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B病毒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临床意义分析

2021-08-06谭雅楠

医药前沿 2021年17期
关键词:还原型载量谷胱甘肽

和 岚,刘 青,谭雅楠

(1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儿科 北京 100080)

(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检验科 北京 10008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包括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1]。IM在小儿与青少年中好发,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口密切接触,比如共用餐具、亲吻等,且该病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早期鉴别诊断较为困难,易造成误诊[2]。孙洪运[3]认为,IM发病机制、人体细胞免疫调节及细胞免疫应答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若免疫功能紊乱、潜伏感染反复激活,IM患儿的相关症状可能持续存在,且呈反复发作。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IM患儿急性期细胞免疫变化情况,分析EB病毒-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相关性;对IM患儿实施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观察期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IM)为观察组,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4]中关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1.5~12岁,平均(4.95±1.32)岁;3岁 以 下21例(26.25%),3~6岁27例(33.75%),6岁 以 上32例(40.00%);病 程5~15d,平均(7.26±2.13)d;首诊发热62例。另选取同期住院其他疾病儿童80例为对照组,男50例,女30例;年龄0.4~12岁,平均(5.02±1.41)岁;年龄分布:3岁 以 下23例(28.75%),3~6岁26例(32.50%),6岁以上31例(38.7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静脉滴注,5 mg/(kg·次),2次/d;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30 mg/(kg·次),1次/d。连续治疗7~14 d后比较临床疗效。

1.2.2 EB病毒-DNA载量检测:采集患儿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以EDTA抗凝,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载量,试剂盒购自上海之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以EB病毒-DNA载量≥5×102copies/μL为阳性。

1.2.3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集IM患儿治疗前后及同期住院其他疾病儿童治疗前空腹外周静脉血2 mL,以EDTA抗凝,采用流式细胞仪对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包括CD3+、CD4+、CD8+,计算CD4+/CD8+比值。所用试剂含有FITC标记的CD3,克隆SK7;PE标记的CD8,克隆SK1;PerCP标记的CD45,克隆2D1;APC标记的CD4,克隆SK3,购自于美国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1.3 临床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治疗3 d内体温恢复正常,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缓解;有效:患者治疗3~5 d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缓解;无效:患者治疗5 d后体温仍超过37.5 ℃,其他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

观察组(急性期IM患儿)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CD3+ CD4+ CD8+ CD4+/ CD8+比值观察组81.36±5.48a 17.68±8.95a 60.84±12.89a 0.29±0.16a对照组65.78±6.05 32.64±6.72 23.26±4.89 1.40±0.51 t 8.746 -6.125 12.492 -9.517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观察组急性期EB病毒-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观察组急性期EB病毒-NDA载量为(6.85±0.85)×102copies/μL,与CD3+、CD8+T细胞均呈正相关(P<0.05),与CD4+、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急性期EB病毒-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

表2 观察组急性期EB病毒-DNA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

项目 CD3+ CD4+ CD8+ CD4+/ CD8+比值观察组81.36±5.48 17.68±8.95 60.84±12.89 0.29±0.16 r 0.296 -0.408 0.175 -0.459 P 0.037 0.001 0.028 0.003

2.3 观察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后观察组CD3+、CD8+低于治疗前(P<0.05),CD4+、CD4+/CD8+比值均较显著升高(P<0.05),见表3;临床疗效:急性期IM患儿采用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后,显效43例(53.75%),有效31例(38.75%),无效6例(7.50%),总有效率为92.50%。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s,%)

表3 观察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时间 CD3+ CD4+ CD8+ CD4+/ CD8+比值治疗前81.36±5.48 17.68±8.95 60.84±12.89 0.29±0.16治疗后68.97±6.29b 28.83±6.54b 29.95±5.06b 0.96±0.34b t 12.547 -11.574 17.769 -14.897 P 0.000 0.000 0.000 0.000

3.讨论

EB病毒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通过唾液接触传播,感染初期,病毒大量复制,促使一些细胞炎症因子的产生,导致病毒传播。有研究[6-7]就IM的各种临床症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认为EB病毒侵入人体后可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较多,其中CD3+是所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CD4+是辅助性T细胞的表面标志,具有辅助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作用;CD8+则属于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标志;CD4+/CD8+比值是重要的免疫状态的监测指标,其比例的降低与免疫系统损伤的程度相关[8]。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急性期IM患儿)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CD4+、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提示急性期IM患儿免疫功能下降。此结果与许多相关研究相一致[9]。

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载量是近年来发展的新技术,可定量反映体内EB病毒-DNA水平,并准确反映EB病毒感染和复制情况,且EB病毒-DNA载量与IM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急性期EB病毒-NDA载量与CD3+、CD8+T细胞均呈正相关(P<0.05),与CD4+、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因此,EB病毒-DNA载量浓度越高,多系统损害越严重,从而得出患儿的免疫功能越差。为改善IM患儿免疫功能,本文采用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结果:IM患儿免疫功能显著改善(P<0.05),总有效率为92.50%。分析原因为[11-12]:更昔洛韦可通过抑制多聚酶的活性来阻断病毒复制和转录过程,其是抗病毒药物中病毒抑制作用活性最强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是肝内主要抗氧化物,通过与自由基、过氧化物结合发挥抗氧化作用,对多种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两药联合应用既保证IM患儿的治疗有效性,又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IM患儿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及免疫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程度与EB病毒-DNA载量密切相关,为更好的治疗IM患儿,采用更昔洛韦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促进IM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加快患儿的康复。

猜你喜欢

还原型载量谷胱甘肽
病毒载量检测在102例HIV抗体不确定样本诊断中的应用
陈建杰教授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总结
蚯蚓谷胱甘肽转硫酶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分光光度法结合抗干扰补偿检测谷胱甘肽
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早期DN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UAER的影响
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TBBPA对美洲鳗鲡谷胱甘肽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乙肝患者HBV载量与IgA,IgG,IgM及C3,C4相关性研究
肾移植及胰肾联合移植患者短暂/持续BK病毒血症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高压蒸汽提取啤酒废酵母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工艺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