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与探索:新时代班级管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再建构

2021-08-06闫红军于海英孟圆圆

文教资料 2021年11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班级管理新时代

闫红军 于海英 孟圆圆

摘   要: 在传统教育机制下,家校、师长、师生之间形成的班级统一体功能式微,并且由于小学生具有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自制力弱、受家长保护强等特点,因此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班级管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需要重新审视与再建构。探索新的小学生班级管理思路,要赋予“以学生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与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适配,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新时代   班级管理   以学生为本

一、新时代下的小学生班级管理要与“以学生为本”理念再建构相结合

新时代教学机制和班级管理呈现新的时代特色,赋予“以学生为本”新的时代内涵。“以学生为本”的生态理念,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新审慎,如何发掘“以学生为本”的实际意义,消除传统班级管理弊端,成为新时期班级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脆弱性、差异性、易驱性等特点,造成班级管理呈现被动性倾轧主动性的态势,因此,“以学生为本”要以创新班级管理建构方法为切入点,坚持目标导向,在管理中凸显“小学生本体”的核心要素,改变传统的唯成绩论、唯单一安全论的粗放型班级管理模式,改变认为小学生作用力弱的错误思维观念,增强引导性。

教育工作者需要从全方位、多元性、立体化的角度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把握小学生可塑性强、向阳性强的优点,调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坚持做到“三心二意”——给予信心、配予耐心、负责任心,引导小学生在初级阶段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自主意识,树立自我管理的发展意念,做到精准施教、精心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管理在整体上做到“以学生为本”,又有利于为小学生个体形成健康价值观、人生观打下良好基础。

二、新时代小学生班级管理“以学生为本”理念再建构方式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此,践行教育理念,真正使其成为小学生班级管理的指导思想,对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氛围,推动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意义重大。

(一)坚持“1234”工作方法,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

新时代,“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再建构,需要做到凝聚“一个核心”,形成教学合力;固牢“两项基础”,厚植发展根基;施展“三重能量”,增强管理效能;围绕“四大突破”,立稳高质量管理支撑。

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本体”,转变传统的“教学家长制”“一刀切”思想,学会尊重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耐心沟通,善于倾听小学生的想法。只有认真树立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凝聚“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核心,才能增强靶向聚集,做好管理工作。

固牢“两项基础”,厚植发展根基。“两项基础”即构建良好班风的“硬”文化和“软”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德育”建设相伴而行,贴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硬”文化建设是显性的、摸得着的、由外向内的,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墙”“优秀文化展览长廊”“品德活动室”和观看“先进人物事迹视频”等方式构建;“软”文化建设是隐性的、摸不着的,“软”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寄托于课程建设、班集体改革、管理队伍打造,另一方面需要组织有意义的班级内部活动和班级间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为班级管理再建构筑牢发展的根基。

施展“三重能量”,立足“课程建设、班集体改革、管理队伍打造”,增强管理效能。首先,一方面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建设符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的“生活化”学科课程,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小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单一性地描述对错事实,引导多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思辨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五育并举,与时俱进,围绕最新教育方针,加强专业性教研队伍建设,设计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化需求、符合本校五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进行班集体柔性改革,一方面改变传统班主任主导下的班集体建设思路,通过榜样教化、目标激励、全员参与管理等方式,利用小学生的自主性、开发性和牵引性,促进班集体良性竞争,增强向心力。另一方面开展多样化集体性活动,除学好必备的学科知识之外,还鼓励开展走出课堂活动,如积极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介质,举办“我是小发明家”等活动,丰富班集体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发掘小学生的各项潜能。最后,由于“教师的有效人本运用,对保证和学生的沟通及对于管理层的亲和性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1](39),因此,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良性互动,走“结对互助”的路子,打造高标准的管理队伍。班级管理不是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善于引进其他班级、其他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的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走出班级、走出学校,通过班与班之间结对、校与校结对,集思广益,探索班级管理的新范式、新经验;要明确一点,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各任课教师有义务参与的系统,任课教师要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建设中,提高素质,加强协作,为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标准的管理队伍,增强管理效能。

