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使命与路径*
2021-08-05王春燕
王春燕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而言的,是人们在长期的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创造的具有乡村特点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乡村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发展、制度组织和社会结构、文化产品和乡风乡俗、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等方面。乡村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既是乡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乡村文化振兴在塑造乡村风貌、促进乡村治理、淳化乡村民风、延续文化血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乡村文化建设现存问题
进入新时代,“乡土文化热”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中持续升温,乡村文化生活呈现出健康、多元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乡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效能不佳等问题,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建设工作内生动力不足,形态单一、融入乡民生活不够,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体设施功能尚未完全发挥。由于缺乏对区域性差异的充分考虑,一些乡村文化设施的功能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设施配备比较单一,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健身室等基本设施平时很少有人光顾,群众参与性不足,文化氛围不浓。
二是文化惠民人才队伍建设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乡村文化专职人员编制普遍不足,队伍建设还需提升;文艺团队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尚不到位,针对各级各类业务骨干的专题培训开展有限;缺乏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作人才等。
三是文化作品尚不符合村民文化消费需求。由于乡镇资金拨款有限,许多乡村文化工作站的惠民活动针对性和时效性不足,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文化产品存在主题肤浅、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老套的问题,缺乏精品和品牌。
四是文化惠民评价、反馈机制还不完善。目前对乡村文化惠民效果的考量多局限于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展下乡的场次和数量,缺乏对公众的受益面、居民对公共文化产品的感受度、文化惠民产品对提升公民素质效度等方面反馈数据的收集,针对文化产品惠民实效的评估工作相对滞后。
五是文化惠民的宣传阵地建设不足。由于公共舆论对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宣传还不到位,不少乡民对精神层面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诉求不强,缺乏自我提升和自我塑造的追求,导致很多文化阵地不能有效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基础条件。
1.有效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高校普遍设立了诸如诗歌、文学、绘画、合唱、器乐、舞蹈、话剧等大学社团,其成员均为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素养的在校学生;专业化、高水平的指导教师团队对各类社团进行周期性的实践指导,不仅在专业理论上给予社团丰富的知识支撑,同时也保证了实践活动的专业水准和质量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在社团建设方面,高校也具有成熟的运营、管理机制,可充分保障团队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主题的活动。因此,通过地方政府对接属地高校或高等院校主动服务属地乡村的合作形式,将大学社团的各种活动有效融入乡村文化建设当中,以形式多样的大学社团活动和帮扶服务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以提升和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水平。
2.大力推动乡土文化的创新发展
作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寓所,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沉淀,在沉淀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宝藏。乡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地域精神内核,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呈现某个区域的文化历史脉络。”“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同时也成为当今高校助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依据。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在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面做出合理布局,例如深入挖掘乡村文创资源,提高现有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孵化出带有新时代特征的品牌文化产品等,以此来更加有效地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高校实施乡村文化惠民的具体思路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应该有新的价值诉求。以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送文化下乡”为主的单一形式一定要改变,必须真正全方位、深层次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夯实理论知识、强化创新能力、提升惠民服务水平。
1.点面结合、统筹推进
“点”是指扶持重点团队和特色项目,即重点关注和发展部分可操作性强、可持续开展、社会实践效果良好的惠民模式,打造乡村文化惠民的精品项目。“面”是采取指定点基地与分散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开辟惠民服务基地。例如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组织多个社会志愿团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多种文化惠民活动,统筹推动常规的社会实践活动协调发展。这种点面结合、重点发展、统筹推动的模式,可取得显著的服务成效,同时也能扩大大学生社团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2.以需定供、优化供给
由于农民小众化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多,乡村文化惠民必须在服务形式和供给内容等方面聚焦民众需求“靶心”,才能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文化需求空前活跃,但农村较为流行的还是与低层次的物质需求相一致的文化需要。中国素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优良传统,优质的文化产品不仅能够给群众带来思想启迪和身心愉悦,还能引导人民价值观、审美观和文明层次的提升。因此,加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是目前阶段极其重要的任务。其次,多层次的文化形态也是当下乡村文化供给的必然需求。振兴乡村文化不仅需要“阳春白雪”式的高雅文化,也需要具有通俗性、广泛性、草根性的大众文化。
3.多措并举、因地制宜
乡村居民既有普遍的、共性的基本文化需求,也有内心深处的个性化文化需求,还有体现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需求。传统的高校文化惠民服务由于缺乏实地调研和深入了解,惠民服务的领域相对较窄,大都只集中在针对老弱病残的帮扶服务和丰富居民生活的文体活动等方面,不能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地方文化特性进行特色化服务。因此,高校应充分了解并针对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全面考察各地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领域,多渠道、多方式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促进并形成兼具共性和个性、凸显地方文化魅力的乡村文化。
四、高校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
高校文化惠民服务要扎根乡村并形成长效效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厘清上述思路的基础上,具体实施方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实施文化惠民要有精准思维
“文化惠民,贵在建设,重在坚持,成在精准”。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精准思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要精准调研。各地民众生活习俗不同、文化需求有差异。要弄清新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哪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以什么样的形式送文化,才能够针对各地民众对文化的差异性需求有的放矢,将百姓最需要、最喜欢的文化送到他们身边。二要精准服务。高校要在坚持思想性的前提下,依托自身资源优势,精心设计文化产品,创新供给方式和载体,提供差异化、优质的服务内容,使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接地气,让文化惠民服务更有成效。三要精准管理。高校要协调地方对文化惠民活动进行全程性规范管理和评价,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考核、激励保障等长效机制,鼓励大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干,创造性地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让更多受众都参与评议,促进文化惠民工作持续改进。
2.助推乡村振兴要打造文化品牌
很多地方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甚至每个镇、每个村都具备独有的人文特色。如苏州市吴中区的胥口镇拥有“伍子胥”文化,临湖镇拥有湖域文化、屋瓦匠文化;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每年举办“洪泽湖渔鼓艺术节”,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广泛民意基础;徐州市马庄村的农民铜管乐团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艺术水平较高并逐步走向市场的文化团队。地方高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要充分尊重和保存当地原有文化的风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激发乡村文化复兴,培育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升。首先,将兼具浓郁乡土气息和新鲜时代气息的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作品送下乡;其次,建立和帮扶能够承载与传播乡村特色文化的农民自己的文化团队,让“土生土长”的文化逐渐发扬光亮。再者,校、地双方都应积极引导核心成员和创作骨干深入农村基层,收集挖掘创作素材,开展文艺创作调研和指导活动,创作更多集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地方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并以此为契机放大“品牌效应”,打造“一镇一品牌、一乡一特色、一村一活动”,逐步形成“以点带面”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3.乡村文化建设要促进城乡互动共荣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城乡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必要任务,也是充分保障。我们应在立足于延续和发扬乡村优秀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纳现代城市文明成果,只有二者不断充分融合,才能逐渐实现乡村文化的价值回归与体系重构,最终实现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高校在文化惠民的过程中,还要大力实施城乡文化互动互助工程,高校可根据农村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的具体情况,利用城市文化建设在信息技术、文化人才、管理模式等方面经验和优势,有序地组织和引导传统乡土文化的挖掘、改造和传承,逐步消除城乡文化差别,实现服务均等化。例如拓展城市文化和高雅艺术表现方式,使其与乡村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艺术相融合,从而培育和构建乡村文化的新形态。
总之,高校应坚持实践、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完善乡村文化惠民的形式、内容、方法和途径。只有建立起高校、乡村互动互助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高质量和多层次的文化精准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