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浅析

2021-08-04唐小燕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42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唐小燕

【摘要】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德育。因为新时代背景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要会做人。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养,那么德育就是其中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了新时代背景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以期为小学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策略;生活离不开规则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培养青少年的良好品格。因此,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体验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一、新时代背景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意义

首先,新时代背景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新课改的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积极地融入到德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要在德育课堂中充分发挥出来。这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使教学课堂的人性化特点更加突出。这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变得更加合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能促进学校向前进一步的发展。

其次,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的德育水准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上,如果学生拥有良好道德水平,那么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则会有所提升。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而且学校学生的整体综合道德素质也会有所提升。学校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新时代背景生活化教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学生、教师和管理者本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这三者是处于一个相互分离的状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不仅将三者充分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更好地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紧密对接、严格落实。教学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也能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查,最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二、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不足

小学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但是现在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并无太大价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不重视这门课,填鸭式教学和理论性灌输的现象在小学课堂中普遍存在。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传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单一落后

在大多数的《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还是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那一方。同时,课堂缺少互动,教师的提问通常是带有预设性的答案,学生自我情感并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也无法进行道德与法治意识渗透。

多媒体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广泛应用,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的还是板书教育而忽略了其它的教学工具,从而导致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也无法对一些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合理解释。

(二)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这门学科较重视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目的。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追求唯分数论而忽略了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再加上社会实践经历的不足,学生在考虑实际问题时,并不能从人文角度出发,从而也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实际意义。

(三)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忽略了教学的动态管理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依据教学大纲,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往往会按照成绩较好的学生制订计划、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授课,忽略了各层次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疏于对学生的动态管理,搞“一刀切”,不利于激励学生上进。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主体是存在差异性的全体学生,并且这些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因此,教师在上课时需要了解全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不能只关注某一小部分学生,从而达到整体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新时代背景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并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提升自身素养,教师需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将新时代背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

(一)与生活相联系

在线下的教学课堂中,由于课堂缺少互动,课堂教学成果较差。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从而达到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的。

例如,學校可以组织春游活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将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相联系,让其认识到人们改造世界的不容易。但人和自然是和谐共生的,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否则人类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例如,出现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由此使学生从实践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内心自然而然地产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感,感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从而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相信大家都听过无私奉献、服务人民、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教师可以在学雷锋活动月、周末、节假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陪他们聊聊天,体味老人因儿女工作忙等各种原因住进养老院而无法在儿女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的无奈,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去看望自己家的老人,有多久没有陪伴在他们左右,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提升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