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习惯养成的路径分析

2021-08-09刘勇吴利容袁榕蔓曾亚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未来教育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整本书书籍习惯

刘勇 吴利容 袁榕蔓 曾亚/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读书分享会的学生们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认为,“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可见习惯的强大力量。在学习生活中,习惯若不能成为最好的仆人,便有可能成为最坏的主人。

从心理学和脑科学出发,一般认为习惯形成需要四步,即提示、渴求、反应、奖赏。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则提供满足渴求的奖赏,并最终与提示相关联。如手机铃声响起,它提示你有来电;是谁?有什么事?你想知道,这就是你的渴求;你拿出手机、接通电话,这就是反应;通过联系后,你完成了通话,获得了信息,这就是奖赏。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并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詹姆斯·克利尔根据习惯形成的四个步骤,在《掌控习惯》一书中总结出培养习惯的四大定律:让它显而易见,让它有吸引力,让它简便易行,让它令人愉悦。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的学生们

在教学中,很难找到一套速成法来培养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因为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阅读与碎片阅读,也往往区别于休闲阅读与娱乐阅读,它不仅需要课内的熏染,更需要课外的坚守,不但需要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的行动。经过多年的课题探索和课程建设,我们认为,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三个阶段予以引导:导读阶段提供线索,推进阶段紧扣行为,展评阶段注重奖赏。

线索:让提示显而易见,让阅读充满吸引力

回归阅读本质,所有的阅读都只能是阅读者内心的自觉。孩子不怕挑战、不怕探索,就怕无聊、无趣。老师、家长在阅读中要发挥作用,大概就像道家的“烹小鲜”那样,不要太多折腾,只要提供足够多的线索,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亦或被动地卷入即可。

阅读的“线索”从哪儿找?“线索”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时间。第二类是地点,习惯往往是和时间、地点绑定在一起的。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每周日晚上的第二、三节是名著阅读课,通过课程设置和检查通报等强有力的制度,确保学生在教室里的这个时段只能看名著,初一、初二两年下来,效果显著,班班阅读蔚然成风,人人阅读沉浸其中。第三类是情绪状态。有人无聊的时候喜欢看电视,有人压力大的时候喜欢玩手机。教师告诉学生“天下第一等好事,即是读书”,提升成绩的最佳路径就是阅读,给心灵减负的最好措施也是阅读,并且最好是整本书阅读。第四类是重要他人。习惯主要受三类人群的影响,即身边的人、亲近的人和权威的人,包括父母、同学和教师。教师要力争成为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他人”,教师应当随时捧读书籍,聊起书籍和享受书籍。第五类是“习惯叠加”,就是刚刚发生了点什么事,经常能提醒你该干点什么了,或者是上一个习惯直接引起下一个习惯,形成链条式的反应。晚上睡觉前看半小时书的人是一个优雅的人,读书的时候手中一定要有笔。以此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意识和习惯。

只要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都应该有书籍,如悠闲的书吧、角落的书架、台阶上的阅读名言、墙面上的名人像等,都能让学生随处感受到书香气息。当然,最重要的是群体阅读氛围,如读书沙龙、亲子阅读、读书会等,这些阅读线索会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除此之外,还需要系统的阅读课程来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质,如开设专题阅读课,待学生阅读后通过展示读后感、手抄报、思维导图、小论文等工具梳理阅读内容,相互交流阅读心得,最后根据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的阅读智慧。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注意两点:一是读本不能过难,不要让学生感到惧怕;二是要求不能过度,不要让学生觉得厌烦。和学生一起“聊”名著也是降低难度、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好办法。“聊”,左为“耳”,需要倾听;右为“卯”,意为连接,表示和对方保持互动和联系。

读书分享人的聚会留影

学生们参加诗歌朗诵比赛

聊出兴趣。学生常到我的办公室来,有事没事就喜欢转悠,还喜欢和我聊聊。“老师,你还在看《西游记》?”他们看见我阅读的书籍,自然又发话了,不过,这次好像有点“不怀好意”。“哦,老师不能看吗?说说看。”“老师,我们都看过几遍了,小学看过,初中又看,还看过电视剧。有什么好看的,你还没有看完吗?”看看,这小家伙,真厉害。“我现在是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我在研究西游之‘最’。”不拿出杀手锏,还让学生小瞧了。“老师,有哪些‘最’啊?告诉我们可以吗?”“西游之‘最’多着呢,比如谁是最美妖精?谁是最强兵器?谁是最大吃货……”上课铃声响了,“老师,我们还要读《西游记》,下次我们再聊。”看着他们依依不舍的表情,我会心地笑了。

