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先秦美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2021-08-05马天贝欧阳沁文

大众文艺 2021年13期
关键词:道家老子庄子

马天贝 欧阳沁文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美育是人能对具有美感地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判断、评价的行为过程。虽然正式的美育思想是由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但早在春秋时期,由于教育的下移以及各流派间的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家有影响的美育理论。

传统的美育思想与当今的美育理念已然有了很大区别,发展美育,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更要面向变化中的社会。当代社会强调对中国传统美育的继承,先秦美育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育精神的一部分,我们要汲取其中的营养与价值,在继承中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一、儒家“养心”美育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提倡西周时期以“六艺之教”为中心的美育,并在实践中将其贯彻与发展。孔子重建了美育文化,改变了德育的方式方法。他提出要通过诗歌、音乐等审美活动促进人心的和,客观上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养心”美育理论体系。

(一)孔子的美育思想

孔子对文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均有很深的造诣,他创立了以“仁学”为基础的美学,“礼乐”是其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是达到最高境界“中和”的途径。

孔子的美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兴于礼”“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观。这是其美育思想的原则,孔子不仅注重情感教育与理性教育,还有两者结合下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孔子认为“善”与“美”要进行统一,“美”以“善”为内容,“善”以“美”为形式,两者结合成为具有和谐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事物。第三,“中庸”的境界观。孔子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尚中”思想,讲究不偏不倚,“庸”即拥有平常心,讲究为人处世有张有弛。“中庸”的最高境界又表现为“中和”,孔子将“中和”与人伦道德紧密联系起来,理解其“中庸”的思想无疑有助于提高人们对万事万物的认识。

(二)孟子的美育思想

孟子的美育思想,最为典型的是以人格塑造为美,鲜明地反映出将人格高低摆在第一位的特点。

首先,孟子对孔子“仁”的思想进行了继承,并进一步提出了“仁政”“性善论”的美育原则。孟子主张以“养气”求完美,强调良好人格的塑造,这是对孔子“仁善”思想的升华。在人性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养心”的概念,即通过修养来达到内心素质的提升。

其次,孟子发展了“以美养人格”的美育思想,从一定角度触及了真善美的关系。他将人格分为六个层次,依次为善、信、美、大、圣、神。“美”与人生密切相关,美育需要与人格建设紧密联系,从而达到“充实之谓美”,这不仅丰富了春秋以来的审美观念,而且奠定了中国传统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

(三)荀子的美育思想

与孟子性善论的思想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因此,必须通过“修身”来唤醒人性中善的部分,通过“伪”来“转化”人性中的恶。这不仅需要人的后天努力,还依靠诗、书、礼、乐的教育和法制的束缚。

在审美心态上,荀子提倡的是一种平和愉悦、怡然自得的心态,面对万事万物,无论美或丑都可以进行欣赏,从而自得其乐。这不仅提高了对美的理解,也充实发展了儒家美学,从另一个高度探讨了审美的实质。对待道德礼仪,荀子提出“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通过提高后天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来达到“全粹”,即人格美的最高境界。

二、道家“自然”美育思想

乱世之中,道家以自我保护和与世隔绝的思想追求“和谐”,与儒家注重礼仪规范恰恰相反,道家追求的是精神的解放和生命的自由,探索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始终将“自然”“真朴”作为美育的理念,以追求人的终极自由和人格独立。

(一)老子的美育思想

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道德经》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道”,即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等观点,“无为保真”为其美育原则。

老子认为美丑相对立而存在,互相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他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古典美学。对待礼乐,老子持批判态度。在他看来,正是因为“道”的缺失,才开始宣扬仁义道德,传统的礼乐教化不但没有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是违背了人的本性。老子的美学观念核心在于推崇自然而非人为雕琢的美,否定违反自然的艺术和技术,因此美学和艺术必须符合人性的自然和真正的朴素思想。

在美育途径上,老子倡导“无为”,实行“不言之教”。老子认为,真正的美育并非老师一味地言传身教,只有受教者将其作为自身的需求,在自然、生活中主动学习,才能提升自我修养,从而达到内化。

