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亨利小说的人物塑造与生态女性意识
2021-08-09曹倩王雨馨
曹倩 王雨馨
内容摘要: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其作品,关注其作品中不同类型女性角色与自然的对话,发掘其作品中的生态女性意识和良性的爱情观,以期更好的呈现当时女性的社会角色,借此对小说赋予新的阐释和内涵。
关键词:欧·亨利 生态女性意识 人物塑造 社会角色
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小说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为大众熟知,但关注其作品中生态女性意识的较少。国内近些年对欧·亨利的研究多集中于翻译与英语教学,从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少之又少,主要集中于一个学者——赵曦。且自2013年起,少有学者涉足这一话题。因而,笔者认为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对欧·亨利的作品进行分析仍有其时代意义,有益于拓宽对其作品的理解,为现实生态与女性问题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一.生态女性主义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生态批评”一词一直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经过五十年的发展衍生出了各种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派别,其中生态女性主义是比较流行的一支,孕育于女权主义的第三次浪潮中。最先提出“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这一概念的人是法国女性主义者弗朗西丝娃·德·奥波妮。她认为,女性和自然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女性在社会中受到压迫与人类肆意破坏自然具有一致性,女性危机和生态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同步的。
她主张把妇女解放思想与环境保护思想结合起来,通过对长期存在的父权文化传统和刻板印象的质疑与批评,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而欧·亨利在作品中也表示出对生态和女性问题的思考,这值得探析。
二.欧·亨利作品中的生态女性意识
作为一个高產作家,欧·亨利一生中创作了近300篇短篇小说,许多篇目讲述了不同年龄段女性的境遇,塑造了让人难忘的女性形象,稍加分析后不难窥见其文字背后隐含的生态女性意识以及良性和谐的爱情观。在人物塑造方面,欧·亨利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他的小说大多采用全知视角,对自然和人性的描写十分传神,常常将人物与花草、动物联系起来。小说中女性角色对自然对动物的亲近、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等,都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的动态平衡。
1.女性对自然和动植物的亲近
屈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两千年后的欧亨利也常常用植物书写女性和自然。在《牧场上的博皮普夫人》(Madame Bo-peep,of the Ranches)中,主人公奥克塔维娅刚刚结婚便遭遇丧夫和破产,丈夫只留下西部一处偏远的牧场,现实的打击让她想前往牧场,与青草野花作伴,与自然成为挚友。她说,“那是我旧生活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该有多美妙!”虽经历多重打击,奥克塔维娅却选择了远方,用自己的双手去开辟新的天地,远离城市,在和大自然的亲密交融里找回自我。“偏远”代表着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希望、“牧场”代表着自然与生机。尽管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奥克塔维娅仍愿意勇敢做出选择,依靠自己而不是依靠另一场婚姻,这是一种独属于女性的美。王军涛说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美离不开海洋(王军涛,2019),那么欧·亨利笔下的女性美则离不开自然。女性的孕育繁殖与自然的繁衍生息是密切联系的,女性与自然相互联结。在小说后来的情节中,女主人公在低谷状态下与幼时好友相遇,风和野花为他们助兴,勾勒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这一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男性的“吃”与妥协
欧·亨利的很多小说都离不开爱情这一主题,他常常描写男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小说《饕餮姻缘》(Cupid a la Carte)是一篇围绕“吃”展开的故事,全文出现了很多食物和吃的场景,女主人公玛米是一个美貌的饭馆服务员,男主人公杰夫很喜欢她,他向玛米表达爱意时,玛米表示:
“男人是一座坟墓,是一具埋葬牛排猪排炸肝拼咸肉火腿蛋的石棺材。两年来,我一直看男人们吃呀吃的,最后他们在我印象中成了只会贪嘴的两脚动物。他们只是在饭桌上操使刀叉盘碟之类的东西,此外一无可取。男人在我心里唤起的感情同绞肉机和食品室所唤起的一模一样。”
此处欧·亨利使用了一个长达39个字母的复合词描述玛米眼中男人的形象(Beafsteakporkchopsliver'nbaconham-andeggs),侧面衬出玛米对男性的反感。小说书写中,食物代表的不只是食物,承载的也不只是营养功能,吃素食还是肉食,用刀叉还是用其他工具都很有讲究。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吃”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一种权力的象征(郑佰青,2015)。在玛米眼中,男性所吃的牛肉猪肉火腿都取自动物,他们属于“肉食者”。作为“肉食者”往往是有权位的人,可以“吃”动物,可以压迫自然。除了动物以外,小说中的植物细节也值得研究。玛米有一位同为服务员的女友苏西,在和苏西的相处中,她认为:
