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引字悄无痕 落实要素显情趣

2021-08-05曾桂花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1年4期
关键词:随文识字语文要素阅读

曾桂花

【摘   要】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文本引导学生识字,找准阅读与识字的契合点,让识字与学文水乳交融。为此,可采用“六引”教学法,即“在朗读课文时引出,在感知内容时引出,在感悟句子时引出,在梳理情节时引出,在积累词汇时引出,在复述内容时引出”,促进学生记、解、悟、迁、积、用,落实识字要素。

【关键词】随文识字;阅读;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为了保护低年级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随文识字备受教师青睐。然而综观课堂,教师在随文指导识字时要么找不准二者的契合点,要么安排二者交融时显得突兀,以致学生晕头转向,学得疲惫。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依托文本,找准阅读与识字的契合点,建构“悦”读课堂,从而落实好低年级在识字方面的语文要素。

一、在朗读课文时引出,记住音形

读书之道,起始于读。指导低年级学生把字词读正确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听课指导中,笔者发现,多数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精心设置了导入环节。可当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起时,教师不是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而是带领他们扫除所谓的“生字词拦路虎”,这岂不是枉费心机?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积累以及自主识字能力。教学时,不妨趁热打铁,请多名学生轮读课文,满足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好奇心,借机摸清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时,以“当一只小虫子好不好”引出课题,请几名学生轮流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寻找答案。轮读第1自然段时,有学生把“一泡尿”的“泡”讀成第四声。教师相机把“一泡尿”写在黑板上,待他读完后,请大家查看课文的注音,再告诉他们“泡”作量词时,读第一声。轮读第5自然段时,有学生把“屎壳郎”一词读破音了。教师先指导学生联系语段猜猜屎壳郎是什么东西,再告诉他们名字通常要连着读。之后,教师请学生猜猜“天牛大婶”是公的还是母的,从哪里知道的。学生析形索义,联系下文中的“她”,知道“大婶”与女性有关,记住了“婶”。学生的朗读直观呈现了他们自主识字的水平。立足学情,顺“情”而导,既省时省力,又满足他们迫不及待进入课文的欲望,何乐而不为?如此一来,学生读起课文来,自然劲头十足,有滋有味。

二、在感知内容时引出,理解字义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揭示课题后常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听课指导中,笔者发现,当梳理出的主要内容含有难以理解的生字词时,教师只重视指导整理文本内容,而忽视识字教学,以致不少学生一头雾水,无法生成自己的见解。对于此,若能抓住文脉特点以及生字特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习生字与感知内容并举,就能够实现轻松学习。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这个故事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写了大象让自己的耳朵“耷拉着—竖起来—耷拉着”的变化过程。其中,“耷”和“竖”是本课的二类生字,又是文眼。有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内容时,先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大象的耳朵刚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呢?最后呢?”这个问题既统领全文的主要内容,又巧妙地把“耷拉着”和“竖起来”这两个带有生字的词语串联起来。交流时,有学生照本宣科地交流了文本内容,但有更多的学生表示对“耷拉”不理解。这位教师不急不躁,继而抛出第二个问题:“咦,‘耷拉着和‘竖起来是怎么一回事?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解决。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学生的思维活了,有的说是看插图得知的,有的说是观察生活中的大象和兔子的耳朵得知的,还有更多的学生急着用动作表示。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时,多数学生表达得更清楚了。

三、在感悟句子时引出,领悟用法

作家在写作时,一字一句往往是经过千斟万酌的。《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统编教材在课后也安排了相应的练习。教学时,教师要把它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指导学文中落实,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当。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雷雨》这篇课文的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读“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等语句,注意加点的词,体会它的用处。其中,“垂”既是本课的一类生字,也是二类生字。想要体会它在句中的表达效果,势必得了解它的意思。有位教师这样教学——

首先,让学生谈谈雷雨前自己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个画面,引出句子;其次,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作者为何不用“掉下来”或“落下来”,而用“垂下来”(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说不出所以然,教师播放蜘蛛垂落下来的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知);再次,溯源字理,告诉学生“垂”(篆书:)是形声字,从土,声,又是象形字,像花叶下垂的形状(教师画一片下垂的叶子),表示下垂,如“垂柳”(参考《汉字教学常用字形义解析》,金文伟、曾红、温莉编著),让学生感受“垂”字把蜘蛛逃跑的样子准确地描写出来了;最后,请学生带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语句,在大脑中把生字“垂”与具体画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这样,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和感悟,丝丝入扣,不露痕迹,鲜活有趣,怎么会不受学生欢迎?