聊出深度。上完《海底两万里》导读课,几个科代表鱼贯而入,进入办公室:“老师,又要做手抄报啊?”“老师,次次都是手抄报,能不能换一种形式。还有,您不知道,好多同学的手抄报都是在网上下载的,抄的!”看着他们说得那样肯定,我觉得的确应该改变了,那泛滥的作者介绍、内容概括、精彩书摘,学生动动键盘即可获得,何须阅读?“那你们看看,可以做什么?”“什么都不做,让我们认真读书。”“可以画一画海底旅行图,还可以写航海日记。”“可以像老师一样,写写小论文。”……他们三言两语地议论开了。真好!这正是我所期待的。后来的展示果然精彩,我们都很开心。

什么时候聊?课间、自习、上课……时时可聊。在什么地点聊?教室、操场、办公室……处处可聊。你聊,我聊,大家一起聊,名著不再枯燥,阅读不再无聊,展示不再死板。概言之,导读阶段要让提示显而易见,让阅读充满吸引力。

行为:让反应简便易行,让推进变为活动

今天,你阅读了吗?教师应常常告诉学生,不要担心,当你翻开书的扉页,当你在书页上写下第一个字,当你回顾书中内容进行阅读打卡,你就已经是一个读者了。

请把你的书籍、铅笔、读书卡等放在桌面上,让它们触手可及;如果办不到,请在教师或同伴的提示和帮助下做到。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降低与行为相关的阻力。教室里有书橱,学生取书就没有什么障碍;教师经常与学生看书、聊书,学生看书就会成为常态;课堂上不断推进,后期给予奖励,学生坚持就不需要克服太大的困难。

开始的时候,还有一些小策略,如三分钟规则,如果你觉得困难,你就只做三分钟即可。晚上睡觉前,你只看三分钟的书;早晨起床后,你只看三分钟的书;下午上课前,你只看三分钟的书。还可以继续降低难度,只看看目录或只读一页,等等。犹如我们写作的训练,先每天写一句话,然后写一段话,然后写两段话……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是为上策。将阅读整本书的任务分解为极其简单的动作,每天都以同样的方式去做,轻松地从书柜里取出书籍,轻松地在桌面上找到读书卡,轻松地在笔记本上画思维导图,甚至什么都不做,就是看看封面而已。这样的阅读行为可以重复、易于做到,这就是“简便易行”。

在学生“读过”的基础上,设计有趣味、有意义、有挑战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自始至终都“有文可读”“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才能达成“读懂”的层次。这个时候的阅读行为可以有:想一想、比一比、写一写。如阅读《海底两万里》,读到“海底漫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假如我就置身于这样的海底,闭上眼睛、加上想象,这样可以读得更生动。当你读到这个看似古怪和冷酷的尼摩船长流泪时,勾画下来,与上一次尼摩船长的流泪比一比,还可以与其他人的言行作比较,这样可以读得更立体。

在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时,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阅读起点,提供可行的阅读路径,搭建有效的阅读支架,等等。如何让学生喜欢《傅雷家书》并持续读下去?学生的年龄特征、心智水平、阅读经验的差异,导致学生阅读本书时需要“选择性阅读”,即可以结合书信内容让自己作主选择话题或主题等,进行阅读私人定制。如何切己体察?可以写写书信,请你站在父母的角度给自己写一封信,或请你给2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还可以画一画傅雷1954至1966年的起伏曲线图,理清其人生的起起落落,感受其难得的赤子情怀,等等。诸如此类的引导与推进,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行为更加专注、更加理性、更加深刻。

温儒敏先生提倡“签订阅读契约”,从而培养整本书的阅读习惯。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它的外显是可见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但它的内在却是对自由平等的尊重和对诚实守信的践行。要形成阅读的契约,必须具备两个关键词:自由和自律。一是要有自由的阅读时间和阅读空间,二是要有自律的阅读意识和阅读毅力。自由赋予活力,自律规范行为。所有习惯都遵循一个演变的规律,即从前期的刻意练习到后期的行动自如,但前期的刻意练习需要贯注极大的努力,并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长期的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无论阅读资源、阅读环境、阅读任务,都要保证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能够做到让反应简便易行,让课堂推进变成学生的阅读活动。

