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想象·感悟
2021-08-06范欣彭爱芬
范欣 彭爱芬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音乐。(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
生:《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在这个曲子的背后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文言文,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来,我们一起写下这个故事的名字——《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你对伯牙了解多少?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
生: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
师:伯牙不仅能弹琴,还会作曲,当时的人们称他为“琴仙”。
师:(手指课题中的“鼓”)“鼓”的意思是——
生:弹。
师:“伯牙鼓琴”的意思就是——
生:伯牙弹琴。
师:带着理解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评析:教师以乐曲《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静静聆听,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为后文伯牙和锺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做好铺垫。】
二、指导朗读,感知文意
师:学文言文首先要能读好。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第98页,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大家刚刚读得可真投入,来看看这几个词语能读准吗?(出示词语:善哉、巍巍、汤汤、少选、破琴绝弦。)
生:……破琴绝弦(xuán)。
(其他学生纠正读“xián”)
师:注意“弦”这个字应读“xián”,破琴绝弦(xián)。请你把这个词再读一遍。
(刚刚读错的学生又正确地读了一遍)
师:这里还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
意——(手指“少选”)
生:少(shǎo)选。
师:为什么读“shǎo”,不读“shào”。
生:因为结合注释我们知道“少选”的意思是“一会儿,不久”。
师:(赞许地)对啦,“少选”是形容时间很快,对照注释,不仅可以知道词语的意思,还可以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师:(手指“善哉”)“善哉”的意
思是——
生:好啊。
师:“好啊”就是——
生:善哉。
师:齐读词语,每词两遍。
(生齐读词语)
师:在这篇古文里,有几个句子不太好读,我来考考大家能不能读好。(出示句子: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师:(询问同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出了停顿。
师:他在哪个字后面停顿了
一下?
生:“乎”字。
师:“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善哉”和“乎”这个语气词连在一起读,读得轻一点,适当延长读音,再停顿,就会有一咏三叹之美。听老师读。(出示朗读节奏,师范读。)
师: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把这句再读一读?
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乎”读得有点重)
师:把“乎”读轻一点。
(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读好“乎”后边的停顿。
(生齐读)
师:我们再来读第二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谁能用刚刚的方法把它读出来呢?
(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最后一句谁来试试?其他同学认真听。
(师指名读)
师:这句中有一个多音字“为”出现了两遍,分别读什么呢?(指名说读音及原因,提示看注释。)
师:我们要读出这句话的节
奏,需要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生:(纷纷看注释)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那这句话中哪个词是“不值得”的意思?
生:无足。
师:所以“无足”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出示节奏)谁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节奏。
(师指名读)
师:我说意思,同学们读出这句话。
(师生配合读)
师:同学们,这篇古文主要讲了哪两个人物?(板书:锺子期。强调“锺”字的写法。)
师:请大家看这组句子,(出
示文中带人名的句子)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读好文言文的小秘籍:凡是带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顿,会更有韵味,你们一起试试。
(生齐读)
师:大家词语都读准了,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整篇课文能读了吗?大家一起读一读。
(师领读第一句,生齐读课文。)
【评析:这一环节执教教师将朗读指导的内容分为四组:第一组是文中易读错或难以理解的词语,如“少(shǎo)选”,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辨析读音,明确意思;第二组是文中不太好读的句子,通过自读、评价读,师范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第三组是文中带有人名的句子,借机让学生了解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凡是带有人名的句子,人名的后面要稍作停顿。至此学生基本能读准音,读通句,水到渠成地进入第四组:朗读全文。四块内容,形成了朗读教学的四个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師:听了大家的朗读,我只想说一句“善哉”!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古文主要讲了伯牙和锺子期的什么故事?
生: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的故事。
师:还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
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得更具体吗?
