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语用:撬转语文深度学习的支点

2021-08-05刘成军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深度学习

刘成军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全语用是指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的言语实践活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运用全语用教学可以更好地拓展语文学习外延,突破语言学习深度,生成学生言语智慧,构筑学生言语品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全语用教学策略,构建真我课堂,聚焦语文要素,实现迁移运用,可以让语文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全语用教学;深度学习;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A-0111-05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1]由此可见,“语用”既包括说、写的运用,也包括听、读的运用;既包括实用的语用,也指向审美的语用。它是一种指向各个领域的“全语用”。全语用是指从语言的功能出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的言语实践活动,其特点是全身心投入、全领域覆盖、全视角渗透、全方位建构。具体表现为思维与情感的相连,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语言与意旨的共生,生活与实践的统一。运用全语用教学可以改变儿童的惰性思维方式,消除模板化的教学介入,更好地拓展语文学习外延,突破语言学习深度,生成学生言语智慧,构筑学生言语品质,让语文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一、构建真我课堂,从“消极语用”走向“积极语用”

(一)转换:变语言“驭我”为“我驭”言语

语文课如果缺少儿童的言语实践活动,注定是无趣的,也是无效的。许多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地背诵大量的好词好句,佳文美篇;可相应的说、写、思、评等能力却并没有得到生长,因为他们记默诵读的只是一个个“死的符号”。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每一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以生命呢?——它的生命就在于使用。”因此,激活儿童言语欲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表达”;激发“有限语言”的“无限运用”,变“语言‘驭我”为“‘我驭言语”。

如教学统编版三下第八单元,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复述故事”,引导学生成为灵活“驾驭”语言的主人,可以通过逐层递进的方式实施单元主题学习:第一篇课文借助表格梳理故事结构,第二篇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第三篇课文参照示意图,边想象边讲故事,第四篇课文综合运用复述方法,练习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四种方法层层递进、富于变化,将学生从单一机械的语言识记中挣脱出来,在丰富灵动的言语复述中升华单元主题的意义。

“全语用”是一种全身心投入、主动求变的语用。关注“群体情境”中的个体表达,引发学生与一篇篇故事建构全新关系,从貌似相同的语言现象中提炼结构不同的“言语图式”,将普遍、同质的静态语言转换为个性、异质的动态言语。在主动融入言语情境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复述策略和规律,生成了言语智慧,迈向了深度学习。

(二)统整:变单向输入为内外融合

“全语用”是一种内、外融合的语用。“内语用”指听、读、视,“外语用”指说、写、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窄化了对“语用”的理解,认为“语用”就是“写作”,在阅读教学中动辄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和“情节链”,不加分析地让学生仿写、续写,人为地破坏了全语用的整体语境观,让阅读与习作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强调“内”“外”语用的统整,注重阅读习作的融合,是“全语用”教学的应然之责。

如教学统编本教材六上《草原》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动静相偕的文字,欣赏色彩鲜明的画面,评说蒙汉情深的场景,体验情景交融的写法。学生深深体会到:正是由草原美景和文中“迎客”“见面”“联欢”“话别”等诸多场景的统一,使“蒙汉情深”之意旨活泼泼地躍然纸上。内外语用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学生言语的解读与创造,在表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所蕴含的意境时,学生情不自禁地这样写道:“天边的晚霞映红了整个草原,起伏的小丘也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此情此景令人沉醉。我们上了马,与主人们依依惜别。夕阳西下,回首遥望,远处的蒙古包已经变成一朵朵小花了……啊,夕阳如画,草原如画,心情如画。”

教师的高明之处在于站在儿童的心理视角,梳理整合出一条“文本情境—文化情境—生活情境—反思情境”的“情境链”,为学生的听说读写提供学习冲动要素。在理解知识、认识文化、体验生活、反思学习的情境学习中,在个体与多元情境的相互作用下,学生生成对情景交融的理解与运用,实现“全语用”视域下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聚焦。

(三)反思:变教师督导为自我调控

“全语用”教学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反思力,主张通过自我调节和监控实现学生的生命成长。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陷入专业误区:生搭硬建出密集的“支架群”拽着学生往上爬,后果反而让学生失去了爬的自由、欲望和能力。建构“真我”课堂,不妨培养学生自我攀爬的意识,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目标、过程、效果、特点进行深度反思,不断完善个人元认知结构。

