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革命文化单元焕发“生”机

2021-08-02钱栋彬

江苏教育 2021年11期

【摘 要】革命文化题材文本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高度的艺术性。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站在“学”的立场,顺应儿童的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和发展性需求,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整体建构,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革命文化主题单元;认知性需求;体验性需求;审美性需求;发展性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3-0015-03

【作者简介】钱栋彬,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东小学(江苏南通,226376)教科室主任,一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第二十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暨优课评选活动特等奖获得者。

统编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文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编排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数量逐渐增多,由分散趋向集中,五下、六上、六下均安排了革命传统文化主题单元。笔者以为,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的教学,要站在“学”的立场,结合单元编排特点和文本个性,从儿童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需求出发,整体建构,让语文要素在学程中落地,让革命信念在心灵里生根。本文试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来说明。

一、顺应儿童的认知性需求,让革命岁月贴近“生”长

本单元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对文本的疏离与隔膜无疑阻碍学生的阅读进程,教学中要从儿童的认知需求出发,架设好阶梯,让学生“贴地飞行”。

1.靠船下篙用资料。

本单元的学习,资料的补充必不可少。如《古诗三首》提供了注释,但还要带学生去了解唐王朝对西域的征战、金国灭亡北宋、安史之乱,这些背景知识是读懂诗歌必要的保障。用好资料,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进行筛选。教师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要慎重挑选,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必要性。

二是要注意使用资料的时机。比如《军神》一文是小说,有大量的细节,丰富的语言、动作、神情的描写可供学生感受、品悟、发现,一开始就将刘伯承的资料和盘托出,会限制学生的自主体察,多维探究窄化为单一结论的证明。

三是要发挥资料的多种作用。如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陆冬妍执教《清贫》一课时,多次使用资料:揭题后出示烈士生平,消除学生的部分阅读障碍;体会“清贫”的含义时,补充方志敏16岁时写的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加深对英雄志向的理解;体会方志敏的坚定执着时,链接其狱中表明心志的自作诗《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资料种类丰富,用得恰到好处。

2.量体裁衣设支架。

把握全文内容,深入理解情境,依赖于学生旧有的语文经验和生活经验。根据学情选择恰切的支架,有助于扩大学生主动建构的文本意义世界,帮助学生推进对作品内涵的开掘。

一是旧有知识的联系和原有技能的运用。以《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为例,教师在明确了毛岸英与毛泽东的关系后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尝试用小标题概括”。在学生开展独立的学习活动前,教师提醒学生调用四年级上学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四年级下学期《小英雄雨来》一课提炼小标题的经验。有了经验的支撑,汇报交流时,学生的表达清晰、简明、准确。

二是提出具有统整功能的问题。教学《军神》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整个故事就像电影一样紧张刺激,如果让你来做导演,会用镜头凸显刘伯承的哪些细节?开放而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让学习走向深入。

二、顺应儿童的体验性需求,让革命风云充满“生”趣

革命文化题材文本不是与趣味绝缘的文本,其中许多不乏文字、文学的趣味,革命文化题材文本的教学也不必回避轻松或幽默,学习活动可以是生机勃发的。

1.唤起阅读期待。

美学家尧斯认为,阅读期待是一种接受者在对文学作品体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心理期待结构。本单元的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能够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一是文体期待。读“从军行”这样的诗题就会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情感奔涌;《军神》是一篇小说,主人公的遭遇一定牵动人心;《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不需过多渲染,就自然“心事浩茫连广宇”;《清贫》是我党高级将领的自述,一定具有传奇色彩……引发文体期待,学习欲望就会高涨起来。

二是形象期待。如教学《军神》,教师让学生先谈“心中的神”,再聊“军中的神”,引导学生从作战、谋略、素质等方面畅谈对“军神”的猜想,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三是意蕴期待。教学《古诗三首》,可以这样问学生:疲倦而执着的将领、饱受蹂躏的遗民、颠沛流离的诗人,他们心中各有一个怎样的国?这样的教学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活化探究方式。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內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从文本个性和儿童的天性出发,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一是视角转换。《军神》一文,课后习题要求“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明确提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换一个视角来看刘伯承。要讲好这个故事,就要“看好”刘伯承的举动,关注他的言语。教学中可以使用图表支架,帮助学生关注两个人的细节对比,同时将沃克医生的言行举止转换为内心活动。趣味的活动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双方人物的内心。

