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伴情怀,追寻幸福的教学人生

2021-08-06明芬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教授读书

明芬

让教育教学更具专业化,是我对职业的渴求;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是我对自己的期待;每有所悟,便写下来,是我对品质内涵的向往。今年,在师父彭爱芬的鼓舞和重点推荐下,我阅读了《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这本书。

这本论集共收文64篇,为方便检索阅读,大致分为七辑,囊括课标与课改、教材编写、高考语文、语文教学、研修文化、大学本义以及文学生活。七个方面分得具体,讲得细致,折射出温儒敏教授的高站位及其深邃的教育思想。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深深感叹,教育者肩负着时代的使命,若想不辜负这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我们便需要一种永恒的情怀来高歌,那与激情交织、与幸福相融的教学人生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一、把握语文本质,用发展的姿态塑造教学生命力

著名的“吕叔湘之问”问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先生锁眉,也让温儒敏教授陷入沉思。那是在1978年的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语言学家吕叔湘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而今40多年过去,当我们再来面对吕老这一问,或许仍然会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心虚和胆寒。层出不穷的教学理念在不断诞生,教学活动丰富多彩,课堂热闹了,多媒体也普及了,可是从整体上看,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却未见得就有多大的提高,而造成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根本原因,则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被“题海战术”所裹挟,以致学生普遍少读书、不读书。该如何摆脱这种教学的困局呢?温儒敏教授指出:“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语文的本质就是‘多读书!”

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短时间内,我们很难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需要长期的熏染、积累和习得,而这一切都须基于学生拥有大量的阅读。温儒敏教授强调,在中小学阶段,读书是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主要营养源。“阅读是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闲书,如果学生没有喜欢上读书,没有学会怎么读书,对未来终身学习的能力都是有所损害的。当年轻人有了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动起来。要提升国民素质,提升软实力,改变生活风尚,就要提倡读书。”

语文的本质就是要“多讀书”,而提倡“海量阅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则应是我们有效带动学生展开阅读的科学方式。推动学生真正拥有“海量阅读”,教师需要树立“读书为要”的意识,鼓励学生以积累为本,以读书为本,以数量为先,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的语感也会春风化雨般逐渐提升。但是,“海量阅读”的实现需要时间的保障。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广泛涉猎外,温儒敏教授还提出了一个可行性非常强的建议:课内实施“1+X”的办法,即每精讲一课,就附加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也可以是整本的书,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必要时稍加点拨,但无需用精读课的方式去要求、限制学生,只要学生能读就好。在思想的补充与涵养中,学生内心生成的情感也更加丰富,课堂便显得立体、丰盈。

我由衷感受到,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一套有厚度的语文教学体系,建立教育大格局并拓宽教学新视野。要相信,因读书荡漾而生的强大生命力,会带给我们教学人生品尝不尽的幸福和甜蜜!

二、坚信常研常新,将课堂打造成专业提升修炼场

教师的尊严体现在课堂,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能在课堂上收获“行云流水、潇洒自如”般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其专业水平及研究能力一定是非常过硬的。那么,如何打造一个扎实有厚度的语文课堂呢?温教授给了我如下三点启发:

1.研读课标,为备课提供通盘依据

在这本书的第四辑《语文教学》中,温教授痛指当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对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缺少通盘的了解,过分依赖别人现成的课例教案,导致在“教什么”方面随意和模糊。比如有的老师专门教一、二年级,教得滚瓜烂熟了,但很少考虑到三到六年级应当达到什么水平,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如何衔接,这样零敲碎打,也很难领悟到在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中低段课程的位置设计与功能成效。

而要对所教课程有一个整体把握与了解的唯一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研究课程标准。须知,《语文课程标准》在大方向上为教师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又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在不同的梯度中指引我们螺旋式上升。对语文课程有了总体把握,对每个学段内容目标也清楚了,这样,教什么,怎么教,我们才有根有据,心中有数。