“苏西比我更厌烦男人,因为在铁路食堂里吃饭的人更穷凶极恶。他们为了抢时间, 一面狼吞虎咽,一面还要调情。呸!苏西和我作了一个通盘计划。我们打算积攒一点钱,差不多的时候,就把我们看中的一幢小平房和五英亩地买下来,我们住在一起,种些紫罗兰,卖给东部的市场。好吃的男人休想走近那个地方。”
和男性不同,玛米与女友的心愿是一起种紫罗兰。“紫罗兰”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送别情人流下的泪珠所化,象征着纯洁和小心翼翼的爱。女性向往紫罗兰和纯粹的爱情,男性追求肉食和女性。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上演,这种矛盾是否不可调和呢?欧·亨利给出了他的答案。男主人公杰夫做出了妥协,转而寻求爱情和味蕾的平衡,一边控制自己的食欲,少吃少喝;一边尝试改变玛米对男性的看法。渐渐地,杰夫发现“她仿佛不象以前那样鄙薄那门可憎的饮食学了。”由此,小说走向温馨结局。小说从书写男女社会角色的对立开始,转而书写男性的妥协。戴薇恩2001年在《环境哲学的伙伴》中指出“对女性与自然的双重主宰”是父权制文化的产品,这种文化形成于古代,又因二元认识论和科技革命得到强化(Davion,2001)。欧·亨利这番情节安排,巧妙地使二者达到和解,体现了其生态女性意识,男性与女性、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并不是二元对立的。
3.女性的独立意识
欧·亨利的小说中也不乏勇敢独立的女性角色。《公主与美洲狮》(The Princess and the Puma)这篇小说中讲述了一位公主(约瑟法)在野外被一头狮子袭击,男主人公(吉文斯)想救时公主已经开枪击了杀狮子,为维护面子吉文斯编造了谎言,殊不知公主事先已经认出了这是曾杀害牧羊人的“恶魔”狮子,却没有拆穿。以下是二人的对话:
“那是怎么回事?”约瑟法敏捷地问道。
“你当然不明白,约瑟法小姐,”吉文斯说,同时露出让宽恕胜过悲哀的神情,“谁也不能怪你。我想救它,但是无法及时让你知道。”
约瑟法的眼睛突然睁得大大的。
“刚才我可能会打着你!”她嚷道,“你已经跑到了中间。你为了救你那心爱的狮子,甚至冒了生命危险!那太好啦,吉文斯先生。我喜欢对动物仁慈的人。”
欧·亨利打破了传统的英雄救美情节,一反常态——约瑟法公主成功击杀美洲狮完成自救,英雄救美的戏码上演过千万次,美人自救则为情节增添了不少新鲜感,这一独立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他的生态女性意识。错过展现自己的好时机,男主人公吉文斯只好杜撰狮子是“宠物”的谎言。约瑟法假意相信,给男主保留了情面。待到故事最后,公主和父亲临睡前的谈话中透露了真相,前文营造的男性权力被无情地、出人意料而又令人无比惊喜地粉碎了。从整体角度来看,公主的形象从三方面展开,一是长期浸润于草原文化的直率与飒爽;二是与美洲狮争斗的英勇独立;三是面对杜撰谎言的聪慧与体贴。此时的约瑟法不是一个被动者,而是一个独立机智的引导者,以她为代表的女性群体对事情了然于胸,不动声色地主导着进展,知晓男性的谎言却不拆穿,她们往往才是这场游戏的真正的操纵者。
三.反思
诚然,欧·亨利描写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场景居多,这是他生态自然观的一部分体现。然而,不得不承认其小说仍带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同样是在《公主与美洲狮》中,读者也可以看到另外一种关系。美洲狮其本质是动物,狮子杀害牧羊人的行为可视为“动物伤人”,约瑟法公主射杀狮子则是“人类的反击”——这是自然和人类的斗争。类似的情节在中西方小说中都能寻到踪迹,《西游记》中有老虎食人,《三国演义》中有武松打虎,《格林童话》中有狼食外婆,且最后的结果皆为人类战胜自然。但是,人类是否真的能够战胜自然?这值得深思。
良性与不良的自然观在欧·亨利的小说中同时存在,但整体而言,他传递的主流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平等。
在生态破坏,男女失衡的今天,欧·亨利小说中书写的优美的自然与其生态意识值得思考。他的生态女性意识在作品中是含蓄的,却又意味深长。通过小说中女性人物塑造的分析,读者可以感知到欧·亨利笔下的女性角色在面对自然、生活挑战以及处理男女关系时的独立与个人成长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文学作品可以为现实问题提供思考角度。当代女性面临积重难返的刻板印象,欧·亨利则为此提供了借鉴。如若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亟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以及女性的自我悦纳。
参考文献
[1]黄芙蓉.艾丽丝·门罗小说中的婚姻暴力与女性成长意识[J].当代外国文学,2013,34(04):98-104.
[2]王军涛.生态美与人物美的交融:论《格萨尔史诗》与《荷马史诗》的人物塑造[J].西藏艺术研究,2019(02):54-61.
[3]严倩雯.论川端康成的生态女性意识[J].汉字文化,2019(15):86-87.
[4]赵曦.欧·亨利的生态自然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2):194-197.
[5]赵曦.欧·亨利小说中的精神生态危机[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08):29-31.
[6]郑佰青,张中载.安吉拉·卡特小说中的吃与权力[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2):39-46.
[7]Davion,Victoria 2001.“Ecofeminism” In A Compan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Ed.Dale Jamieson. Oxford:Blackwell,233-247.
[8]Sonntag,Kathryn Knight. “The Mother Tree: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ual Root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Dialogue: A Journal of Mormon Thought,vol.52,no.1,2019,pp.17-32.
JSTOR,www.jstor.org/stable/10.5406/dialjmormthou.52.1.0017.Accessed9Nov.2020.
(作者單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