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2021-08-04申怡
申怡
提到中国近现代小说,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
这部作品篇幅不长,故事情节简单,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的田园风光、风物人情、少年相思。湘西是沈从文的老家,他写这部作品的时候正当盛年,事业稳定,家庭幸福,社会在军阀混战后也处于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
小说的第一大艺术特色是语言。沈从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散文一般的叙事方式,将湘西山水、风俗呈现在读者面前,文字细腻,富有感染力,在夹杂着方言的叙述中,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汪曾祺评价:“《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这评价很到位。
小说的第二大艺术特色是心理描写。故事很短,没有太多情节,主人公又是懵懂少女,所有的心事都只能埋在心里,故事的发展需要作者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来推进。女孩对爱情的憧憬、对两兄弟不同的感受、对爷爷的依赖和爱……这些都潜伏于大量的心理描写中。
阅读完《边城》,你会被小说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打动,也会被纯真的爱情感动,如果心生向往,便是和作者一起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思考和体验。
读《边城》,每读一遍都会读出一层结构、一层境界。
第一层,是纯净的爱情。翠翠从小生活在茶峒小镇,和爷爷以摆渡为生。男主人公是兄弟二人,大佬天保性格外向、豪爽,二佬傩送性格内敛、稳重。他们同时喜欢上了翠翠。翠翠心里喜欢二佬,但因为害羞,从来没有明确表示过,对二人的示好也没有回应。兄弟二人也都知道对方爱着翠翠,于是决定唱歌“决斗”。后来,大佬出去跑船,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可惜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遇难。二佬得知这一噩耗后,心生愧疚,无法再心无负担地去爱翠翠,也离开了家乡。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爷爷也去世了。最后,只有翠翠一个人孤独地守着渡口、守着船,等待着可能明天就会回来,也可能永远都不会回来的爱人。
读者融入故事之中,与翠翠共情,期盼她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期盼爱情早日回归。
第二层,山水田园总是诗。书中,沈从文不惜花费大量笔墨描摹湘西的青山绿水,用自然纯净的山水表现淳朴的民风民情。吊脚楼、碾坊、水车、白塔、黄狗、渡口……在作者笔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那么宁静、祥和。“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一切都充满了诗情。
沈从文在前言中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的热爱、他的怀念。那些童年的场景一遍遍地映在水波光影中,他便把那些美好用文字呈送给大众。
第三层,生命的本质是简单,它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心里。仔细品味沈从文所说的热爱和怀念,我们会感觉到,他不仅是在写《边城》,他更希望创造一个“边城”给那些置身于世俗的是非之外,却又愿意关心、愿意投入生活的人。《边城》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那是军阀混战后社会相对平稳的一个时期,刚刚安稳下来的人们需要休养生息。《边城》描写的环境如世外桃源一般,满足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生活安定之后,人们也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本质。
《边城》里描写的一切都是简单的。场景简单———人来人往的渡口;人的心思简单———翠翠的爷爷只为大家渡船,不计较费用;年轻人的爱简单———不为名利,只为真心;生活更简单———一日三餐,粗茶淡饭,竹管声声,孙女吹,爷爷唱。这样简单、纯净的精神滋养,仿佛一缕光,照进人们的心里:原来人间还有这样纯美的爱情,人与自然还能如此和谐!而这些,恰恰是追求不来的,要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正如《边城》最后所写的,翠翠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对于生命来说,最后能够慰藉自己的,只有自己。
《边城》读出这重境界,才是读出了它的精髓,也才明白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名著,并被列入高中生必读书目。读名著需要慢慢读、细细品。有的人一下子读不出这么多层意思,只看到美好的爱情还是以悲剧告终,那就放慢脚步,就像看一幅山水画、听一曲悠扬的笛曲,慢慢走进《边城》,或者多读几遍,最后总会聆听到自己生命的回响。
优秀片段
我很喜欢《边城》中的一个词:行雨。小小的山村里,四面都是天然的屏障,常积聚起几片云,不时就落了行雨下来。为什么叫“行”?因为云是会动的,有时它甚至仿佛在跟着你走。从这样的云里掉下来的雨阵仗很大,持续时间却不长。这样的雨是令人欣喜的。在落行雨的时候,干活儿的人会顺势停下手里的活儿休息一下,静静欣赏这天上的落水;赶路的人也会找个人家避避雨,主人家便会跟那避雨的人话几句家常。《边城》里翠翠和爷爷上河街上,突然落了一阵行雨,他们在檐下避雨,也是这样结识了顺顺一家。这样看,那雨是多么通人情!
