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管内麻醉患者麻醉后寒颤发生临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8-03兰小君杨正华

智慧健康 2021年18期
关键词:椎管体温麻醉

兰小君,杨正华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人民医院 麻醉科,广东 河源 517200)

0 引言

椎管内麻醉为临床中常用麻醉方式之一,为麻醉药物注入椎管内达到腹部部位镇痛作用,常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寒颤为椎管内麻醉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机体抽搐、颤抖,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较为明显[1]。研究指出,麻醉后寒颤发生能增加机体代谢功能,破坏患者生理功能,严重者可引起患者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影响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及术后康复[2-3]。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有一定影响因素,如术中保暖不足、血压下降等,临床中针对相关因素实施预防和干预,对降低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寒颤发生有重要价值。因此,分析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寒颤发生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和平县人民医院实施椎管内麻醉患者100例实施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具有椎管内麻醉指征;②麻醉并ASA分级II~III级;③所有患者均由我院同一医疗小组实施麻醉和手术;④患者临床资料收集完整,符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脊椎畸形或外伤患者;③肝肾功能明显障碍患者;④术前发热或低体温患者。其中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8~62岁,平均(39.8±7.7)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椎管内麻醉实施手术,术前完成访视,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和麻醉风险。手术当天,调整手术室温度为23℃~25℃,湿度在40%~60%,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患者腰椎情况,消毒,穿刺,达到穿刺目标位置,注入麻醉药物,评估麻醉阻滞平面成功后,实施手术治疗。术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注意保暖。术毕,观察0.5~1.0h后如无不适,送患者回病房。根据患者麻醉后是否发生寒颤将患者分为寒颤组和非寒颤组,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术中中心体温,椎管内麻醉方式(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ASA分级,麻醉阻滞平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用统计学软件,对收集相关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影响因素。

1.3 寒颤发生判定标准

采用WRENCH寒颤量表进行评估:0级:无寒颤发生;1级:外周青紫和(或)外周血管收缩和(或)汗毛竖立;2级:1组肌群僵硬;3级:2组及以上肌群僵硬;4级:全身肌肉僵硬。如患者评定为3~4级且持续3min以上患者判定为寒颤[4]。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24.0统计软件包(美国SPSS 公司)分析获得研究数据,年龄、中心体温、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用()表示,t检验;性别、麻醉方式、麻醉ASA分级和阻滞平面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实施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

10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发生32例寒颤(32.00%)。单因素结果显示,两组在性别、年龄、中心体温、椎管内麻醉方式和阻滞平面、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椎管内麻醉患者寒颤发生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OR=2.214,P<0.05)、中心体温(OR=3.551,P<0.05)、椎管内麻醉方式(OR=2.544,P<0.05)、麻醉阻滞平面(OR=3.547,P<0.05)、手术时间(OR=4.164,P<0.05)及术中出血量(OR=3.614,P<0.05)等因素为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影响椎管内麻醉患者寒颤发生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寒颤为多种因素引起骨骼肌快节律、不自主收缩现象,其影响因素较多,如体温下降、环境温度降低、精神紧张等,同时另有研究指出,机体生理障碍、代谢障碍等均能引起寒颤发生[5]。寒颤为麻醉患者麻醉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研究指出,椎管内麻醉患者麻醉后寒颤发生率可高达25%~50%[6]。麻醉后寒颤发生能影响患者生理功能、代谢功能,增加患者应激反应,增加心肌机体耗氧量,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低氧血症,严重者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危及患者生命。临床研究指出,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能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术后切口感染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

男性麻醉患者麻醉后寒颤发生率较高,分析原因得出男性患者雄激素分泌较多,导致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较高,进而增加寒颤发生风险。术中中心体温直接影响患者寒颤发生风险,体温越低,机体丢失热量越多,进而增加寒颤发生风险。有学者研究指出,椎管内麻醉患者术中体温下降,能增加患者围手术期寒颤发生风险。椎管内麻醉方式对麻醉后寒颤发生影响较为显著,本研究结果得出腰麻手术患者术后寒颤发生风险更高,同时麻醉阻滞平面越高,患者麻醉后寒颤发生风险越高。分析认为麻醉阻滞方式不同直接影响麻醉阻滞平面,麻醉平面不同患者术中疼痛感觉、应激反应程度不同,进而影响麻醉后寒颤发生。手术时间越长、术中出血量越多,对患者应激创伤、保温效果越差,同样为增加椎管内麻醉患者麻醉后寒颤发生影响因素,因此,临床中针对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患者,应在术中加强保温干预,降低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影响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如性别、体温、麻醉方式和阻滞平面等,针对合并上述影响因素椎管内麻醉患者,临床中应该制定预防和干预计划,降低危险因素,以降低椎管内麻醉后寒颤发生率,提高手术和麻醉安全性。

猜你喜欢

椎管体温麻醉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关注中老年人的椎管狭窄
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在老年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七氟烷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效果研究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草莓椎管育苗 产出率高一倍
草莓椎管育苗:产出率高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