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丝带”,协助家庭暴力施暴者开展“自救”
2020-03-25张智慧
张智慧
对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干预,是一个多机构合作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安、法院、社区和社会机构等的协同发力,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因为有非常多的施暴者拒绝改变。我国的《反家庭暴力法》自2016年3月开始实施,且对家暴的预防与干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其中的一个重大缺失是,没有规定对施暴者实施强制行为矫治与辅导,这使得对施暴者的干预工作难上加难。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于2013年得到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支持,致力于在中国推进男性参与性别平等的工作,其中反家庭暴力与反性别暴力(如针对女性和性少数的暴力)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因此帮助施暴者改变成为应有之义。“白丝带”项目的负责人方刚教授带领的首期家暴施暴者的团体辅导于2019年启动。
“白丝带”的干预理念
對施暴者开展工作,干预理念极其重要。“白丝带”的理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点
1家暴的本质是对家人人权的侵犯,家暴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包括性别权力关系和代际权力关系等(如表现为丈夫打妻子,家长打小孩);
2施暴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因此暴力言行也是社会文化“毒害”的结果,施暴者的言行改变是可能的;
3绝大多数施暴者的问题在于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因此挑战施暴者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尤为关键。
其实,不管是个体咨询还是团体辅导,干预者都需要了解施暴者的分布、类型、心理等特点。一般而言,施暴者存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且没有明显的地域、阶级等特征。“某某地区的人特别暴力”“某个阶层的施暴者特别多”,这往往是一些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异性恋伴侣关系(包括恋爱、婚姻)中,约90%的施暴者为男性。
有学者将伴侣关系中的施暴者分为三类:“偶发型”“两面派”和“恐怖型”。偶发型,是指在长期的伴侣关系中,偶尔出现施暴言行的人。相对而言,两面派和恐怖型就属于长期的施暴者了。两面派,是指只在家里施暴,在外却是一副正人君子面目的施暴者。恐怖型,是指不管家内家外都充满暴力的人。其实,这三类施暴者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偶发型会转变为长期型,两面派也有可能变为恐怖型。虽然施暴者没有统一的面孔与心理行为模式,但一般都有很强的权力欲与控制欲,且施暴丈夫往往不尊重妻子,甚至对女性充满偏见。
“男性气质”模式
由于对暴力原因的三种不同解释,衍生出三种不同的针对施暴者的辅导模式。将暴力归为个人原因的,发展出个体心理治疗模式;将暴力归为家庭原因的,发展出家庭治疗模式;将暴力归为社会与文化原因的,发展出女权主义模式。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干预模式是第三种。
“白丝带”倡导的“男性气质”模式,是女权主义模式下的一个新分支。它同样重视社会与文化,尤其是父权制的因素—社会性别和人权视角在家暴干预中的重要性。尤其强调“男性气质”这一影响因素,主张对施暴者展开教育,结合个体心理治疗和家庭治疗的模式,改变其错误的理念和价值观。
在“男性气质”模式的干预实践中,施暴男性首先被引导,去反思自己的“男性气质”、男性身份是如何建构的,建构中认同了什么,压抑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比如认同“男人应该养家糊口”的男人可能为了事业忽略了家庭;认同“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性不在意自身健康,不善情感表达。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明白与确认,正是对支配性、霸权性的“男性气质”的推崇与实践,导致了更多的家暴行为。
接着,施暴男性可能会学习到,家暴对伴侣对孩子以及对自己的伤害,同时了解停止施暴的种种好处。在辅导的过程中,施暴者会学习识别高危的暴力情境与行为,学习人际沟通以及压力与情绪管理等技巧。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们最终为自己的改变负起责任,并且有信心有方法过非暴力的生活。
改变的动机是关键
当然,并非所有的施暴者都能成功放弃暴力言行。很多施暴者没有改变的动力,也不想放弃自己的特权和控制欲。很多施暴者是在外力的推动下,比如妻子提出离婚,才开始思考改变的。但不管怎样,想摆脱施暴倾向和行为的人总是有的,而且各种外力的干预终究是通过启动施暴者的内在改变而起作用的。
以下是给准备“自救”的施暴者的一些建议:
A克服向外求助的羞耻感,寻求专业辅导。
B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暴力言行真心道歉,不含任何附加条件。
C识别自身的“情境、想法、情绪、行为”链条(设想最严重的家暴情况),在其中一环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阻断暴力,不断积累反暴力的想法和做法。
D为改变中的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公开邀请他人批评与监督。
E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服务社会与他人的过程中感受人与人的真诚与尊重。
从家暴者到反家暴志愿者
最后举一个“白丝带”干预的典型个案。顾X如今是一名反家暴的活跃分子,“白丝带”的优秀志愿者,但他曾是一个家暴施暴者,将拳头挥向妻子和母亲。在妻子向法院提出离婚后,他开始向“白丝带”寻助,通过热线咨询和参加线下活动,累积改变的信心,勇敢地向过去的自我告别。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时,不断表达希望暴力在我们这一代中断,不传递给下一代。离婚后他独自抚养儿子,即便在前妻表达和他复婚的想法后,他仍希望自己蜕变得更好后去承接前妻的尊重与信任。
我一直在想,诺大的中国,为什么还只有一个顾X敢于直面自己的黑暗时刻,并在多种场合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大众对于曾有家暴行为的人的尊重。第二个、第十个,第一百个顾X在哪里?什么样的干预方法和干预制度可以让“顾X们”尽早尽快地实现转变,远离暴力,这大概是众多本土家暴干预者和干预机构需要深入思考并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