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插上思辩的翅膀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以辩促读”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究

2021-08-09孔晓燕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磨论点辩论

孔晓燕/山东省济南市经五路小学教师

同学们正在认真阅读《狼王梦》

一提到整本书阅读,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比较困惑:什么是整本书阅读?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普遍存在自觉阅读时间少、兴趣不足、课外阅读面较窄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学生读到什么程度能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为了破解上述难题,为整本书阅读提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尝试采用了“辩”的形式,激发学生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插上思辩的翅膀。

所谓“以辩促读”,就是打破传统的原生态的读书方式,在整本书中找寻一个论点,让学生围绕这个论点开展读书活动,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以书中内容为抓手,找寻论据,最后用辩论的形式来反驳对方,加深对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以辩促读是主题研究性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有力抓手。

那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推进“以辩促读”呢?

第一步:精心荐书

帮助学生精心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是指导学生掌握“以辩促读”的重要前提。刚开始运用“以辩促读”的读书方法时,结合青少年的心智特点,我推荐了内容比较简单,又深受学生喜欢的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比较有代表性的《狼王梦》,让他们从这本书中学到辩论的方法,知道依据的由来。之后,我又根据部编语文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尝试着分门别类、选取最适合发展学生审辩式思维的作品进行推荐阅读。比如名家名篇类:英国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美国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历史类:司马迁的《史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这些书学生熟知度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辩阅读。

除此之外,我还尝试推荐拓展阅读资源进行思辩。比如,我推荐了现代著名作家徐玲写的关于农民工子女学习和生活的作品《流动的花朵》。学生被文中孩子们的乐观、坚强所感染,他们就两种不同的生活状态进行思辩和交流,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还推荐了散文类书籍,如龙应台的《目送》等。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思辩阅读的开展。

第二步:自主交流

自主交流环节指的是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后,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开展整本书阅读要破解的一个难点就是如何逐步递进,引导学生从浅表性阅读走向深度阅读。学生初读读物后,还处于“浅层感知”阶段,对文中主要情节、文章中心、重要词语的含义和句子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设计“自主交流”环节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主动分享,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把握学生阅读的起点。

广泛的交流分享可以补充大量阅读信息,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比如,学生初次阅读沈石溪的《狼王梦》这本书之后,对于书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基于个人阅读的视角。当他们交流分享阅读收获时,就可以获得更多关于作品内涵的丰富信息。有的学生阅读后认为母亲紫岚的所作所为一心为了儿女,值得肯定;但有的同学则认为母亲紫岚看似为了儿女,但背后还是为了自己的狼王梦想,她把自己的梦想施加在儿女身上,非常可悲。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思辩”意识,也为下一步探讨论点做好了准备。

第三步:研磨论点

“研磨论点”是开展“以辩促读”,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关键一步。到底这个论点该怎么确定?从什么角度确定?确定的论点学生是否感兴趣?……是老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我发现,决定研磨论点的原则可以根据书中人物、故事内容和产生的分歧确定论点;也可以根据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成语、俗语新解等选择论点。

比如研磨《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论点时,学生在自主交流的基础上,再回到书的本身深入阅读时,会发现三国中的人物在当时背景之下,是有一定争议的。比如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能臣、英雄,有人则认为他是奸雄。回到书的本身不难发现,书中双方观点均有充分的依据。因此,阅读此书的论点自然研磨出来了,那就是,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这样看来《三国演义》这本书的论点适合根据人物形象来定夺。而有的书的论点则适合根据内容来定夺,比如龙应台的《目送》,根据初读后对文本内容的了解,师生研磨出了论点辩题“我的青春自己做主,还是父母做主”?有了适宜的论点,指导学生展开交锋辩论就水到渠成。

学生辩论演练活动

孩子们阅读《史记》后的辩论活动

学生参加市中区童乐汇活动进行《史记》辩论

笔者带领同学们学习《麻雀》一课

第四步:书文佐证

经典书目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这便是“书文佐证”的意义,这个环节也是“辩”的关键步骤。确定论点后,该如何证实呢?就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认知,逐步加深,寻找依据。比如学生阅读过《史记》这本书之后,思辩的论点是:项羽是真英雄?还是伪英雄?正方经过深入阅读文本,找到了强有力的证据,他们依据“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这两个故事,经过对比发现这两场战役都是以少胜多,又都是由项羽作为将领,再加上书中对项羽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正方同学佐证的依据出现了:项羽指挥若定,又以少胜多,足以显示出他是一位英勇无畏的真英雄。同样反方同学也结合书中内容,读出项羽在乌江战役失败后,不敢正视自己的错误,反而怨天尤人。这根本不是英雄所为,而是彻彻底底的伪英雄。经过双方四位辩手逐层分析、思辩,由文本“辩”出去,辩的层次在提升,辩的依据在丰实,对文本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因此,围绕“以辩促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书文佐证,培养审辩式思维,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机械性阅读转化为理解性阅读,为创新性阅读奠定扎实的阅读基础。

第五步:分层辩论

阅读是思维的体操。学生在阅读了文本,提炼了观点,并且找到了依据之后,就进入到阅读观点的交锋阶段。为了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递进式辩论模式,即“初辩赏读,激趣引入-争辩深读,整体感知-思辩品读,合作探究-雄辩研读,课外深究”的过程,有效促进了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以及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思辩品读阶段,我们指导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不仅单纯依托于文本,还可以品读出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思辩品读。比如以曹操为代表,《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的篇幅和笔墨都不少,但对于曹操的认知仅靠书中的典型事例是远远不够的,此时还应该让学生融入个人对曹操的认知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对方加以辩驳,进而让他们畅谈收获和想法,这就是思辩品读的收获。这一过程更关注学生基于文本之后的独特理解,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个性化阅读理解,体现了学生高水平的创新性阅读。

第六步:拓展阅读

“以辩促读”在培养学生思辩能力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是在不断改变和拓展的。比如通过对一本书中一个人物的思辩,拓展到获取更多人物形象或人物分析;或者是阅读同一题材的一本书之后,调动学生兴趣辐射到多本书的阅读欲望;题材由文学类书籍拓展到历史类、散文类,还有童话类、科普类、科幻类……学生的阅读类型和范围异常广泛,通过细心观察,先把学生说的欲望调动起来,再转嫁到书中,开展“以辩促读”的深入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研究的重要目的。整本书阅读实施“以辩促读”的读书方法,为学生深度阅读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实践证明: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提升。孩子们这样评价“以辩促读”:

“我们最喜欢读完一本书之后分享各自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在这一次次的辩论中加深对这本书内容的理解。”

“我现在特别自信,相信大家也知道我的转变过程吧……我是一个很内向的孩子,平时朋友也不多,大部分时间是自己默默地做事、读书学习。自从开始这种以辩促读的读书形式之后,同学之间就经常课下谈论自己所读书里的内容,有时还三五成群‘辩一辩’。我平时就很爱读书,这一下可算有了共同话题,跟同学们聊得很开心。大家都说通过‘辩’,我也变了,变得开朗、自信了,变得朋友遍天下了……”

在书香中浸润,在辩论中徜徉。“以辩促读”为学生阅读插上思辩的翅膀,让阅读点亮孩子的人生。

猜你喜欢

研磨论点辩论
煤泥研磨脱泥浮选试验研究
石材板材研磨与抛光的准备与实操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切石研磨系统的创新设计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