生:伯牙非常善于弹琴,锺子期非常善于听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不一会儿,伯牙想到了流水,锺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师:你真会读书,从你的回答中我们知道了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听琴。
【评析: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大意,是学懂文言文的基础。学生第一次概括时就抓住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范老师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得更具体,为学生后面理解文章意境打好了基础。】
三、讀中想象,感悟知音
师:我们能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伯牙善鼓琴,而锺子期善听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师巡视,指名答,出示相关句子。)
师:从这两句你是怎么看出伯牙善弹琴、锺子期善听琴的呢?
生:伯牙心里想着太山,锺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锺子期就说“弹得好啊,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
师:你所说的伯牙“想”就是这句话中的——
生:“志”。
(师板书:志)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的时候,他的琴声会是怎样的?
生:高昂的。
生:气势磅礴的。
生:雄浑的。
师:听到这雄浑有力的琴声,
子期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巍峨的高山。
生:雄伟的高山。
生:高峻的太山。
师:巍峨高耸的太山,请你读出这种画面来。
(师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请最后回答的学生读这句话。学生读得一般。)
师:这山还不够高大雄伟。(出示图片,指导朗读“巍巍乎”,“乎”读轻一点,重读“巍巍”,师范读。)请你再读。
(生读得有进步)
师:这是子期对伯牙琴声由衷的称赞。谁来把这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指名读,相机点评。)
师:多么巍峨高大的太山呀!
谁能配上动作把这种顶天立地、耸入云霄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师相机点评。)
师:我们男生一起心领神会地读一读,读出太山的豪迈。
师:少选之间,伯牙转筝拨弦,将琴再鼓。(出示句子: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当读到“汤汤乎”的时候,伯牙的琴声又表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惊涛骇浪。
生:汹涌澎湃。
生:奔流不息。
生:浩浩荡荡。
师:这样浩荡的流水,子期听出来了吗?(出示图片)
生:听出来了。
师:于是子期发自内心地赞
叹道——
(生读得节奏有点快)
师:要表现流水的气势磅礴,
得把每个字音拉长一点。(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
(生读得很投入,还情不自禁地配了动作。)
师: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伯牙的琴声,全班齐读。
(师生齐读)
【评析:品读文句、想象画面、领悟知音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这一环节中,范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高山、流水的特点,想象乐曲的曲调,进而景声合一,与子期共情,听到琴声,眼前仿佛出现了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流水,达到领悟情感的效果。然后再通过指名读、根据画面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巍巍”的高大雄伟,“汤汤”的波涛汹涌。】
师:无论伯牙弹奏什么曲子,
子期都能听懂并大加赞赏(板书:善哉),可见子期是个怎样的人?
生:善于听琴并且懂伯牙的人。
师: 其实,高明的何止是锺子期一个人啊!伯牙高明在哪里?
生:伯牙想到高山,就能用琴声表达高山的画面,想到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流水的画面。
师:是呀,伯牙鼓琴的技艺要是不好,他心里想到高山,却表达不出太山的巍峨,想到流水,却表达不出流水的浩荡,锺子期能一听就明白吗?
生:不能。
师:伯牙心里想到什么就表达出什么,这就是——
生:琴艺高超。
师:真是不得不让人感慨,好
一个善听的——
生:锺子期。
师:好一个善弹的——
生:伯牙。
【评析:以“高明”一词,引导学生理解伯牙的善鼓琴、子期的善听琴。“知音”之意呼之欲出。】
师:我想问问,锺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
生:还说出了伯牙的心声。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
生:“志”。
师:是呀,那巍巍太山还代表着伯牙什么样的志向呢?
生:远大的志向。
生:像太山一样巍峨的志向。
师:“巍峨”形容志向不太合适吧,换个词。
生:高远的志向。
师:那汤汤流水还代表着伯牙什么样的胸怀呢?
生:博大的胸怀。
生:宽广的胸怀。
师:原来锺子期不仅是在赞叹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巍巍太山一般的志向,汤汤流水一样的胸怀。
师:(补充资料)伯牙作为著名的琴师,琴艺绝妙天下,无数人听过,赞叹过,在遇到锺子期之前,他缺少赞美吗?
