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腕带”在护理综合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2021-08-03夏立平
冯 蓉,夏立平,赵 跃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5)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试行)》的发布,以及医改的不断深化和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多,对护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和外延提出了新要求,对新入职护士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作为护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第一课堂,改革护理教育课程体系刻不容缓[1]。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实施方案》[2]指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临床实习护理工作,研究者及团队成员在学校示范校创建期间开发了一款“智慧腕带”,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经学校伦理委员会同意,选取我校2017级护理1班、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共48名学生)为研究组,2班(共42名学生)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为高考统招生,性别、年龄、入学成绩及已修课程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学生均于第4学期开设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学时数均为64学时,包括门诊、病区、手术室、产房、急救中心及ICU六大护理岗位群,两组统一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综合实训》[3]教材,授课计划及授课教师均相同。开课前,两组学生都已完成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等基础课程及内科、外科、儿科等护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每班将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分为6组,每组7~8人,由两位教师在两间综合实训室同时授课,每位教师负责3组学生的教学。以心内科病区常见疾病“心绞痛”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2.1 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方法:(1)课前:教师将临床真实案例进行适当简化,提出学习任务。(2)课中:将案例打印好发给每组,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并分组完成预习任务单中的学习任务,教师总结评价,随后分组练习相关护理操作技能。(3)课后:利用实训室课后开放时间,加强护理操作技能练习。
1.2.2 研究组教学方法(1)课前:①撰写案例:教师将临床真实案例以情景剧形式进行改编,并提交专家审核(见表1)。②录制视频:将审核后的案例拍摄成视频,包括案例视频及相应的护理操作视频,如心电监护技术、心电图结果的识别与判断、心肺复苏技术(CPR)等。③设计开发“智慧腕带”:设计一款“智慧腕带”教学软件,按教学过程设计程序,包括案例展示、案例讨论、自主学习、自我测验、知识拓展。
表1 研究组教学案例
(2)课中:①案例讨论(30 min):学生用手机微信扫描模拟人手腕佩戴的“智慧腕带”上的二维码,输入个人信息验证成功后,即刻进入“心绞痛”课堂,点击“情景导入”。每组学生边观看视频案例,边围绕“发生了什么(what)?”“什么诱因(why)?”“该怎么处理?(how)”展开讨论,将讨论内容发布在互动区。②小组汇报(15 min):随后,教师随机从3组中抽取1组学生,以情景模拟的形式分角色展示对患者的评估、处理及护理。其余2组学生作为观察者,对汇报组学生进行评价并记录。③反馈评价(15 min):先后由汇报组学生自我评价,再由观察组学生进行反馈,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及总结。④分组练习(30 min):学生进入平台点击“自主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微课或操作视频,如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心电监护结果的识别及判断、心肺复苏技术等,展开针对性练习。
(3)课后:①在线测试:学生点击“自我测验”,完成相应的测试题,了解知识掌握程度。②课后练习:学生课后练习期间,可将练习视频拍摄上传至平台,教师及时在线批阅、反馈。③拓展延伸:学生可进入“知识拓展”模块,了解最新的有关“心绞痛”的发病概况、诊疗指南等文献资料,拓宽知识面。
1.3 评价
1.3.1 过程性评价 研究组在教学中采取连续、动态评价方式。学生每次课的平时成绩由4部分构成:自我评价(20%)+其他组员评价(10%)+教师评价(40%)+在线学习情况(30%),每次课均参照课程制定的学生自我评价表、学生互评评价表及教师教学评价表等实施,最后取每次课成绩的平均分即为该学生本课程的最终平时成绩。
1.3.2 课程终末评价 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统一参加多站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参照郑敏等[4]设计的护理核心能力考核表对学生进行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应用能力(10分)、护理操作技术(50分)、临床思维(20分)、健康教育能力(10分)、沟通交流能力(5分)、人文素养(5分)。为确保科学客观测评学生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邀请临床兼职教师参与命题、评分标准制定、SP培训及考官一致性培训等。每个考室的评委由两名护理专家和1名专任教师组成,每位学生需完成3个站点的考核,最终取平均分。
1.3.3 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采用兰艳莉等[5]设计的教学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学生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量表包括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等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满意、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分别计5~1分,得分越高表明教学满意度越高,量表的 Cronbach’s α为0.912,具有良好的信度。问卷现场发放,匿名填写,当场回收,回收率100%。
1.3.4 专家对研究组教学形式的评价 课程结束后,邀请10名临床护理专家及5名护理教育专家,在查阅文献、专家函询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并对研究组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考核评价4个维度,共18个条目。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
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总分为(81.83±2.37)分,高于对照组的(75.12±2.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考核成绩比较(±s,分)
问题 理论知识应用能力(10分) 护理操作技术(50分) 临床思维(20分) 健康教育能力(10分) 沟通交流能力(5分) 人文素养(5分)研究组(n=48)对照组(n=42)7.85±0.55 6.76±0.62 43.79±1.22 41.31±1.55 14.85±1.18 13.26±1.15 7.64±0.86 7.14±0.65 3.96±0.46 3.45±0.50 3.73±0.54 3.12±0.51总分(100分)81.83±2.37 75.12±2.49 t值P值8.84<0.01 8.48<0.01 6.45<0.01 3.08<0.05 5.04<0.01 5.49<0.01 13.09<0.01
