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部队医院护理人员战伤救护培训方法与效果探讨
2021-08-07甄丽华郭立君董燕
甄丽华 郭立君 董燕
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各种新式武器杀伤强度大、新型伤类多、伤情复杂,战时卫勤保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1]。军队护理人员是战时卫勤保障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卫勤保障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如何提高战伤救护核心保障能力,已成为当前部队医院备战练兵的首要任务。我院结合护理人员的现状,通过一系列的战伤救护理论和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参加战伤救护的各类别各层级护理人员,排除休产假人员,共计321人。其中,军人9人,文职人员36人,聘用人员276人;平均年龄(29.02±4.76)岁;主管护师36人,护师147人,护士138人。
1.2 方法
1.2.1 评估培训需求 针对我院护士类别、层级现状,自行设计“医院护理人员战现场救治能力现状调查问卷”,从战术能力、战伤救治理论、战伤救治技术方面,对全院各类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备战能力初级评估,了解培训需求。根据评估结果,护理部结合实战化训练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采取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分模块方式组织岗位练兵。经培训后,再次组织医院护理人员战现场救治能力评估,了解培训效果,总结分析野战救护训练中的经验教训。
1.2.2 制定培训计划 野战救护训练主要内容分为理论与技能两大类,理论培训以《野战护理学(第2版)》《战伤救治规则》为参考制定学习内容,包括卫勤基础知识、核化生基础知识、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共计28学时;技能培训以《野战救护技术实训手册》《军事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试行)》为重点对相关技能进行培训[3-4],内容涵盖了军事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战现场救护操作技术、专科治疗护理操作技术等共约130个学时。
1.2.3 培训方法
1.2.3.1 理论培训 按照“三步走”分阶段实施。第一步:基础学习阶段,重点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自学,科室以护理部下发的《战伤救治规则》《野战护理学(第2版)》作为参考资料,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逐月逐周进行安排,自行组织学习。第二步:重点辅导阶段,邀请医院野战医疗队专家为全体参训人员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等特殊科目进行集中授课和演示,如创伤救治、分类后送、核化生基础知识及野战医疗队护理工作流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步:专题讲座阶段,主要围绕“特殊环境战创伤救护、特殊武器伤防护、战时危重症伤员的紧急处理与救治”等方面重要内容,举办以“战创伤与急危重症救治”为主题的“野战救护进展培训班”,邀请相关领域军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模拟实战案例讲解,了解前沿进展。
1.2.3.2 技能培训 按照“分-分-合”的方式进行分层级、分模块、整合式训练。分层级训练,根据医院分层级管理规定,将护理人员由低到高分为N0、N1、N2、N3、N4五个层级,从N3、N4层级中遴选院级和科级两级示教员,负责进行操作视频制作与现场演示,统一标准,采取进阶式教学培训,层级越低训练科目越多,层级越高训练科目越难,确保全员参与,人人过关。分模块训练,针对训练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重点加强军事护理基本操作技术、战伤护理操作技术、军事专科护理技术三个模块的训练,根据各个模块的特点,分组反复进行演示与讲解,督抓重点人员、弱势科目。整合式训练主要是贴近于实战需求,设置战伤救治案例,将阶段性所训科目进行情景式的角色扮演,医护成组式配合,进行自救互救训练;同时还到基层部队进行联合训练,全面掌握在不同的战术战伤救治阶段应用的救护技能。
1.2.4 考核评估
1.2.4.1 野战救护理论考核 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主要涉及战术战伤救治理论知识、卫生勤务知识、特殊环境防护和特殊武器损伤救护等方面知识,每半年以笔试和知识竞赛现场答题的形式组织一次,检验护理人员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1.2.4.2 野战救护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内容为日常计划培训内容,每季度针对培训项目分模块随机抽考,每半年采取情景模拟综合救治的方式进行考核验收,按现代战术战伤救治(TCCC)要求[5],重点考核火线救护、战术区域救护及战术后送救护三个不同阶段的“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复苏”技术,以标准化伤员模拟战现场急救“白金十分钟”场景,从伤情评估、操作规范、救治时效等方面综合评分,全面检验护理人员技能掌握程度。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备战能力评估情况 通过对护理人员战现场救治能力现状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培训前护理人员在战术能力、卫生勤务知识、战场搜救原则、战伤救治规则等方面比较薄弱,经培训后卫生勤务知识、战场搜救原则、战伤救治规则、特殊环境战创伤救治、战现场急救技术的掌握率明显提高,护理人员备战能力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备战能力评估情况[n(%)]
