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结,多策并举,给阅读提质增效
2021-08-05吕琴
吕琴
【摘 要】统编教材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其中尤为关注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多方联结,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习得閱读之法,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提质增效。
【关键词】名著阅读;阅读策略;阅读计划
要落实“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目标,阅读名著自然是最有效的途径。较其他流行读物而言,名著篇幅长,有些内容较难理解,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使之产生畏难情绪。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名著阅读的指导,充分利用“快乐读书吧”的教学契机,在导读过程中引领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方法,使学生拥有强烈的阅读兴趣和策略使用意识,让学生的独立阅读变得流畅、高效。笔者以《鲁滨逊漂流记》的导读为例,开展了以下研究和实践。
一、联系背景,建立阅读期待
诚如温儒敏教授强调的,教师要“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要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找到让学生愉快地走进名著的切入点很关键。作者的资料和创作背景便是很好的切入点。
(一)了解作者,引发好奇心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和“现代新闻业之父”。有人评价他有“一个比故事更有故事的人生”。如此传奇的人物势必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基于此,教师以“根据提示词猜人名”的游戏导入教学,由难到易,依次出示下列提示词。
学生根据提示词,进行关联性思考,猜测人名,由此引出作者的名字以及他的简介。作者的传奇人生引发了学生的惊叹。他们内心萌发猜想:传奇人物创作的作品也势必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如此初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关注背景,体验新鲜感
荒岛求生28年,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冒险经历纯粹是虚构、背离现实生活的,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距甚远。但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创作恰恰是有事实根据的。教师在教学中寻机出示小说的创作背景。
1704年9月,苏格兰水手塞尔柯克因与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距智利四百海里之遥的一个荒岛上。四年多后,塞尔柯克被航海家发现,但获救之时他已忘记了人类的语言,完全变成了一个野人。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国。英国作家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
小说的创作背景打破了学生的思维藩篱,在离奇故事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了链接,带给学生“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新鲜感,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关联角色,引发读前质疑
名著作品中的故事一般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的。关注人物这条主线往往就能把握整个故事的结构脉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前提取小说中心人物,围绕中心人物进行思考,梳理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作品,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更准确地理解内容。
对于《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学生在学习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于是,教师设计了“问题记录表”。学生在阅读整本书前可将自己的疑问整理记录下来(如表1)。
此表不仅可以应用于整本书阅读前,也可以运用于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记录新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下一阶段的阅读,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批注。学生也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跳读,并适时在表格中补充答案。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刺激学生持续阅读,更深刻地理解内容。
三、结合目录,预测未知情节
名著的目录往往都是由一个个小标题构成的。这些小标题就好比一本书的“骨架”。学生根据这本书的目录展开个性化的预测,就像是给这些“骨架”添加血肉。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启发,阅读兴趣自然增加。
学生在学习教材提供的《鲁滨逊漂流记》小说梗概时,已经利用小标题对鲁滨逊流落荒岛的整个事件进行了梳理,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为接下去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根据。
初到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发现野人—救“星期五”—返回英国
小说将学生所了解的这六个主要事件分解到一个个章节中,每一个章节又用一个小标题来归纳,以“目录”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教师针对这本书的目录,设计了“预测记录表”(如表2)。学生在阅读前先看目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标题进行预测,然后在阅读过程中一步步验证自己的猜测。
通过这样的“读前预测”,学生对故事内容提出个性化的看法。当学生发现书中的情节与自己所猜测的内容不符合时,他们会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当书中的内容“不出所料”时,学生便在课外阅读中收获了一份自信,在平时也能根据相应的思路展开写作,实现“以预测促读书,以读书促成长”的目标。这是阅读方法习得和巩固的过程,也是进一步强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关注度的过程。
四、链接片段,显化思维路径
很多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缺乏思考,眼到心未到,大量的信息只是机械地进入视野,没有经过大脑的深层加工,阅读缺乏质量。了解创作背景、针对角色质疑、围绕目录预测,这些都是帮助学生开启整本书阅读的敲门砖。学生正式开启独立阅读后,仍需要一些“拐棍”来支撑自己开展有质量的阅读。圈点批注、摘录语词等都是常用的阅读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图像化策略,在直观的图像和感性的文字之间搭建起桥梁,将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思维路径等通过图式呈现出来,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小说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两条线索交叉并行,一条是故事情节发展线,一条是鲁滨逊的心态变化曲线。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这两条线索绘制思维导图,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一)借助导图,梳理复杂情节
教师选取小说第十三章“日记:岛上探险”示范图像化策略的运用方式。教师首先呈现以下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阅读任务。
◇边读边思考:这一章具体介绍了哪些事件?照样子补充思维导图(如图1)。
学生带着目的自主阅读这一章节,在阅读中明确思维导图中缺少的情节分别是:捉获鹦鹉、野兔和狐狸;捕获小羊。补充思维导图的过程即是主动梳理情节的过程。这一行为不仅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次示范为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提供了方法。
(二)画心情线,关注心态变化
小说中,鲁滨逊的心理变化是重要的线索。厘清这一变化结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在学生对“日记:岛上探险”的情节进行梳理之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根据梳理的结果,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并以之前的思维导图的中间轴为基线,以六个情节为节点,画一画鲁滨逊的心情线(如图2)。
通过观察,学生清晰地发现在这一故事中鲁滨逊的情绪基本是积极向上的,即使中途有过沮丧,也很快自我调整了。如此,学生便很顺利地认识到鲁滨逊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的特点。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化策略厘清了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内心变化,并准确地把握了人物的形象。该策略融梳理、理解、感受为一体,形象直观地将阅读过程清晰化、线性化、具象化,真实地再现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的轨迹,引领学生从一大堆芜杂的信息中提取关键词,以图像的方式进行多方联结,大大促进了阅读能力的发展。
基于以上成功的体验,教师顺势点拨学生在后期也可以这样的方式来开展自主阅读。针对理解有困难的章节,可以设计导图对人物的关系、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情变化等进行梳理,消除阅读障碍,实现轻松阅读。
五、关注进度,完善监控评价
名著的阅读指导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习得阅读本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合理的计划表,使每天的阅读内容量化,阅读时间固化,阅读过程得到监控,阅读习惯得到培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表时,要特别关注对阅读过程的监控与评价,从阅读兴趣、阅读速度、阅读方法、阅读收获这四个维度来进行评价(如表3)。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自评、家长评、同伴评等都可以。教师以评价的形式来监控学生的阅读质量,学生据此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态度。
名著導读之法并无定律。开展导读时,教师不妨以小说的背景、目录、角色、片段等作为教学载体,在教学中融合提问、预测、图像化等多种阅读策略的训练。阅读前,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阅读计划。学生开启阅读后,依计划而读,循方法而行,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感受审美的乐趣,最终实现高质量的阅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3]许蕾.共读共鸣共写:以《呼兰河传》为例谈整本书阅读指导[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1/2).
[4]段红.指向阅读策略的整本书阅读打开方式:六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教学例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1/2).
[5]姜树华.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小学语文教师,2020(4).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新华小学 3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