外婆帶着我时,遇到突然下雨也会去别人家躲雨。我最喜欢的一户人家,常常给我塞一把花生糖。我吃完后伸出舌头感受一下雨丝,连雨也变得甜丝丝的。后来我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糖,大概就因为这甜蜜不仅仅来自糖分,更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吧。这样的温情,是很美丽的。
景美,人美,情更美,这是《边城》最重要的主题。我的童年浸润着这样的美,现在又在书中重温这样的美,我是多么幸运!如今《边城》牢牢占据着我书桌的一角,每当我翻开它,就能望见竹林,望见雨水,望见忘不掉的童年。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二刘翔鸥
指导教师甘健
《边城》中最让我惊喜的是天保、傩送两兄弟。天保淳朴爽直,喜欢就大胆讲出来,与傩送说明自己对翠翠的喜欢,并提出通过唱山歌的形式公平竞争翠翠的芳心。他还因自己走了“车路”(提亲)觉得不公平,于是让傩送先开口。天保率直粗犷的性情中透露出一丝可爱与较真儿,不像是一个稳重的大男人,更像是一个争糖吃的小孩儿。傩送则真诚而有才,在听了哥哥的话后,既不羞也不恼,并同时将自己的心意表明。傩送美妙的歌声唱得翠翠在梦中灵魂飘了起来,飞过了悬崖,摘了一把虎耳草。两兄弟有着茶峒人的爽直,不觉得喜欢上同一个姑娘可羞,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而是做了茶峒人都认可的竞争。这样的率直与淳朴,对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我们,实在是心灵最澄澈如水的洗涤。
最后,傩送离开了,爷爷和天保死了,翠翠的孤独蒙上了一层灰扑扑的阴郁。独撑渡船的翠翠不知在为人撑船时,在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时,在豆油灯下独自吃饭时,是否会眺望着远处的山峦,等待着她的心上人出现?或是希望这是如摘虎耳草那晚一般的梦,一睁眼爷爷仍会“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慈爱地抚摸她的头,天保和傩送仍在她身边……
———湖南省益阳市第一中学高二王希媛
指导教师甘健
阅读《边城》能够唤醒都市人对于自然美和人性真善美的感知,得到心灵的抚慰,颇具现实意义。《边城》中静谧安稳的茶峒小镇上,有在河边踏踏实实摆渡五十多年的老船夫,有乐善好施的船总,有唱山歌争取心上人的天保、傩送。山水美、人情美,简单质朴,却是大城市每日忙碌中难得一见的真挚动人。面对行业竞争和内卷焦虑,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难免压抑了人自然纯朴的天性。我们需要《边城》如清泉般抚去我们的焦虑,提醒我们慢下来、静下来,不要忘却大自然的美好和人性的良善。
———北大附中高三张依婷
指导教师朱倩
意义与意思兼备,方可成就一本好小说,《边城》便是一例。“意思”指趣味与情致,应在其内容中充分体现,使小说富有生活气息与情味。《边城》中,翠翠与傩送斗嘴打趣的场景,表现了少男少女青涩懵懂的朦胧之美,又平添了生活的趣味,颇有“意思”。而“意义”是阅读后给读者带来的影响,能启迪读者思考。《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美好纯净的世界,借此为身处战乱中的人们奉上“真善美”的慰藉,抚慰人心,点亮希望;又如一阵美妙的牧笛声,久久回响心头、荡涤灵魂。
———北大附中一考生
指导教师朱倩
茶峒,这座美丽而又质朴的小镇,孕育又见证了太多美好的“情”:你那青山听到了天保放弃与傩送争抢翠翠,成全弟弟的兄弟情;你那小溪看到了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的日常里流露出的深厚祖孙情;你那渡船承载了茶峒人不肯白坐渡船、定要以物赠予爷爷的感恩情。你用你自然的山水滋润着这些情,又用这些情感动滋润着读者的心。每当我捧起《边城》,那些质朴又动人的情感,就会让我感知人性之美、净化心灵,仿佛能够呼吸到茶峒小镇自然而又清新的空气。
———北大附中一考生
指导教师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