围绕“四大突破”,立稳高质量管理支撑。新时代,以学生为本要做到“突破唯成绩论”“突破唯安全论”“突破命题式教学”“突破校时论教学”,新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素质人才,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必须摆脱成绩优劣的评价体制。由于目前小学生部分为独生子女,受父母长辈宠爱,重视安全程度超过其他需求,使部分教学工作者产生保姆式教学思想。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摆正工作心态,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实施管理。班级管理不是教师命题式的管理,应该是自由的、双向的、民主的,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价值观琢磨孩童的言行,班主任要善于听取学生的想法和任课教师的意见,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信赖爱护守护孩子单纯的心灵。所谓的校时论教学,就是部分教学工作者仅将学生在校时间作为责任时间,孩子一旦放学,就彻底把孩子管理归还家长,导致部分家师在孩子管理上的矛盾日益激化,造成部分家长不支持教学工作、部分教师不体谅家长的现象,双方很难达成一致。班级管理的再建构,一方面“教育工作者不能割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当与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双方携手共同努力,共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教育[2](92-93)。另一方面要突破校时论教学,教育工作者只有建立好反馈教学机制,跟踪了解学生学习,才能与家长形成工作合力,为班级管理再建构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新时代班级管理工作已经面临新的发展拐点,需要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管理方向和管理重点,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核心指导,为班级管理再建构提供新的发展动能。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方法,培养再建构内驱力。

“网格化”班级管理方法,是“网格化”社会治理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创新,具体运作是通过量化的手段,按照素质教育的标准,将班级内学生划分为单元网格,依靠各单元网格之间的信息交流、协调沟通、合作竞争,增强班级内部活力,提高管理效率。因此,在“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管理潜能,使学生拥有丰富、完整的教育体验”[3](113-114)。

小学生可塑性强、易管理,能够有序维持网格化规则,广泛参与班级管理。小学“网格化”管理应该将趣味性、灵活性原则放在首位,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应试教育”的人,不能只教授学生怎样学习。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起点,在这个阶段,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帮助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培养“美”的自我。因为小学生的自控力较弱,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勾勒、加强引导,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动静活泼,善于观察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特长,一言蔽之,我们不能为了单纯的固化管理划分“网格”,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长处。

按照“多元化”“灵活性”原则划分单元网格,每个单元格设一名负责人。在兴趣爱好方面,以“体育”“美育”为切入点,发挥特长学生的优势,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建立网格,定期选取合适的场所组织活动,并积极寻求社会联动,为培养学生兴趣点提供专业指导;在自我管理方面,根据学生特点,设置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有的放矢,合理分配,锻炼小学生的独立性,使其通过参与管理,在集体中树立“主人”意识;在学习方面,通过与任课教师摸底调查,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划分单元格,鼓励单元内“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定期举办“未来星”知识竞赛,使学生在合作和良性竞争中发现学习的乐趣。建立单元簿反馈制度,将单元格内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轨迹数据化,进行智能化分析,做到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凸显“网格化”管理作用。

“网格化”下的体验式管理调动了小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丰富了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保证了教师能够根据网格回馈的各种问题迅速做出反应,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开辟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开辟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增强小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一点,要开设小学生心理课程。在开设小学生心理课程时,避免僵化,不能为完成某种教学规定强设心理课程,成立专业研究小组,紧跟小学生心理轨道的发展实际,制订心理教学策略。第二点,开展融入教学,鼓励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所授学科融合,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时,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反思生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活跃性。第三点,设立趣味心理活动室。因为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较简单,所以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性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对学生之间的表现做好视频留影和观察记录,发现学生身上潜在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避免不利成长的因素出现。第四点,加强教师心理学教育培训。教师应该主动了解、参加相关心理学培训课程,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只有自身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分析技能,才能真正在管理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第五点,在班级内安置“心语信箱”,鼓励学生勇敢地将小烦恼投入信箱中,既能消除孩子的害羞胆怯心理,又能使教师真正读懂孩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结语

新时代,探索小学生班级管理再建构模式,需要认真审视新时代下班级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认真考量小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态环境,需要广大教育者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打破传统的管理体系,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核心指导理念,继续探索小学生更广阔的班级教育发展空间,创新班级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苏俊芳.人本管理在小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5(12).

[2]周丹丹.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J].华夏教师,2020(17).

[3]侯鹰.以生为本的班级网格化管理策略的研究[J].科技資讯,2020,18(13).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本班级管理新时代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