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现状调查

2021-08-03李赛玉郭伟莹王继红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施暴者独生子女场所

李赛玉,郭伟莹,王继红

(平顶山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心理暴力是指故意反对他人或集体,导致他人身体、精神和社会交往受到伤害,包括口头辱骂、侮辱、威胁、攻击、折磨和言语骚扰[1],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众多研究显示,医疗场所工作人员比其他行业从业者遭受更多的工作场所暴力。护士作为患者的主要照顾者和护理者,工作强度大,遭受的工作场所暴力是其他医疗场所从业者的4倍[2]。调查显示,正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占18.5%~70.0%[3-4],高于其他医务人员,是高危人群。心理暴力被认为是造成工作场所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护士遭受心理暴力会导致其职业热情降低,工作积极性下降,产生职业倦怠[5],发生医疗差错甚至辞职[6-7],严重影响护理团队和个人的发展。国内学者目前主要关注来自外部人员的暴力行为[8],很少关注同事间的心理暴力。有研究显示,护士长期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与患者沟通交流减少,不仅不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而且会影响其身体康复。因此,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不容忽视。

本研究意在通过对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情况、受暴者特征、施暴者特征、上报情况、对工作的影响等进行调查,使临床护理管理者认识到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现状,为制订相关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某三甲医院30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于2019年11—12月进行调查。护士纳入标准:(1)近6个月内无身体和心理疾病;(2)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3)至少从事6个月临床护理工作。排除标准:(1)实习或进修护士;(2)因特殊原因不在岗的护士;(3)不愿参加本研究的护士。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为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情况。(2)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Workplace Psychologically Violent Behaviors,WPVB)量表,由土耳其学者Dilek等[9]编制,许妹仔等[10]汉化修订。该量表共有3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6级评分法,0分代表从未发生,1分代表极少发生,2分代表有时发生,3分代表偶尔发生,4分代表经常发生,5分代表总是发生,得分越高表示护士遭受心理暴力行为的频率越高。量表总条目均分≥1分代表护士持续地暴露于心理暴力行为中[11];总条目均分<1分代表护士曾经遭受过心理暴力行为,但未达到心理暴力侵害水平。量表得分≤6分表示护士遭受低度心理暴力,7~31分表示遭受中度心理暴力,≥32分表示遭受高度心理暴力[11]。(3)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特征调查问卷,由许妹仔[12]设计,包括施暴者特征、是否上报、对工作造成的影响等9个条目。

1.3 资料收集方法

2019年11—12月对河南省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网络进行问卷发放,被调查者以匿名形式填写。调查结束时共收回问卷300份,排除漏填项超过10%、雷同等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得分用中位数进行描述,一般资料和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特征情况用百分率描述,不同特征的护士心理暴力发生率是否有差异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士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回有效问卷288份,其中男性24名(8.3%),女性264名(91.7%);独生子女37名(12.8%),非独生子女251名(87.2%)。288名护士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护士一般资料(n=288)

2.2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情况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得分呈偏态分布,得分为14(4,31)分(见表 2)。根据 WPVB 量表的评分标准[9],有 87(30.2%)名护士量表各条目均分≥1分,表示正在持续地遭受心理暴力;有166名护士量表各条目均分>0分<1分;有35名护士量表各条目均分为0分(见表3)。

表2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得分(n=288)

表3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发生率(n=288)

2.3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受暴者特征

在本研究中,过去6个月内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护士有87名。性别分布上,女性占92.0%;非独生子女占93.1%,独生子女占6.9%;年龄分布上,<30岁者占59.8%,30~<40岁者占34.5%;工龄分布上,≤10年者占78.2%(见表4)。

表4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受暴者特征(n=87)

2.4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施暴者特征

87例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护士的施暴者中,高资历护士占43.7%,护士长占21.8%;女性占83.9%,男性占16.1%;施暴者年龄>30~40岁者占49.4%,>40~50岁者占33.3%(见表5)。

