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资料:革命传统作品教学的金钥匙

2021-08-02施晓玲

江苏教育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

【摘 要】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拓展适度的历史资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视域,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人物形象、真切体验具体场景、准确理解文本内涵,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助力。教师在选用历史资料时需注意的基本原则,即明确“史”与“论”的联系,秉承史家“素心”;把握“收”与“放”的时机,按需提供背景资料;坚持“文”与“道”的统一,保持语文底色;实现“古”与“今”的对话,凸显时代特征。

【关键词】语文教学;革命传统作品;历史资料;补充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3-0018-03

【作者简介】施晓玲,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骨干教师,江苏省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梳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作品,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线索,那就是中国革命战争三部曲——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一路跋涉、一路成长的光辉历程。当代儿童所处的时代距离革命年代较远,学习革命传统作品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革命战争年代相关资料的补充拓展,就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重视。它犹如一把金钥匙,带领学生开启时空之门,重回热血沸腾的红色年代,与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面对面。

一、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历史资料的分类运用

本文中所指的“历史资料”,是因教学实际需要,如创设历史情境等,而使用到的一种补充材料。教学中不要求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展开研究,只需通过提供的相关材料,了解革命传统类作品涉及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突破难点。以下,笔者基于对统编教材的分析以及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探讨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历史资料的分类及其运用:

1.按历史资料在课堂中的呈现方式分类。

根据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历史资料的呈现方式,可以将其大致分为文字、影像、实物三大类。在同一文本的教学中,这三类历史资料的呈现不是单一的,而是交叉渗透的。

文字类历史资料。文字类历史资料的补充在革命传统作品的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统编教材中有一部分文本就是根据新闻报道改写的,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比如二年级下册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来自《人民日报》1987年4月6日的一则新闻报道《首都百余万军民义务植树》;六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节选自1941年11月5日《晋察冀日报》刊发的通讯《棋盘陀上的五个神兵》。文字类历史资料在革命传统作品的教学中,最常见的是用来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生平。文字类历史资料指向明确,获取和使用均比较便捷,深受一线教师的青睐。

影像类历史资料。影像类历史资料可以细分为图片资料(包括照片、地图、原始图表等)和音像资料(包括音频、视频等)。在四年级下册略读课文《黄继光》一课的教学中,南通市开发区竹行小学陈张燕截取了电视纪录片《感人瞬间·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片段,通过音乐和画面的视听冲击,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进而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为何打不过2万志愿军?”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影像类资料多是文献纪录片或影视剧的节选,后者存在艺术加工,因此,教师在选用这些影像资料时,应注意去伪存真,不可滥用。

实物类历史资料。实物类历史资料形象直观,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例如《黄继光》一课即将结束时,陈张燕老师展示了一枚抗美援朝老兵获得的勋章,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再谈一谈,体会勋章和荣耀的背后是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信仰。日常教学中的实物类历史资料出现较少,革命文物多存放在纪念馆、革命主题博物馆,因此,文字类和影像类是主要的历史资料呈现类型。

2.按历史资料在课堂中的教学功用分类。

补充型历史资料。这一类资料大多是常识性的,教师通过大量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的补充,带领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时代背景,最大限度地将当时的历史事件真实还原。补充型历史资料就像是一架超级望远镜,学生通过它,看到了时空的另一端,拉近了与革命年代的距离。

拓展型历史资料。拓展型历史资料,能让课文中出现的单一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变得真切、丰满、有血有肉。以南通市崇川区北城小学杨洋执教的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李大釗的形象,教师在教学中拓展了三处资料:一是拓展了李大钊用生命践行的革命誓言 “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李大钊对妻子说的话,体会人物“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二是播放《狱中自述》诵读音频节选,启发学生思考“李大钊遭受酷刑之后为什么还如此安定”,体悟共产党人内心的伟大力量是来自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三是补充了李大钊送给友人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学生阐述对“铁肩担道义”的理解,教师顺势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链接型历史资料。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阅读链接”。作为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用好“链接”。这些“阅读链接”有同题材的文章,也有同主题的文章,还有相关背景资料的补充,与文本或本单元主题相统一。在阅读这部分文本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二、革命传统作品教学中历史资料运用的基本原则

1.明确“史”与“论”的联系。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甄别、阐释和运用,需要树立“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基本意识。历史资料种类多,来源广,教师要秉承一颗“素心”(范文澜),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唯物史观辨析资料的真伪优劣,处理好“史证”“史实”“史论”的关系,再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为课所用。同时,在学生近距离接触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养成尊重史实、明辨是非、不虚美不隐恶的公正态度。

2.把握“收”与“放”的时机。

教师要按照实际教学需要慎重选择历史资料,不贪多、不求全,回避有争议的历史资料和不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历史资料。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点,聚焦语文要素,紧扣人文主题,让历史资料真正为教学服务,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另一方面需要巧借历史资料拓展开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发现和探寻中“远航”。

3.坚持“文”与“道”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可偏废。语文课不能因为多了历史资料的补充拓展而成为历史课,也不能因为需要感悟革命前辈的坚定信念而变成思政课。语文教学是根植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土壤中的,一定要保持语文课的底色。离开了它,对学生的各项培育活动,无论是思维培养,还是审美熏陶,抑或是文化涵养,都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4.实现“古”与“今”的对话。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留着过去的影像,映着现在的模样,照见未来的身影。语文教材关注的每一段历史,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今天,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现在,无疑具有鉴往知来的重大意义。教材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蓝本,革命传统教育应立足教材、依托教材,更要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真正将课堂上激发出来的爱国情化作报国志,把报国志变成生活中的爱国行。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语文教学中对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绽放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