(二)庄子的美育思想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进一步发扬了老子形而上的“道”。他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提倡“逍遥”。在庄子看来,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一件没有必要的事,因为生和死都是同样宝贵的。同时,他主张“守本”,即天然无雕琢,以“适性”为真和美的原则。

庄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美育方法,顺应自然不仅贯穿于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也是其美育思想里培养理想人格即“圣人”的主要途径。这种超越功利的思想脱离了一切物欲与束缚,是庄子对人生最高价值目标追求的体现,开创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新格局。

三、墨家“非乐”美育思想

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墨子及其弟子是儒家礼教的反对者,他们的美育观如“非乐”“非儒”等否定了审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以功利主义衡量审美,然而深入剖析后仍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着的质朴的美育理念。

墨子首先以能否“兴利除害”的实用性作为其美育原则,主张“节用”“非乐”,但他反对和批判的并非音乐、歌舞等艺术审美活动,而是统治阶级鼓乐笙歌、铺张浪费的享受行为。他将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放在首位,希望控制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彻底否定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其次,墨子的美育理念和社会理想可以用“爱”这个词来概括,其整个理论基础的核心是“兼爱”的社会理想。

四、先秦美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先秦时期,是我国美育思想萌芽期和形成期,尽管诸子百家在美育理念上的看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思想仍然对古往今来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有着深刻影响,对当今的美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儒家美育思想以孔子为代表,追求“尽善尽美”,强调“礼乐相济”,突出美育对个体成长的感化和浸润作用。在儒家看来,美育能使人的人生观和伦理观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变,美育的核心任务是塑造美好心灵、涵养德性人格,这一点与当代美育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相一致。中国始终倾向从道德层面来看待人格的高低,赞扬宝贵的真诚人格及超越世俗的无我境界,当代的美育观始终秉持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围绕高尚人格的塑造与追求。

道家“自然”的美育思想,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当时的历史局限,庄子与老子都十分重视个体的存在和对“道”的体验,通过“道”来得到精神的自由和美感享受。“生死”“有无”“虚实”等均是庄子所研究的范畴,庄子思想中包含的生死观和审美观,更是启发了当今的生命美育。生死在庄子看来是一种天地间的规律,无法被人所选择或逃避,人应该在有限的人生中保证真我,从容面对生与死。这种生死观为当今的美育思想注入了豁达、洒脱的生命审美态度。当代社会发展迅速,美育的概念已经今非昔比,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更包括自然美、社会美、生命美等方方面面,它要贯穿在所有的教育门类之中,要带领人走向生活、世界、天地之间,道家的美育思想则时刻闪耀着生命美育的观点。

墨家的美育观更多站在社会中下层劳动生产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保证“食”“衣”“居”的情况下,墨学还提出了“求美”“求丽”“求新”“求乐”的审美要素。墨子认为要先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再来追求精神方面的愉悦和满足,肯定了美的价值与地位。墨子还注意到音乐“息”的作用,阐述了音乐作为审美活动所带来的解放功能,即可以营造积极、开放的氛围,使人的内心得到解放,平等地接受理式世界的审美观照。墨子的美育思想中体现出当今教育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美育的基本原则因此也从人出发,“育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其主要内涵。

五、结语

古今对比来看,先秦美育思想更多的是以教化、熏陶为主,强调提高民众的审美水平,以达到社会统一的规范,这种同质化的要求有助于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提高,但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利于艺术的创新发展。当今社会的美育观建立在现代美学和教育学基础之上,有对先秦美育思想一脉相承的部分,也有对其的补充与发展,更将美育的育人价值上升了一个高度。

总之,中华民族历来把美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美的教育作为民族发展的里程碑。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对美育的最新认识顺应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在今天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一定要有当代的视野、当代的目的。先秦时期的美育思想虽有局限性,但合理吸收、发展、运用后无疑能使中国的美育思想更加圆满、充实。作为中国最早的美育理念,先秦美育思想在当代仍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猜你喜欢

道家老子庄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九)
智者老子
《庄子说》(十五)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