2.2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 培训后理论知识成绩为(92.75±6.93)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操作技能成绩为(94.83±3.72)分,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综合评分为(85.31±9.19)分,明显高于训练前,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战现场急救的救治时间为(7.85±4.23)min,救治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s)
表2 培训前后考核成绩比较(±s)
项目 培训前 培训后 t值 P值理论知识(分) 82.63±9.37 92.75±6.93 15.78 0.000 1操作技能(分) 90.63±7.60 94.83±3.72 8.59 0.000 1综合评分(分) 82.31±9.12 85.31±9.19 3.52 0.001 2救治时间(min) 13.45±3.43 7.85±4.23 3.8 0.000 1
3 讨论
3.1 野战救护理论和技能的培训为野战救护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野战救护综合能力通常表现在军事素养、野战救护理论和野战救护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6],是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为了提升综合救护能力,我们重点加强野战救护理论和战伤救治技能的培训。在理论方面,主要强化战术战伤救治理论、战伤救治规则、现代卫勤组织与后送及战伤急危重症救治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夯实战伤救护的理论基础;在技能方面,重点加强单项技能和综合救护技能的培训,其中,在综合救治训练中引入以典型案例为基础的情景模拟演练,85.3%的护理人员较认同“白金十分钟”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培训方式。护理人员根据随机抽考的战伤案例,进行“检伤-分类-救治-后送”,实施综合救治,重点突出“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复苏”六类技术,综合救治水平和救治时效性显著提升。这主要是因为以案例的形式模拟战场环境,使护理人员置身于逼真的战现场环境中,面对伤员复杂的伤情,将理论知识与多项急救技能相结合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从而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现了学与练的结合,加深了护理人员对各种救护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大大提高了战场上自救互救能力及综合救治能力[8-9]。这样既有利于满足卫勤工作的需要,又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实际应用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3.2 多元化的培训方法是提升部队护理人员卫勤保障能力的有效举措 作者所在的医院是部队医院,出现军人护士编制减少,文职护士和聘用护士增多的现状,并且护理队伍趋向年轻化。然而,大多数聘用护士未经过严格军事训练与卫勤行动锻炼,军事素养不高,战备能力偏弱,严重制约了卫勤保障能力的提高[10]。针对护理人员的不同层级、类别及战伤救护掌握情况,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采用分阶段、分重点,分层级、分模块的训练方式,定期检验评估,稳步施训。本研究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员认同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主要是因为通过授课讲解和案例教学可以使护理人员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战伤救护基本概念、特点、发展现状等方面内容,对提高战伤救治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现场操作演示和视频示范,手把手教学,统一操作程序和步骤,使护理人员掌握战救动作要领,并通过反复观看统一录制的视频,加强单项技术的练习,对提高战伤救治技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全院护理人员的战伤救护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特别是在卫生勤务知识、战伤救治规则及战现场急救技术等方面,掌握率明显提高,尤其是聘用人员的提升幅度较大。同时,全院护理人员的野战救护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成绩均稳步提升。可见,在多元化的护理队伍中要实现全体护理人员卫勤保障能力的提升,须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训练方式,这也对下一步全方位推进实战化军事卫勤训练提供了更有利的参考。
4 小结
部队医院护理人员肩负着平时保健康、战时保生命的使命,笔者医院通过多元化方式改进野战救护培训方法,虽然在培训上取得一定效果,但在卫勤保障能力提升上仍存在一些短板,如战术能力、各类武器伤救治、核化生防护技术等方面离实战要求还有一定距离,需进一步探讨更加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以丰富发展实战化训练方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