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2021-08-04单巨兵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与对方一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并不抱有和谐友善的态度。
读了上述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材料符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目标,与新时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试题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材料已经明确了学生写作的中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且对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了具体的阐释,因此在审题上难度并不大。具体来看,“和而不同”承认多样,承认差别,承认矛盾冲突乃至对抗,这是“和”的基本前提。正是因为有对立面的存在,有多样的差异,才有了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而不同”思想体现出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自己要有独立思考,不能随波逐流,更不应该与坏人同流合污;二是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不能推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三是要善于与别人友好合作,善于协调关系,求同存异。学生写作时,可以从正面论述君子为人处世应该和而不同,也可以从反面批判小人同而不和的行为,亦可以正反对比阐述自己的观点与主张;可以从个人的层面切入,也可以上升到国家层面、世界层面。
“和而不同”这一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诚信、友善”的外在体现。所以,这道作文题的命制意图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他人的关系,引领学生思考个人与个人交往、国家与国家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而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宽容和文化共享的情怀,不仅具有伦理价值,还具有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处世哲学上的借鉴意义。
二立意角度
1.和而不同,君子之風
2.思想可以不同,为人必须高尚
3.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4.君子虽有争,为人须坦荡
5.君子之交,赤诚相见
6.为人应外圆内方
7.求同存异,方成大器
素材运用
适用素材
西方哲学强调二元对立、矛盾斗争,形成了崇尚科学、强调个性、社会多元的西方文明。中国哲学强调和合中庸、自然天理,形成了“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的中华文明。尽管中西文明在价值内核上并不相同,但都是人类美和智慧的结晶。
适用主题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运用示范
每当读到钱锺书老先生的《谈中国诗》,我都惊叹于老先生美美与共的睿智和胸怀。他形象地说“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他说“中国诗和西洋诗都是诗”,都是美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放之四海而皆美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和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而哲学———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是文明之河中的一朵浪花,也必应“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适用素材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既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成就极高的学者、诗人。司马光与王安石政见分歧很大。宋神宗重用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失去了宰相一职。后来王安石变法受挫被免职,司马光重新为相。但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王安石说,他和司马光之间“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光与介甫,趣向虽殊,大归则同”。苏轼也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而在“乌台诗案”时,王安石上书力保苏轼:“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后,路过江宁拜访王安石,二人相聚甚欢,同游数日,游览江山胜迹,尽论文章学术。
适用主题
和而不同,君子风度。
运用示范
司马光、王安石政治理念相异,都坚守自己的政治信仰,在政治观点出现分歧时绝不退让。但是,无论时移世易,司马光和王安石彼此赏识、互相宽让。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尊重你的人格!朝堂之上据理力争,生活当中与人为善。公义与私交分开,不悖公徇私,不因情废义。其风格节气,当为做人典范、后世榜样。和而不同,君子风度!
适用素材
鲁迅曾写信劝告林语堂不要搞那些小品文了,多翻译些英文名著才是正途,林语堂回信“等老了再说”。时隔一年多,鲁迅给曹聚仁写信,提到了这件事:“这时我才悟到我的意见,在语堂看来是暮气……”林语堂听说后,无奈地解释道:“我的翻译工作要在老年才做。因为我中年时想把中文作品译成英文……现在我说四十译中文、五十译英史,这是我工作时间的安排,哪有什么嘲笑意思呢?”文学立场的泾渭分明,一次又一次的误会,鲁迅不再把林语堂当朋友了。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几天后,林语堂写下这样的文字:“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适用主题
守君子人格,养浩然正气。
运用示范
因为立场不同,鲁迅在论战中曾经尖刻地指刺林语堂。鲁迅逝世后,林语堂在《悼鲁迅》一文中却说:“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多么高尚的人格,多么坦荡的胸襟!林语堂的君子风度令后人感佩,这段过往也成为民族精神的鲜明注脚。
佳作展示
和而不同君子之风
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廖博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我看来,“和”是和谐友善,是相同的人生价值;“不同”是对事看法不同,做事方法不同。和而不同,可谓君子之风。
①开头直接联系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言简意赅,论点清晰。
和———态度与追求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留侯之谦可谓和。
君子之和在于谦卑,在于真情,是对他人的鼎力相助,是为国效力的不遗余力。