2.聚焦语用,教给学生具体方法

“语用”就是语言文字运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不仅要清楚一节课的时间里要教给学生什么,还要有具体的方法做指导,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带着收获走出课堂。比如默读、浏览、快读、跳读、猜读等等,都有技巧方法,我们教学生默读,就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做到不动嘴、不出声,又读得快,这些需要在目标指导下聚焦起来一一学习。温儒敏教授强调,文本中哪些属于工具性,哪些属于人文性,不能随意割裂,以防语文味的流失。

我不由得想起在入职第一年教语文的时候,校领导安排我在区视导课中执教一节鄂教版三年级《煮书》一课,结果,我把重心全放在了怎样带学生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反问句上。课后在区教研员汪力和特级教师李明菊的点拔下,我方明白应该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锁定关键句的方法了解“煮书”的含义,并迁移此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我按这样的方式调整后,教学果然变得事半功倍!有方法教学的语文课,能聚焦语言文字运用,也更能实现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3.去杂强干,避免滥用多媒体

多媒体巧妙运用于课堂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根思想引擎,使课堂产生奇妙的碰撞。曾聆听武汉市光谷第三小学方利老师的一节五年级语文阅读课《壶口瀑布》,方老师将电子VR技术融入教学中,当学生戴上VR镜沉浸在眼前翻滚汹涌的瀑布当中时,他们如入此境,心与文本中所描述的壶口瀑布交织一体,从而进一步领略到祖国河山的雄浑壮丽。

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最终的指向应是提高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质量。需警惕温儒敏教授说到的“课件设计声图光电并出,五光十色,但学生自己默读静思反而很少”这种舍本逐末的现象,因为课件做得好并不代表课上得好。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一句就全在意境美,倘若教师直接放出一张图片来讲解,可能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也破坏了诗意美。就像中国山水画,有时适当留白反而能让人有更好的感官体验与遐想的空间。去杂强干,为我所用,是我们运用多媒体应把握的尺度。

三、摆脱职业倦怠,营造一块“精神自留地”

每一个身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无一不感到事务繁杂、忙乱且辛苦,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焦虑感,甚至有职业倦怠感,正是因为我们太忙了,温儒敏教授才大力倡议“教师要有块自己的精神自留地”。何为精神自留地?那是一片独属于自己的地方,在那里可以伸展你的才情,舔舐自己的伤口,做做精神体操,给自己漫长而辛劳的人生来点节奏,它是拥抱自我与教学职业的潤滑剂。

在日常教学之外,教师可以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专长或爱好,这项专长或爱好就是一片精神自留地。因为热爱,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从而从川流不息的繁杂和琐碎中解脱出来。做课题研究、运动、摄影、旅行……都是营造精神自留地的极佳选择。在光谷教育这片沃土上,我看到很多优秀教师都拥有个人研究的课题,或区级的,或市级的,省级、国家级的也不少,听了这些优秀同仁的课,我也终于明白他们的课堂教学之所以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默默研究课题大有关系。长期保持着研究的状态,就能保持不竭的动力和思想的活力,会感到充实,有成就感,对于自己的教学也会更有底气。

在精神的自留地,我们还可以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把读书作为良好的生活方式。古人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作为教书育人的楷模,我们教师更需要做“读书的种子”,既“博”且“雅”,用自身的阅读行动去唤醒学生,去感染学生,去点燃学生。在娴静的精神自留地中,读教材教辅,读教育专著,读人文经典,读一切自己喜爱的书目,如温儒敏教授所言,“在自由超脱的阅读中,在读书并接触人类精神智慧精华的过程中,去发现生活,体验世界,让自己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就能相对超越庸常的生活,并多少摆脱‘职业性倦怠”。

我喜欢罗曼·罗兰曾说过的一句话:“幸福是灵魂散发的香味。”选择从事小学教师这份职业,我就明白需要用理想与定力来孜孜以求,那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情怀,助我在自我升腾的过程中慢慢品尝那份幸福的味道。感恩《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三集》这本书,它洗涤了我的灵魂,也充盈了我的思想,让我在前进的路上更加坚定。情怀亦恰似一团火,它永不熄灭,伴随着我漫漫的教学人生,追寻最美好、最纯挚的幸福!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教授读书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