二是转述。《清贫》一课频频出现“国共”两党的区别,可以设置转述的练习。先共同整理思维导图,将两名士兵行为的目的与方志敏的表现相对照,可视化呈现,然后再让学生扮演士兵讲述一无所获的经历。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深化认识。

三是表演与配画外音。《青山处处埋忠骨》有大量留白,可以设计让学生表演,同时配画外音。探讨如何演绎毛泽东内心的变化、拿捏表演的分寸,这是情感的内化;配上同步的內心独白,是心理的外化。从文本品读到角色扮演,再到追问、思辨,将学习推上高峰。

三、顺应儿童的审美性需求,用革命文化滋润“生”命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有着鲜明的美学风格,表现出崇高、庄严、质朴、昂扬、深沉等艺术特质,教师应引领学生以文本为对象,进行观照、鉴赏、共鸣、移情等审美活动,让革命英雄立在学生心中,把革命精神融入学生灵魂里。

1.赏文字之美。

一是赏语言特色。《青山处处埋忠骨》是原人教版课文,统编教材中作了改动,文章遣词造句更考究,节奏时张时弛,尤善留白,值得细品。《军神》一文的对话极具特色:沃克医生情感外显,多用长句及提示语,语气强烈;刘伯承答语从容不迫,简洁有力,多用短句。可以抓住对话,品人物特质。

二是赏叙述方式。《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叙事节奏改得极为高明:文章断成两部分,看信部分凝成了画面,断作追忆,断作追悔、断作幻想痴念……作为父亲的哀痛弥散在文本断裂处;第二部分叙事感稍强,苦痛挣扎,百转千回;结尾一改原作的“气弱”之弊,沉郁顿挫,回音不绝。

2.寻意蕴之美。

一是引发认知冲突,探寻人格之美。学《从军行》,可以问问学生:百战黄沙,磨透金甲,就没有“倦”吗?学《清贫》,可以问问学生:方志敏参加革命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值吗?学习就是把先有的概念破坏掉,建构起新的意义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包括与先有知识的冲突和与他人的冲突,才能跃迁到更高的认知层次,将革命英雄的形象建构得更为丰满,更为立体。

二是感怀先贤风骨,探寻时代精神。教学《军神》,在感受到刘伯承的惊人毅力、强大内心和愿为革命忍受一切痛苦的坚韧后,教师带领学生体会沃克医生的高度评价,并继续链接邓小平对刘伯承的评语和网友读了《军神》之后的感言。最后再让学生整合全篇,提炼观点,给出“我的评价”。这样的教学,不止是高阶思维的训练,也让革命先辈“活”在了当下。

四、顺应儿童的发展性需求,用延伸活动联结“生”活

编者对革命题材单元作了精心的编排,教学时除了要从编者意图出发,单元整体联动之外,还要从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以及精神世界的生长等方面考虑,设计一系列自主活动,将革命题材文本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结。

1.读写生活的延伸。

本单元重在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同时也是写作方法。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形成、技能的巩固需要一定量的、层递式的实践,不妨稍作设计。

一是读,从一到多。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可以引导学生再去阅读其他的抗美援朝故事,如《一个苹果》《罗盛教》等,多角度感知那段历史。读了《军神》和《丰碑》,还可以去找当代作家王愿坚的红色短篇小说,如《七根火柴》《党费》《珍贵的纪念品》等,或者茹志鹃的《百合花》。文章一篇篇读下去,方法一次次用起来。

二是写,由改到创。本单元要完成习作《他  了》,学课文的阶段就可以热身,可以把三篇课文进行改写,写成表演脚本。改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标注各种细节,反复推敲其合理性,这样逐渐将感性认知化作理性思考,最后形成智性表达。有这样的改写作铺垫,自主创作的难度就降低了。

2.精神生活的延展。

本单元可以安排丰富的主题拓展活动,将思想性、艺术性、实践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革命题材文本的育人功能。比如诗歌朗诵会,英雄故事宣讲会,小小少年讲党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