要坚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协调推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应全面对接“五大振兴”,在机制构建、队伍打造、样态培育、渠道搭建、阵地建设等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农业农村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支撑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一)筑牢“党建+科普”科技兴农基石

“双高计划”将“加强党的建设”列为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首,强调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党建领航各项事业发展。将加强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改革发展任务而非保障措施来设计,充分体现出“双高计划”党建任务的指向性、具象化和特色化。以“双高计划”的党建要求审视科技兴农,高职院校应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下情上达、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科学素养普及双轮驱动,将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播撒到乡镇村落。建立村党支部微信群,使在外务工的党员线上参加党内组织生活,通过党支部的科学精神塑造领航村落科学精神建设。开辟多样化科普阵地,通过文体大院、文化墙绘、喇叭广播等各种渠道,传递科学文化精神,传播现代农业知识,塑造文明乡约乡规。面向村幼儿园和村小学组织开展科普日、科普月等系列活动,送趣味编程、智能设计等科普项目下乡。发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所多、劳动教育场景多等独特优势,邀请农村青少年进校参与职业技能体验、劳动教育体验等公益游学活动,在农村青少年心中播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种子。搭建自媒体传播平台,拓展基层党建、村级事务公开、美丽乡村建设、农产品展示销售等功能,使其成为美丽乡村的宣传窗口和在地农产品的销售平台。

(二)构建“平台+项目”科技兴农机制

“双高计划”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意在经由平台的‘聚焦—整合—提升,实现服务能力‘跟跑—伴跑—领跑的路径突围”⑤。以“双高计划”的平台机制回顾科技兴农,高职院校应践行平台思维,围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做文章,针对农户个体与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群体需求下功夫,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找突破。依托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技能传承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研发载体,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转移转化载体,帮助农村地区开发助农惠农产业项目,构建“平台+项目”科技兴农机制。依托传统民间剪纸、面塑与食品雕刻、服饰文化等职业特色鲜明的技能传承载体,为乡村开发剪纸、面塑、服饰制作等文创产业项目,提供产品设计与开发、产品包装与营销等综合解决方案,带动农村地区妇女群体就业。依托光伏发电储能、秸秆连续高效热解制清洁燃气等关键技术研发载体,推介光伏发电、秸秆热解气化等项目到农村地区,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研究院、智慧冷链物流系统应用等转移转化载体,协同行业领先企业实施智能控制温室大棚、农产品冷链物流等项目,提高农村地区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平台+项目”机制构建全面介入农业农村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品牌建设等全领域开发。

(三)组建“专业+团队”科技兴农主力

“双高计划”高度重视专业(群)的配套供给能力与教师的技术服务能力。以“双高计划”的专业(群)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内涵反思科技兴农,高职院校应发挥特色专业优势,遴选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队,组建“专业+团队”科技兴农主力。将科技兴农作为教师从事技术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指标,形成可量化、可考核的科技兴农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院落炕前,送技术到最偏远的地方,送服务给最需要的人群。同时,高职院校可依托电子商务类专业、智能制造类专业、艺术创意类专业等特色专业,开展电商运营培训进小镇、现代农机技术进合作社、传统技能技艺进院落等科技兴农专项行动。电子商务类专业团队面向农村地区种植户、养殖户搭建线上线下售卖渠道、开展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训,提升农户“互联网+农产品”交易技能。智能制造类专业团队研发山药挖掘机、蓝莓采摘机等智能农机设备以及引入“物联网+农业”解决方案,降低农户劳动强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艺术创意类专业团队传授草编、印染、泥塑等传统技能技艺,帮助老弱病残足不出户掌握一技之长,在传承传统技艺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家庭收入。依托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队强力介入乡村科技治理体系建设,使科技兴农专家服务团队成为科技致富的先遣部队,敦促形成当地政府主导、在地农户主体、高职院校深度参与的科技兴农路径。