表5 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的施暴者特征(n=87)

2.5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后上报情况

遭受来自同事的心理暴力后有34名护士上报,占39.1%;53名护士未上报,占60.9%。34名护士上报对象选择上,上报护士长的有16名,占47.1%;上报高资历护士的有13名,占38.2%;上报护理部的有3名,占8.8%;上报医院相关协调部门的有2名,占5.9%。53名护士未上报的原因中,认为“报告无法解决问题”的有35名,占66.0%;认为“这种现象很常见,只能自己排解”的有28名,占52.8%(见表6)。

表6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后上报情况

2.6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对工作的影响

遭受来自同事的心理暴力后,工作热情下降的护士占83.9%,想改行的护士占66.7%,要求调离原来工作岗位的护士占33.3%,护理差错事故增加的护士占24.1%(见表7)。

表7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对工作的影响(n=87)

2.7 不同特征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护士间、在编护士与合同护士间,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8),非独生子女、在编护士更容易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

表8 不同特征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情况(n=288)

3 讨论

3.1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

由表2可知,288名护士工作场所心理暴力行为量表得分的中位数为14分,在7~31分之间,表示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

由表3可知,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0.2%,与宗菲等[13]的研究结果相近,低于Keller等[14]对美国护士的调查结果,也低于Cavalcanti等[15]对巴西护士的调查数据。调查地域不同、东西方文化不同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有差异的原因。西方国家的护士比较重视自身感受,我国文化则具有尊重权威、重视团队和谐和崇尚集体主义的特征[16],所以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会比较重视团队和谐,不太注重自身感受,使得我国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低于西方国家,但也不能忽视。Keller等[14]认为制订心理暴力预防措施或相关规范,能够有效防止护士遭受心理暴力。

3.2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的特征分析

3.2.1 受暴者以女性居多 由表4可以看出,在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护士中,女性80例,占92.0%。这是因为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以女性为主,女性基数远多于男性,所以女性受暴者居多。

3.2.2 受暴者以年轻人居多 由表4可以看出,受暴者年龄以<30岁者居多,工龄以≤10年者居多,可见大多数受暴护士比较年轻,工作时间也相对较短。年轻的护士往往工作时间短,可能会因为临床工作经验不足、面对和处理心理暴力的经验不足而更易遭受心理暴力。同时,本科学历、初级职称护士遭受的心理暴力也较多,可能与资历浅的本科护士工作经验不足、工作中易出错,但学历高容易遭人嫉妒有关。受暴者中无行政职务的护士占83.9%,这可能与无行政职务者多是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强、工作中易出错而受到指责有关。另外,受暴者护士多未婚、无子女,可能也与其年龄和资历相对较低有关。

3.2.3 同事间心理暴力多发生在白班时段 心理暴力事件多发生在白班(8:00—17:00)时段,可能是因为相较夜班时段来说,白班时段护士工作量大,护理人员配备多,护士之间接触频繁,且该时段工作繁忙,同事间更容易发生矛盾。

3.2.4 同事间心理暴力对护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从护士的主观感受来看,认为心理暴力对其造成了不同程度伤害的护士占90.8%。护士受到的伤害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工作质量,比如工作积极性下降、怠工、想改行、发生护理差错等。同时,同事间心理暴力事件的发生会影响护士的工作氛围,不能齐心协力为患者提供服务,对患者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3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施暴者以女性、高年资护士居多

由表5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施暴者特征可以看出,性别上以女性为主;年龄以>30~40岁者为主,其次是>40~50岁者;大多数施暴者是高资历护士。李鹏程[17]的研究显示,女性更善于使用语言暴力,且更喜欢通过操纵人际关系达到对他人的社会孤立和排斥,而男性更倾向于使用身体暴力。高年资护士作为同事间心理暴力的主要施暴者,往往担任着管理者和带教者角色,而低年资护士的工作常常在高年资且经验丰富的护士的监督管理下进行[18]。高年资护士可能会在工作中通过贬低和操控他人提升自身优越感,彰显自己的工作地位[19],从而使他人遭受心理暴力。