在统编本教材六上《好的故事》这节课上,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先跳过去;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阅读与交流,学生总结出速读、猜读、跳读等方法,并自主选用读书方法继续品读,分享阅读感受。最后,学生们提炼出阅读策略要诀:速读提高阅读速度,猜读增强思辨能力,跳读聚焦关键词句。总结反馈时,学生们这样说:“我觉得可以读读鲁迅先生其他的文章,这样会更有助于我理解课文,了解鲁迅。”“预习课文时,应该特别关注课后的阅读链接,借助专家的观点打开我们的视野。”“小组讨论时要有序,好的方法应该互相分享”。

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深度反思的情境,满足学生挑战学习内容的需要”。在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确定阅读目标,调控阅读过程,提炼阅读策略,掌握阅读方法,不断“攀登高峰”,制造出语文学习的“深度惊喜”。教师则激励学生在分析与评价中继续“攀登”、挑战不可能,实现阅读技能、学习策略的同化和顺应。

二、聚焦语文要素,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探究”

(一)加工:变低阶认知为高阶思维

“全语用”强调思维高品质,指向儿童新智慧。思维的流畅度与深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言语智慧的创造层级。当学生对问题的深度加工水平远远超越教师预想的可能性时,教学目标中的“深度限阈”就会被无限放大,高阶思维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镜花水月”。语文教学实践中,当以统编教材为载体,聚焦语文要素,淬砺学生思想,在言语实践中逐渐形成深邃的言语思考力、客观的言语批判力和鲜活的言语创新力。

教学统编本教材四下《小英雄雨来》“与鬼子斗争”一环节时,师生紧扣文本对问题进行深度探究:“有人认为,‘战争与儿童这样的教材过于血腥,不应该编入小学课本,你认同这个观点吗?”“上夜校读书”“游泳本领高”与“英雄”主题没有直接联系,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去掉吗?”开放式的高阶问题激活了儿童的言语动机,使儿童的思维视野从言语细节伸向整体语境,从单篇文本辐射全套教材,从语言表层抵达言语深处,从平庸表现转向个性表达。课堂上诞生了精彩的观点:“学习这样的课文,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热爱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如果遇到课文中那样的情形,我们也会像雨来那样做的!”“上夜校读书在雨来心里种下了爱国的种子,游泳本领高为下文雨来机智地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

把文本看作一种在说的话语,就会把学生看作文本意义的生产者[2]8。在“全语用”学习中,不应该将关注点停留在文本语言的机械学习上,而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对高阶问题的分析与评价,收集学习证据、寻找关键事件、逼近文本本质、理解作者意图、生成言语智慧。当学生的视线和心灵从文本的表层意义深入到潜在意义,从学习的心理意义升华至精神意义,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之间,就形成了妙不可言的“和谐共振”。

(二)感悟:变表层滑行为高峰体验

“全语用”是一种让学生“心动”的语用,学生每一句精彩的言说,都饱含着鲜活的生命感悟;“全语用”是一种由情感助推的深度语用,学生每一次言语的生成与创造,都包孕着丰富的生活体验。把目光投注在儿童的心灵深处、思维深处,激活儿童内在的言语欲求,引发儿童的情感高峰体验,是建构语文深度学习的逻辑起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统编版教材三下《漏》这一民间故事时,这样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老婆婆的对话,注意语气、语速和语调;表现“虎蹭贼,贼蹿树”,通过换词、造句、做动作,比较“蹭”与“甩”,“蹿”和“窜”的异同;朗读“老虎和贼同时吓昏过去”的情景,通过夸张表情包再现精彩情节。生动语言、连贯动作、夸张表情,让朗读体验“看得见”。

“全语用”关注特定语境下的言語生成,关注学生的阅读心境与文本语境之间的协调、同化和顺应。在学习《漏》的过程中,学生合作讲故事,当一位学生在讲到“小胖驴在驴圈里安安稳稳地吃着干草”时,另一位学生居然“现场抢戏”,兴奋地学起小胖驴开心的叫声。这一别出心裁的创意之举恰恰表现出儿童对文本的积极建构,而这一感悟和建构正是建立在学生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相统一的高峰体验之上的。可见,当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情感水乳交融时,耳目之愉、心神之悦的深度学习体验就不再是一种奢望。