四、在梳理情节时引出,加深识认

《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倘若按部就班地指导学生学习这么多字,累的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显然,培养学生以一带多的识字能力非常有必要。第一学段的多篇课文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吸引童心。沿着故事情节引出一串生字,学生感受的不仅是情节的精彩,还有识字的愉悦。

《我是一只小虫子》这篇课文的课后第2题,要求学生“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的发现(屁股  脾气  腹部  胳膊  肩  手臂  胃  肾)”。教学时,有位教师这样随情节分步指导——

第一步,用“‘当一只小虫子还真不错主要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引出第3自然段的“用一颗露珠把脸洗干净”;第二步,请学生模仿小虫子用露珠来洗洗脸(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中的那只虫子,在虫子的脸部旁边标上“脸”),感受舒服;第三步,引发想象,想想小虫子除了可以用露水洗脸,还可以洗什么,跟随学生的回答,在虫子的相应部位旁标上“脸、腹部、胳膊、翅膀、脚、屁股”等;第四步,想象自己是这只小虫子,用“用一颗露珠把(  )洗干净”进行说话;第五步,请学生观察这些带点的生字有何共同点;第六步,借助微课,了解“肉月旁”与什么有关,扩展出其他带有“肉月旁”的字。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延伸故事情节,有角色体验……巧妙地把识字与梳理情节合二为一,妙趣横生。学生学习的劲头足了,识字效果自然不差。

五、在积累词汇时引出,扩展语库

统编教材中部分课文的课后练习要求给生字扩词,并“读一读,记一记”,意在让学生积累、丰富词汇。在听课指导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教完课文,习惯性地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抄抄背背。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理解识记比机械识记更让人印象深刻。上述做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教学时,教师应凭借文本,创设语境,引导学生给生字扩词,促其在理解中识记。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千人糕》题目中的“糕”是本课的二类生字,课后第3题要求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蛋糕、雪糕、糕点”等词语。教学时,可以把扩展积累生字词与揭示文题相结合,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个“糕”字,请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都吃过哪些糕,点燃交流热情;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糕点中找出共性,知晓“糕”的“米字旁”提示字义,“羔”提示字音;然后,以“用蛋做的糕叫蛋糕,那用绿豆做的糕叫什么”之类的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更多带有“糕”的词语,并借助课件出示词语,使学生在读中积累;最后,请学生猜猜“什么是千人糕”,引领他们步入文本寻找答案。如此,从课题寻找突破口,学生不但轻松地积累了与文题中的生字有关的新词,而且轻松地理解了文题,还激发了阅读期待。

六、在复述内容时引出,强化运用

复述是检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方法。统编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不少课文的课后皆安排了复述课文的练习。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的课后第2题“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就指向复述训练。梳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流程,是把内容讲清楚的关键。如何把生字教学与复述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剖析文本,就会发现文中细致描写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每个动作,而这些动作描写多数涉及本课的生字。为此,可用玩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游戏一: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圈住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动作的词语。游戏二:出示“看看”“(    )土”“(    )锹”“(    )正”“(    )着树坑”“(    )树苗”“(    )坑中”,让学生边想象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情景,边给“扶、挥、选、挖、移、填”(课后生字)找“家”,并说明依据。游戏三:按植树过程给以上“小家”排排队。游戏四:开展看课文插图复述的比赛。哪个低年级学生不喜欢做游戏?学生的识字、用字以及看图说话等能力在主动建构中得到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博士赞科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变得高效。如此把指導识字渗透在学习课文的各个环节,让识字与学文水乳交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能够较好地避免机械识字的单调无趣,体现理解识字的鲜活有趣,切切实实地落实低年级的阅读要素。

(福建省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362600)

猜你喜欢

随文识字语文要素阅读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低年级随文识字教学三部曲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