(四)打造“资源+品牌”科技兴农样态

“双高计划”的“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改革发展任务要求高职院校以人才、知识、技术等要素资源介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以“双高计划”的“长入经济”“汇入生活”标准来对照科技兴农,高职院校应聚焦农业多种功能开发,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上寻找发力点。依托乡镇产业基础,挖掘自然资源禀赋,立足农户家庭实际,培育体现不同乡情镇貌民风的科技兴农特色品牌,铸就“资源+品牌”科技兴农样态。利用农村地区山地、湖泊等丰富自然资源,协助引入猕猴桃种植、黑牛养殖等高附加值农牧产品基地,打造特色产业小镇,以实现对乡村全尺度空间的自然价值赋能。挖掘农村地区民间文化、乡贤文化、红色文化等多样人文资源,协助规划乡村体验、民宿休闲等旅游主题线路,融入园林建筑设计、景区运营管理、数字化展示等多维度科技手段,打造特色文旅小镇,激活乡村生产场景、社会生活、文化聚落等多元性价值。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引导学生回到生源地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将其在校期间学习到的技术技能、管理知识、创新成果厚植到广袤的田野中,实现教育资源与在地资源的有效对接,培育更多乡村大学生创业网红。聚焦返乡创业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各类人才资源,一对一跟进创业指导,协助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及时改善生产条件、应用先进技术、推出明星产品,从而发挥乡村能人的致富示范带动作用。

(五)畅通“人群+培训”科技兴农动脉

“双高计划”指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广泛开展面向农业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双高计划”的职业培训指向反观科技兴农,高职院校应落实育训并举法定职责,按照“‘技能升级类‘产业融合类‘返乡创业类”⑥等不同乡村工匠群体开展多种门类的社会培训,打通“人群+培训”科技兴农动脉。大部分农村留守人员,对国家科技帮扶政策比较模糊,缺乏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能力,高职院校应面向这一人群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宣讲,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提高其科技意识、科学素养和科技致富能力,帮助其承接、利用、转化国家科技帮扶政策红利,实现科技帮扶主体与客体双向激发。针对扎根农村发展的青壮年人群,高职院校可开设农业生产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等培训课程,提高他们对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的驾驭能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物产资源丰富却知名度不高、农副产品丰收却销售渠道不畅等突出现象,遴选那些思维活跃、社交能力强的乡亲开展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拍摄、剪辑、运营、直播培训,发掘培育乡村主播、乡村新闻官等农产品代言人,通过互联网平台把农产品卖出山沟,卖出好价。承办钢筋工、架子工等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大赛,以赛练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专业技能和胜任岗位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致富。

(六)创设“联盟+基地”校际帮扶阵地

“双高计划”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主张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以上述精神为指引,东部地区高职院校特别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可依托鲁渝协作、浙鄂协作等东西教育协作途径,创设“联盟+基地”校际帮扶阵地。组建东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联盟,在骨干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开发、“三教”改革、学校内部治理、服务区域发展等领域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打造东中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命运共同体。联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教育服务领先企业,在偏远地区建立师资培训基地。着眼“县域职业教育发展链与乡村文化振兴链的螺旋上升”⑦,面向在地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及技术技能培训,帮助县域职业学校建立专业技术人才技能进阶渠道,从而进一步激活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发功能,打开农村地区广大青年通往成才成功的大门。

伟大复兴召唤伟大作为,乡村建设期待职教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是检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与社会服务适应性的竞技场与试金石。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而言,这一“适应”绝不应止步于被动的调适,而是应磨砺躬身入局的意志、苦练内涵发展的内功、施展增值赋能的本领,真正展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院校的智慧与担当。

[注释]

①李梦卿,杨秋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平民化情怀研究[J].职教论坛,2017(19):86.

②徐小容,朱德全.倒逼到主动:职业教育质量治理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48.

③⑤张森,邓晶晶.“双高计划”视域下高职学校强化科技服务的关键问题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11,12.

④韩长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农民日报,2020-11-26(1).

⑥路建彩,李潘坡,李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工匠的价值意蕴与分类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90.

⑦林克松,王官燕,赵学斌.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螺旋耦合[J].教育与职业,2020(16):32.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专业建设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