生:不缺。
师:但是他寄托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只有谁明白?
生:锺子期。
师:所以,当他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这样赞叹——
生:巍巍乎若太山。
师:当他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这样赞叹——
生:汤汤乎若流水。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会说什么?你能学着文中的样子表达锺子期的评价吗?(出示句子:伯牙鼓
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指名答)
生:锺子期可能会说:“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师:“皎皎乎”妙哉呀,让人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
师:伯牙的琴声还可能描绘
哪些自然景物?锺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同学们照着样子,同桌交流一下。
(师出示句子,同桌交流2分钟。)
生:伯牙鼓琴,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师:“皑皑白雪”,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白茫茫的世界,真美啊!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师:“徐徐清风”,让人仿佛感受到了清风的抚摸。还有吗?
生:伯牙鼓琴,志在江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江水。
师:“滔滔江水”,想象真奇特。
【评析:这一环节,范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按照文本句式的特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描写,表现伯牙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师: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听懂,无论伯牙心里想得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果此时让伯牙跟锺子期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
生:锺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师:这就是知音,这就是心有灵犀。所以正如《列子》中所说——(出示句子)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一定能听懂。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别看锺子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樵夫,但是他能真正的了解伯牙,所以伯牙才会把锺子期视为——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
师:人们常说“一生得一知己,足矣”。寻寻觅觅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与自己心意相通的知音人。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情。
生:(纷纷说)高兴、激动、
兴奋。
师:让我们再读读这几句,读
出伯牙得到知音后的欣喜。
(生齐读)
【评析:这里,范老师承接前面的理解延伸与语言表达,巧妙引用《列子》中“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一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领会“知音”的内涵。让学生体会伯牙遇到知音时的欣喜愉悦,为与后文痛失知音,在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埋下伏笔。】
四、补充拓展,体会情感
师:伯牙和子期,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他们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可是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兴致勃勃地来到故地,迎接他的却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墓碑。此时此刻,伯牙是何种心情?
生:伤心难过。
生:悲伤。
生:悲痛欲绝。
师:悲痛欲绝的伯牙在锺子期的墓碑前号啕痛哭,还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子期。(出示短歌,师配乐朗读:忆惜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心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悲痛的伯牙,面对冰冷的墓碑,他做了什么?(出示句子)
生:破琴绝弦。
师:他做了什么决定?
生:终身不复鼓琴。
师:他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
身不复鼓呢?
生:因为锺子期已去,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生:因为锺子期已去,他弹再美妙的乐曲都没有人能欣赏了。
师:这是怎样的决绝呀!来,请你读读最后一句。
(生没有读出悲痛的感觉)
师:此时的伯牙伤心欲绝,读
得时候声音低沉一点,一字一顿地读,请你再读。
师:因为一个知音的离去,终
身都不再鼓琴,谁能读出伯牙的悲痛欲绝?
师:齐读最后一句——
(生齐读)
【评析:此环节,范老师通过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音时的悲痛欲绝,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觅,然后通过有感情朗读最后一句,体会“绝弦”不仅仅是不再弹琴的意思,更表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难得的情意。】
师:《伯牙鼓琴》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我国的古诗中也常提及伯牙和子期的这个故事,来缅怀他们的旷世友情。如孟浩然在《示孟郊》中这样写道——
生: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师:李白在《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中这样感叹道——
生: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师:王安石在《伯牙》中这样
写道——
生: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师:在深深的感动中,这个故事逐渐被浓缩成一个词——
生:知音。
师:这个词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记下这最初的一对知音吧。
(生齐读课文)
师:古人说,好的音乐余音绕
梁,三日不绝。相信好的文章也会让你念念不忘,唇齿留香,譬如今天的《伯牙鼓琴》。下课!
【评析:“知音文化”是本课蕴含的人文价值所在。课的最后,范老师补充了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的诗句,对“知音”作了进一步拓展,无声中让“知音”深植于学生心中,收到了以文化人的教育效果。】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