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历史“四有”课堂教学策略
2021-08-06乔丽丽
乔丽丽
【摘 要】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致力于课堂效果的优化,此时提出明确目标,激发参与兴趣,保证学习效果,关注学生投入,也就是“有矢”“有趣”“有效”“有魂”几点应当成为课堂的基本构成要件,只有满足这几项要求,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并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四有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8-0185-02
【Abstract】When conducting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be guided by core literacy and committe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effects. At this time, they should put forward clear goals, stimulate interest in participation, ensure learning effects, and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 input, which is "targeted" and "interesting". The "effective" and "soul" points should become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classroom. Only by meeting these requirements can students achieve greater gains in the classroom and feel the infinite charm of the subject of history.
【Keywords】High school history; Core literacy; There are classes; Teaching strategy
核心素養的概念突出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人修养、道德品质、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培养要求,并且比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保护与开发,防止出现由于对教学成绩的过分强调而限制学生思维发育的问题。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当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突围出来,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使课堂在四项注意要点取得显著进步。
一、有矢——目标的确认
使目标得到确认,即“有矢”,也就是基于教材,联系所要讲授的内容,更加合理地定位教学主题,明确要求学生在主题的指引下达到何种学习效果。在目标的确认环节,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参与主动性的价值,敢于放权、善于放权,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独特理解确定教学主题,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可以起到纠偏与增效的作用,重点做好下述几方面工作,其一,教师应当借助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目标、主题确认能力得到发展,造就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给其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当开展教授新课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融目标于情景之中,这样可使学生认知所学内容、接近理想目标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其三,教师除了要在目标中融入关键历史知识外,还应当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引入相关的历史思想、历史情感和价值观一类内容。举例来讲,当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部分时,高中历史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制定目标,并依靠视频资料的引入策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在视频观看完成之后,说一说自己有何感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以及其作为非正义战争的基本性质,整个过程中,因为有目标作为牵引,学生一方面可以理解、掌握整体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也在提升历史素养的同时,激发了爱国精神。
二、有趣——知识的接近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教师应当注意主动打造一个情趣鲜活、过程动人的课堂,让学生有机会在生动的历史细节面前感受学科的魅力与生命力,此时,学生将不再昏昏欲睡,也不再受限于知识的“定论”,而是可以在丰富的历史情境中,接近历史、评述历史,取得核心素养的更大收获。举例来讲,当接触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拉雯尔名画雅典学院的图片,并配合生动的故事讲解:在雅典学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弟子们共同探索真理,柏拉图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亚里士多德用手指向前面的世界,前者指出神灵启示,后者诉说现实世界……在这个建筑里面,学者齐聚一堂,有聆听者,有思考者,有辩论者,这幅画作的创作背景正是文艺复兴,它阐述了人如果想真正成为世界的创造者与主人,就要将自身的作用无限发掘出来。事实证明,这种引入资料、引入故事的做法,给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带来了极大帮助。故事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即便对于高中阶段学生而言也是如此,而除了故事以外,音乐教学、游戏教学、表演教学等,都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形式,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应当以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为指引,主动改变教学思路,针对恰当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基于兴趣,主动接近历史细节,探究历史真相,丰富情感体验。
三、有效——巩固与升华
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四有”,“有效”处于比较基本的层面,即无论是否强调核心素养,“有效”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关于有效,笔者认为,应当分别从基础巩固和认知升华两个角度做出探讨,以进一步迎合学生发展需求。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理论基础的发展程度,并把这一点视为教学重心。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章节、内容均需要从基础理论层面展开,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亦需要注意基本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等,与此同时,历史事件出现的时间,关联的人物,附带的概念等,均要开展基础性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有效”维度为牵引,不断加强上述这些基础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接下来的深入延伸与发散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举例来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明确和时间概念有关的名词,包括世纪、年代、前期、后期、公元前(后)、朝代,等等,及时纠正学生对于时间观念的认知错误,而对于辛酉、甲午、庚子、雾月、热月这些表示时间的专有名词,也要重点强调。
其次,为了达到“有效”效果,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基础衍生出去,进行更宽广层面的探索。为此,笔者认为,创设利于知识拓展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这可以使学生在情境中保证内心感受和心理机制对外部环境有较强的应激反应,从而主动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四、有魂——观念的养成
在教学达到一定深度之后,高中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基于历史课程的一般教学特征出发,致力于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接纳训练,从而让历史课堂呈现出“有魂”的一面。实际上,历史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都传递了比较积极的和正面的价值观,并且直接指向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当涉及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程特点及内涵充分发掘出来,从教学内容出发开展价值传导工作,这样的教学侧重,既是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做法,也是构建学生学科能力素养尤其是形成正确價值取向的必然选择。学生观念的形成辅助手段,常见的做法是从教材基本内容出发,进行相应的补充说明介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让其主动建立与核心素养特别是正确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当教学抗日战争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引申出去,设计一些更加“有魂”的开放性价值观养成问题,像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若自己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否有勇气站出来保卫国家?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应当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及认知规律,使之尝试系统分析当时历史背景下主客观条件、复杂外部环境,在此之后给出理智的、正确的答案,利用这种做法,学生将会了解中华民族在抗击侵略过程的卓越事迹,意识到中华民族不惧艰难、不畏牺牲、追求独立自由精神的伟大,从而建立起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在高中阶段开展历史教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大势所趋,而因为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课堂上应当具有“四有”要素,即本文所提出的有矢、有趣、有效、有魂,在“四有”要素的支持下,可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全方位培养其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
注:本文为扬州市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四有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立项号:yjhkt2019084)部分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薛凤玉.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0(08).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