2.2 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见表3)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s,分)
表3 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评价(±s,分)
t值P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锻炼临床思维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增强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提升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养培养项目 研究组(n=48)4.73±0.49 4.60±0.57 4.48±0.65 4.67±0.52 4.46±0.62 4.35±0.56 4.63±0.49 4.33±0.63 4.15±0.68 4.06±0.56对照组(n=42)3.98±0.56 3.62±0.49 3.64±0.53 3.93±0.60 3.69±0.56 3.57±0.55 4.05±0.62 3.71±0.55 3.38±0.49 3.45±0.50 6.76 8.68 6.60 6.25 6.13 6.66 4.92 4.92 6.01 5.39<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
2.3 专家对“智慧腕带”应用于护理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见表4)
表4 专家对研究组教学实施的评价[n(%)](n=15)
3 讨论
3.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理念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6]等文件充分强调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使得传统的护理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教学中教师展示给学生的案例大多为文字型案例,学生通过阅读案例分析患者的情况,而枯燥冗长的文字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使其心生厌倦,以致教学效果欠佳[7]。有调查显示,人类获得的信息83%来源于视觉,11%来源于听觉,1.5%来源于触觉;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70%[8]。因此,研究组通过将传统教学案例转变为有人物、有情节、有声音、有画面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案例,真实展现了患者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的状况,这些真实情景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易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9-10]。另外,教师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互评、课后拓展、师生在线互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临床思维即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依据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评估,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采用一定思维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给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目标、实施护理措施的过程[11]。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是以案例为主线展开教学,帮助护生将已掌握的碎片化知识进行融合,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护生的职业能力[12],因此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至关重要。传统的护理综合实训主要是复习理论知识和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只需对照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针对性学习即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取的是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缺乏对存在或潜在护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实施相应护理操作的综合能力。在研究组教学设计中,教师仅提供一份视频案例,并未设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用手机扫描“智慧腕带”上的二维码即可启动学习,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案例,从“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制定对策,在讨论、情景模拟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路径得以外化,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内在关联,并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不断进行推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做到“知能并重”[13]。研究结果显示,专家及学生认为研究组的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
3.3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习护生是我国护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其能力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护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技能,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14]。视频教学是当前教学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15]。研究组视频案例中以及课中参与情景模拟的患者均由我校招募并培训的SP扮演,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SP交流等,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真实情景中,去探究患者或其家属的想法及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客观分析并理解患者及其家属,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及思维模式[16-17],从而增强人文关怀意识。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边讨论、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分工合作,以情景模拟、小组互评等形式促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充分发挥组员的积极性,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机会[18]。表2显示研究组临床护理综合能力考核得分高于对照组。
4 总结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研究表明,在护理岗位能力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尝试使用“智慧腕带”,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教学,教学形式新颖,设计思路清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护理核心能力[19],为今后的实习及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