(三)评价:变预设封闭为互动参与

评价是神奇的唤醒。“全语用”倡导的深度评价,打破传统课堂的“全封闭”和“全垄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全程,从学生动机的持续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学习容量的增值性、成长意义的深远性实施多元评价。在开放、民主的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互式评价真诚而丰富,催生着学生言语经验的丰富和珍贵的言语创新。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当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最终成果时,反馈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3]。

如教学统编版教材二下《绝句》时,教师让学生用简笔画在黑板上表现这首诗的意境,而后学生纷纷进行评价:“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一行”画得不准确,白鹭的飞行方向不对,行驶的小船与“泊”字相互矛盾,“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颜色未加,“西岭”“千秋雪”的外面缺少“窗框”……学生不断地修正错误,对简笔画进行加工提升,直至完美。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情感。

合理的评价使手段与目的融合,多元的评价让自我与他者统一,深度的评价实现了教与学的信息转换。在学生发散性思维、聚焦思维发展的同时,深度学习行为也更加活跃与开放。

三、实现迁移运用,从“被动生长”走向“全息生活”

(一)提炼:变知识留存为知识取用

“全语用”不仅要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还要发展学生关键能力;不仅通过“留”“存”形成积累,还要通过“取”“用”实现迁移。加涅的学习理论把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类似的新情境中,称为“横向迁移”。学生在迁移的过程中通过判断、提取、运用、总结,累积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

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六上《桥》一课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聚焦小说情节,概括提炼出微型小说情节“密集”“曲折”“新奇”的特点。当学生掌握了提炼情节特点这一本领后,并没有继续在文本表层盘亘滑行,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另外两篇小小说《爱之链》《窗》的情节追索上。通过对比阅读,运用横向迁移,学生发现、提炼出三篇小小说的情节之异:《桥》的一波三折,《爱之链》的环环相扣,《窗》的层层递进。

事实上,“‘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4]在语文深度学习中,学生在陌生、全新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复杂的问题,实现“留存”到“取用”的横向迁移,可以更好地实现言语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促进知识的纵向迁移。

(二)累积:变间接联想为直接汲取

“全语用”学习就像树的生长,遵循着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点到面、从弱到强、从单一到整体的生长规律。在这一生长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言语现象把握文本之意,回到文本之言揭示言语图式,运用言语形式展开实践活动。如此这般反复融合、频频累积,语文深度学习的“知识树”方能扩展为“知识林”,学生的横向迁移才可转化为纵向迁移。所谓纵向迁移,就是学习者把所学到的新知作为学习更高一级技能的基础,在更加复杂而庞大的认知结构中逐层类化。

如笔者在执教统编本教材三下习作8《那次玩得真高兴》一课时,紧扣单元写作要素“学写一件简单的事”搭建习作迁移支架。当学生言说无序时,出示支架:什么时间玩的?和谁玩的?在哪儿玩的?玩的什么?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在学生策略失当时,再次出示支架:请一名学生结合自己例文,分享玩的经历和体验。借助鲜活的案例,学生画出写作思维导图,开开心心地写,活灵活现地讲,一板一眼地评,实实在在地改。

“全语用”学习是深度累积的过程,是言语生成的过程。其间,学生情感与思维外显化、过程与方法直接化,知识与能力活力化。

(三)体验:变线性知识为全息生活

美国肯·古德曼等人倡导的“全语言”(Whole Language)学习认为,当语言是完整的、真正的、自然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有自主权,语文学习就比较容易学习。相反,“为语言而教语言”时,语言学习就比较困难[2]8。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从学生生活中产生,最终也将运用于他们的生活世界。

一位老师执教统编版教材三上口语交际《劝告》,以路上、家里、鄉下为生活背景,创设了“制止违反交通规则的同学”“劝表哥不要玩电脑游戏、劝爸爸戒烟”“打电话劝说奶奶不要扫雪”三个生活情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练习、展示、评价等方式深度体验劝告技巧,总结提炼出“礼貌制止”“讲清道理”“真诚期待”三种劝说方式和“错误行为”“不良习惯”“危险预知”三种劝告情境。学生表现出来的精彩言说智慧再一次说明,“唯有将学习嵌入其所关联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之中,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迁移,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5]

“全语用”呼唤语文教学的整合性和系统性,当思维和情感高度融合,语言与生活紧密联系,输入性言语与输出性言语双重聚焦,言语实践和学生需求连为一体,语文深度学习就会真实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魏星.语用:语文教学的新坐标[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62.

[4]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 2019(6):79.

[5]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深度学习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