2020年我国疫情期间,日本驰援我国抗疫一线急需的口罩等物资,而当中国疫情逐渐稳定,我们便马不停蹄地驰援他国。君子之和,全在其中。尽全部之力,助人即助己。抗日战争之际,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爱国人士,或者是普通群众,为了国家解放、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君子之和,全在其中。和谐的关系是生存的前提,共同的追求是秉持的信念。
②第一个分论点:和———态度与追求。列举事例,论证什么是“和”。
不同———方法与道路
孙中山先生选择了三民主义,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共产主义。同为兴国之目的的“和”中也有“不同”。不同在于方法,在于道路。百家争鸣时文化绚烂,文艺复兴时大师云集,相互竞争却也相互促进。君子之不同,致万物之昌盛。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位先驱,爱因斯坦和玻尔曾激烈争论,互相否定。就是在如此争执之下,量子力学不断完善,现代物理学向前迈出了巨大的步子。时光似箭,时代嬗变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不同”造就了繁花丛生的烂漫春光,是发展的基石。
③第二个分论点:不同———方法与道路,例证丰富。
和而不同———万物之本
“和”看起来和“不同”势不两立,却缺一不可,要同时存于心中。与他人相处融洽时可提出不同的意见,与他人争论某个观点时也不会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和”与“不同”相辅相成、互相成就。正如太极之阴阳,尽显圆融。
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所以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但回声室中,更要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④第三个分论点:和而不同———万物之本。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都应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才可共谋发展。
和而不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不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还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和而不同皆显君子之风。当今青年,应懂得和谐相处,也要不失自我。相同时为炬火熊熊,齐心协力;不同时宁为唯一荧光,照亮黑暗。
⑤结尾向当代青年发出呼吁,具有现实意义。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57分。
内容上,赋值20分。本文审题准确,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表达上,赋值19分。本文符合文体要求,主体部分采用了块状结构,结构严谨,思路清晰,是很好的结构范例。发展等级赋值18分。本文采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素材积累能力;句式整散结合,语言文白兼具,优美深邃,富有诗意,既能充分说理,又饱含感情。(单巨兵)
求同存异方成大器
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张雨杉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史的天幕上,划过太多文人雅士的深刻思想,闪耀着璀璨的中华文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之巨变,不管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世界文化的繁荣,唯有求同存异,方成大器。
①首段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
求同存异,可在物欲横流的纷杂世界中坚守本心,于无声处听惊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发表观点的途径更加多样,也更加便捷,但污名英烈、网络暴力等情况也屡见不鲜。在那块小小的屏幕前,有多少人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随波逐流当个“无脑的键盘侠”呢?我们应当接受来自不同人群的声音,但绝不是一味迎合、附和。只有将求同存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保有理性的判断,坚守本心。
②第一个分论点:求同存异可以使个人在物欲横流的纷杂世界中坚守本心。
求同存异,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血液,于时代的变迁中唱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颂歌。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人民以其顽强的意志,为刚刚过去的这个庚子年送去了温暖而炽烈的光。当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而世界各国人人自危之时,中国担一肩之责任,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并援助抗疫物资。那一箱箱物资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殷切祝愿,是中国面对流言时展现的大国风范,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最好体现。中华民族秉持求同存异之精神,担当大国之责任,化作骀荡春风,终将温暖寒冷的一隅。
③第二个分论点:求同存异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血液。联系当下抗疫事例论证,有现实意义。
求同存异,为文化繁荣注入源头活水,于历史的洪流中倾听那悠扬的丝竹之声。
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你是否看到敦煌莫高窟中那飞天女子飘动衣袂上的云纹式样?你可曾听过张骞出使西域时那轻声低语和悠悠驼铃?纵使那段辉煌的岁月已成过去,然而文化交融的脚步从未停歇。今有钢琴与琵琶碰撞演绎四大名著,一曲终了,四座静默,回味悠长。若无秉持求同存异观念的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岂能如绚烂星子,点染历史的苍穹?求同存异,令文化焕发新生。
④第三个分论点:求同存异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列举古今事例,论据丰富。
求同存异,可坚守本心,助力天下大同,描摹多样文化。纵使“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它仍散发光芒,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⑤尾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56分。
内容上,赋值19分。本文审题准确,观点清晰,内容充实。表达上,赋值19分。本文符合议论文文体要求,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结尾总结全文,层次清晰,扣题紧密。发展等级赋值18分。本文语言流畅,言之有物;论据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却不显冗杂,可见作者丰富的积累和表達的功力。(单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