3.4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后上报率不高

由表6可以看出,87名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护士上报率仅为39.1%;未上报者中认为“报告无法解决问题”的护士居多,其次是认为“这种现象很常见,只能自己排解”的护士;上报者中也很少选择向医院相关协调部门报告,与潘继红等[20]的研究结果相似。上报率低可能与我国的文化认知有关,许多人认为上级领导或前辈的当众严厉批评指责是正常的管理行为,不会过多关注自身感受。护理行业也是如此,护士可能把心理暴力认为是正常行为,没有必要上报;同时也有很多护士认为心理暴力很常见,上报解决不了问题,导致心理暴力上报率低。

3.5 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会对工作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由表7可以看出,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对护理服务质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热情下降”和“想改行”两方面。就我国医疗行业来说,护患比例失调,护士工作压力本身就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如果遭受来自同事的心理暴力,势必会给其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对护理工作的热情下降、不想从事护理工作等,导致护理人才流失。长此以往,遭受心理暴力的护士不仅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还会增加护理差错。

3.6 是否为独生子女与聘用形式会影响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

由表8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护士遭受同事间心理暴力的概率低,与许妹仔[12]、宗菲[13]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好有关。心理暴力是一种人际冲突,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21]。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给予其更多的关爱和照顾、理解和支持,同时,独生子女也会从与父母的相处中学到与人相处的良好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更积极、更自信[22]。孙燕平等[23]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强于非独生子女。有研究显示,非独生子女与兄弟姐妹相处时容易发生矛盾和争吵,所以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在群体相处中也易出现矛盾。

聘用形式上,在编护士心理暴力发生率高于合同护士,这可能与在编护士易遭受周围同事的嫉妒有关。在大多数医院,合同护士与在编护士干着一样的工作,享受的薪资待遇及社会福利却相差甚远,且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正在逐步试点取消编制,可能会导致在编护士更易遭到嫉妒。

4 建议

4.1 护理管理者应当重视心理暴力事件,注重护士心理健康

对于同事间心理暴力事件护理管理者应加以重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完善相应的奖惩办法。护理管理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与护士共同协作构建和谐的工作关系,努力减少同事间心理暴力的发生。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培训,使其能够约束自身行为,不做心理暴力的施暴者。开展心理暴力相关培训,使护士能够识别心理暴力,以正确的方法积极应对心理暴力。建立完善的上报流程,鼓励受害者上报,为其提供组织支持和心理疏导,通过积极与施暴者沟通来化解矛盾。总之,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暴力问题,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

4.2 护士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心理疏导

护士应提高自身素质,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合理发泄,不伤及他人,不做心理暴力的施暴者。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和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护士要能够及时调节好心理状态,加强自我心理疏导;积极寻求组织的支持与帮助,及时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心理压力,以免负面情绪堆积造成更大的伤害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

4.3 全体成员应团结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同事之间团结协作,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护士的日常工作至关重要。护士如果在不团结、不和谐的环境中工作,难免会发生心理暴力,直接降低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这就需要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做到团队成员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心理暴力事件的发生。这样既可以减轻护士自身的压力,又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5 结语

护士同事间心理暴力发生率处于中等水平,受暴者以女性、初级职称护士为主,施暴者以女性、高年资护士为主,非独生子女护士和在编护士更易遭受心理暴力,心理暴力发生后上报率较低。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心理暴力事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鼓励遭受心理暴力的护士主动上报,维护护理人才的职业安全和心理健康。护士应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心理疏导,团结协作,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职业环境,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施暴者独生子女场所
小编有话说
——
青瓦台常驻记者吃霸王餐?
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矫治问题研究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远离不良场所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恋爱场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