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阅读”的理与术
2021-08-06彭爱芬
彭爱芬
一、“本真阅读”的内涵
“本真阅读”是“本真语文”视域下的一个方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强调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在阅读课堂上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什么是真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在课堂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就是学生在教師的引导下,于文本中来回走,反复涵泳品味,受到语文的滋养;就是学生用心地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得到心灵的充盈。
什么是真思考?“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对小学生来说,就是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感受语言结构,学习表达方法,尝试理性判断等,让学生亲历学习的全过程,而不是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个性思考,以优秀学生的思考替代全班学生的思考。
什么是真训练?语文阅读课要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真训练要把训练的着力点放在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上、语文素养的提升上,而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重复练习。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练习与运用,使学生得到真正的“生长”。
二、“本真阅读”的操作举隅——如何让阅读教学“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师们也非常重视阅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虽然加强了学生的读书活动,但学生阅读的效果却不太好。主要表现为:学生阅读的正确率不高,存在大量添字、落字、错字的现象;默读和浏览的速度不够快,只是将朗读的声音隐藏了而已;理解的质量不够好,难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阅读层次较浅等。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学生无法达到熟读成诵、读以传情。二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不够,学生难以形成读书能力。三是学生缺少与文本对话、思考文本的充足时间,对文章领悟不深。四是读书方式单一,学生读书的兴趣不够高,往往浅尝辄止。这些原因反映出阅读教学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如何让“本真阅读”在课堂上落地,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1.激发兴趣,促生愿读
一位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读书而言,兴趣更为重要。读一篇文章,学生若没兴趣,自是不爱读,即使读起来也会味同嚼蜡。如果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愿读、乐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在每一篇文章新授之前激发起学生读书的欲望。主要方法有:
(1)导言激趣。在初步感知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拓展延伸课文等各个环节上用不同的引言导语,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在初入课文时,对课文反映的内容,先给学生一个初步却诱人的印象,细处的精妙要引领学生从读课文中去体味。
(2)榜样引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当同学中有人爱读书、乐读书、会读书、多读书时,他们往往会很羡慕,也很乐于向别人学习。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在学生中树立读书的榜样,引发学生对读书产生浓厚的兴趣。
(3)赞赏促趣。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会读书的孩子也是夸出来的。赏识给予学生的力量是无穷的。课堂上,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任何优点都应当成为教师赞赏他们的契机。声音响亮的,读得流利的,能有表情的,可以加上动作读的,能读出自己的情感的……教师都要毫不吝惜地给予赞赏和鼓励。这样,学生只要一读书,小脸就乐开了花,于是都愿意读给大家听,也都努力地想读好。
2.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阅读也是一种技能,其能力需要通过锻炼得到提高。要想学生读书“有效”,教师必须做有效的指导。只有教给了学生适当的读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读得更好。
(1)讲清朗读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要告诉学生,“正确”,就是要把字音读准,不能添字、落字、不能读错字,断句要准确。“流利”,就是要读得通顺、熟练。“有感情”,就是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清楚了这些读书的要求,学生读起书来也就心中有数了,才能在读的过程中检查自己是否读好了。
(2)在学文过程中进行朗读的具体化指导。所谓“具体化指导”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语言对象,引导学生体会该怎么读,才能算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如《白鹅》一课中“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可以先引导学生初步读句子,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鹅很高傲),再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高傲。学生在读议的过程中明白:抓住“伸长头颈、左顾右盼、高傲”这些表现白鹅动作神态的词语,理解意思,读得稍重些,还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来读,就能做到有感情,文中的“味儿”也就出来了。这样,教师精讲引领,以问促读,具体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阅读的“有效”性自然会提高。
(3)教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独立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目的是传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同时对学生的阅读意识进行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喜爱阅读。三到六年级的教材,安排了“预测”“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
问”“提高阅读的速度”“根据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四种阅读策略的学习。除此之外,阅读方法还包括默读、浏览、批注、想象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拿默读来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二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默读”,到三年级上学期达到“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到五年级上学期达到“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那么,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教师就要着手教学生学习默读。先训练学生不动唇不出声在心里逐句读;然后让学生做到不指读;之后再让学生学习读书时心随眼到,读前看后,逐步提高默读的速度。对其他的阅读方法,也要这样扎实地教与练。只有真正在课堂上学会方法,学生才能有意识地去运用方法,最终形成能力。
三、还给时间,充分练读
读书读书,关键还是要让学生“读”。很多语文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得比较多,而学生读得比较少。老师们总怕讲少了学生这也没弄懂,那也没搞清。其实,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朱熹对此也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因此,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远比教师过多地讲解重要。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练读,我采用了多种形式。自由读,让每个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扫除字词障碍。同桌或小组内互读,彼此之间检查是否读得正确。全班轮读,每人读一个句子或一个自然段,听的同学当评委,从字音、断句、流畅等几个方面评价。教师引读,难读的地方指导学生多读几遍,以读通读顺。此外,还让学生比赛读、表演读、编成课本剧读等,使学生多次读文,真正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四、读中思悟,以悟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增加文化底蕴,培养创造力和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也给我们语文教学提出了终极目标:立德树人。因此,学生读再多的书,读再好的书,归根结底要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我想,只有这样,阅读才算得上是有效的。为此,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以悟导读。
一方面,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讨论,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后,我让学生深读课文,并思考:周恩来为什么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在讨论交流中理解到是因为当时中华不振,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周恩来想到要让中国不受帝国主义欺负,就得振兴中华,所以立下远大的志向。同時,也体味到周恩来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同胞受辱时的愤怒之强和立志的决心之大,对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了。
另一方面,以悟导读。学生在读中有了感悟,有了理解,能更好地帮助自己朗读。还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学生理解了周恩来的决心,理解了校长的欣喜,理解了文中中国人的愤怒,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该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有了这样的思悟,再来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自是深沉了许多,读得也就更有感情了。以读促悟,以悟导读,阅读会有效得多。
基于学生本体、学科本位、树人本质的“本真语文”阅读课,如何更好地落实阅读、提升实效,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