表1:读书习惯记分卡

奖赏:让读书予人愉悦,让坚持获得动力

习惯成自然,但有时习惯也会让人变得平庸。我们还得利用奖赏来提升阅读的品质。

我们曾经让学生制作一个阅读习惯记分卡(见表1),好习惯标注“+”,坏习惯标注“-”,中性习惯标注“=”。最后形成阅读习惯积分卡等级:绿卡、金卡、黑金卡、钻石卡,当达到黑金卡时,可以免一次作业,并获得一本赠书;当达到钻石卡时,可以到老师家里吃一顿饭,并随意挑选一个礼物。

当然,如果书籍本身充满乐趣,阅读就能更好地持续下去。读书的乐趣越多,学生就越容易坚持。阅读打卡,是坚持阅读的好办法,对于形成阅读习惯而言,它有三大好处:一是让每天的习惯养成任务显而易见,并以视觉的形式提醒我们采取相应的行动;二是每天的记录让我们感受到阅读的点滴进步和老师、同学的持续关注,让阅读本身也充满了吸引力;三是当记录下又读完一本书时,我们会有一种成就感。当学生不断地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加之后期教师新鲜有变化的奖励,养成阅读习惯就不再是难事。教师可以对读书方案进行规划,并提供读书卡的参考样式(见表2),学生还可以进行个性设计。

阅读教学,我们总想追求一劳永逸、一步到位,总想让学生直接达成深度阅读。愿望不错,但无法操作,甚至会适得其反,令学生望而生畏。阅读,其实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攀登行为。首先是读过,可能只是记忆的残损碎片;其次是读懂,这才是内容的理解加工;最后是读透,最终抵达智慧的深层建构。但我们不可一味地求深,读过是前提,读懂是关键,读透是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形成阅读的“心流”状态。阅读“心流”,是指阅读中全神贯注,从而忘记了周围世界的一种精神状态。往往做力所能及、难易适中的阅读任务,可以让我们产生沉浸其中、欲罢不能的体验,这也是形成阅读习惯的关键。

在习惯的养成中,情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所说:“正是情感让你能够将事情标记为好、坏或无关紧要。”人类生存和学习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决于情绪和动机,它们也决定着人生发展的方向和高度。如果表层渴望与深层动机一致且能够获得满足时,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和情绪状态,能够让反应简便易行,让习惯变为行动,继而持续地产生“心流”,从而形成阅读习惯。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一定要充分运用多种动力系统提升学生的阅读动机,调整学生的阅读情绪。

表2:读书卡样例

学生们为《红星照耀中国》制作的书签

学生们为《红星照耀中国》制作的书签

学生们为《海底两万里》手绘的书签

如图1所示,每个阅读行为都有表层的渴望和深层的动机。有来源于文本与环境的直接动机,有来源于理想与意志的间接动机,还有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可、教师的表扬、成绩的上升等社会动机。对于教师而言,更应当促进学生提高素养、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而变得自动化的行为。如何让学生愿意去重复?顾明远先生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是他的学习动机,即人的一种内驱力,是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布鲁纳强调,“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想不想阅读,会不会阅读,能不能读完,是整本书阅读习惯培养必须考量的三个问题。促进学生自由阅读和广泛阅读,图书漂流法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实践证明,在图书漂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书籍本身感兴趣,也会对同伴们对书籍的点评感兴趣,他们还会对同学的点评再次点评,这个过程是有趣而持续的。欲望负责点火,快乐保持烈火持续燃烧,它们能够给予阅读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让你的阅读获得感永不间断。

图1:整本书阅读学习动机激发策略

概言之,要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就需要从线索、行为和奖赏三方面精心设计。线索是营造仪式感,行为是确立操作性,奖赏是强化驱动力。线索要频繁,行为要简易,奖赏要明确。由此可见,好的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它能让阅读的开展更流畅,让阅读的动作更娴熟,让阅读的策略更自主。阅读,就是保持人性深处那摇曳不息的文明之火,并且让它永远燃烧在这个星球之上。让我们引领孩子们自然地、主动地、持续性地、优质地阅读,与好书结缘,丰盈自己的灵魂世界,去洞见气象万千的精神品格。

猜你喜欢

整本书书籍习惯
鲁迅与“书籍代购”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上课好习惯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