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百川园儿童的完整生活
2021-08-02王文英
摘要:培养“完整的人”需要完整的教育,完整的教育需要完整的生活。儿童的完整生活是自由的、健康的、德性的和审美的。构建儿童的完整生活,需要确立“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框架,建立“家校政社”的育人同盟。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优质均衡;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B-0025-05
一、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构建的缘起
(一)“完整的人”需要完整的教育
印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提出“教育在于培养完整的人”[1]。然而,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下,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不容乐观:“主课、副课”的说法不绝于耳,“音体美”被挤占的现象比比皆是,分数时常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天平很自然就向着“书本”倾斜了。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代表人的发展的全部,无法等价于人的生命整体。为此,学校教育不能将功夫全部下在“书本”上,而应该从培养“完整的人”的角度给学生施以完整的教育。
(二)完整的教育需要完整的生活
早在十六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就曾发表论述,认为学校里面所给的教育应该是周全的,人人都应该接受一种周全的教育[2]。“周全的教育”即完整的教育,这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前提条件。学校如何能给儿童完整的教育?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3]怀特海将教育与生活建立起了联系。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生活”思想,他的学生陶行知加以本土化改造,提出“生活教育”思想。无论是“教育生活”还是“生活教育”,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当下,唯分数、唯升学率的驱使,让本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越来越安静,上课、做作业几乎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全部。这种狭隘的、缺乏色彩的校园生活是不完整的,其折射的正是不完整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完整的教育需要完整的校园生活。
(三)百川园儿童的生活更应是完整的存在
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是政府定点吸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小学,90%的学生为非太仓籍。不同民族、不同风俗习惯的儿童汇聚在一起,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子和文化资源。面对特殊的生源背景,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悦纳,并用“百川文化”引领发展,“百川园”也因此得名。让百川园的儿童同享教育公平,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我们的目标。经了解,因家长忙于生计,很多孩子缺乏陪伴,有孩子常常被父母反锁在家,常年与电视机做伴,导致性格孤僻,与人沟通有障碍;也有些家长对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使得部分孩子入学前未经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没有形成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习惯;还有一些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到一年级入学才被接到父母身边,他们没有安全感……
生源的多元和复杂决定了百川园的生活必须关注儿童成长的各个方面,既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又要关注他们的学业进步;既要让他们的品格提升,又要慢慢培养他们的审美眼光;既要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生活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既要使他们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又要培养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与担当意识……总而言之,这些都表明百川园的儿童生活应该更为完整,任何偏颇或是缺失,都将影响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
二、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样子”
(一)百川园儿童的生活是自由的
自由意味著满足儿童天性。刚入百川园的新生,面对校园内陌生的一切,往往局促不已。如果再被告知,这不允许做,那也不允许做,他们的内心则更加惴惴不安。百川园的布置有“家”的感觉,鸡棚、羊圈、百草园、百果园等,使学生对校园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天性在玩耍、探秘中得到满足。
自由意味着遵循必要的规则。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而是规则下的自由。我们一条一条给学生解读《小学生守则》,让他们在礼仪“三字歌”的唱跳中学会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自由还意味着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真正的自由一定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在百川园,我们注重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意识,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给儿童活动的自由,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经历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获得智能上的成长;我们帮助儿童形成达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使他们不轻言放弃,不怨天尤人,坚信不断努力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百川园儿童的生活是健康的
健康的生活需要拥有科学的学习方式。首先,我们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核心问题的提炼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尝试;我们倡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分享、交流和讨论,互相启发,实现真正的理解;我们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让他们学会劳逸结合。
健康的生活需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百川园,我们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倡导像“家人”般相处。入学礼有“汇水”环节,每名学生自带一瓶水汇入代表班级的盆内,再由学生代表将各班的水汇入象征“百川之源”的缸内,意味着像水一样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晨会课上讲友善系列故事,通过故事传递友善的行为;表彰奖励设有“友善奖”,每学期,在班级组织的评审大会上,每名学生只要说出自己在不同方面表现出的三个友善行为,并得到师生赞许,即可获此荣誉……
健康的生活需要拥有良好的运动习惯。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体魄源于运动。百川园除了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组织好每一天大课间活动,策划好每一届体育节之外,还成立了足球俱乐部,对足球感兴趣的学生每天参加技能培训。学校还组建了篮球、武术、田径、绳毽等社团,每天清晨,操场上、篮球馆中、武术馆内,都有学生练习的身影。
(三)百川园儿童的生活是和谐的
和谐的校园是整洁美丽的。校园的美丽不在于校舍的高大,设施的现代,而在于目光所及,整洁如新。步入百川园,无论廊道还是教室,广场还是小路,花圃还是竹园……每一间都窗明几净,每一处都干干净净。就连以爱干净著称的日本友人来校访问,也对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住夸赞。
和谐的校园是井然有序的。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看看集会、出操、候课的情况,就能有所了解。我们很难想象,集会时交头接耳、出操时推推搡搡、候课时三三两两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文明的学校。百川园内,出操、用餐、候课、放学……总是秩序井然。一次学校承办体育学科评优活动,一名兄弟学校的教师上完课后激动地说:“我还以为这里的学生野得很,没想到体育课的上课习惯那么好!”
和谐的校园是温馨友爱的。和谐的校园是每个办学者的追求,要做到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相处的和谐、人与物的和谐谈何容易?但百川园做到了。百果园内的桃子挂满树梢,还没到“摘桃节”,学生是万万不会去采摘偷吃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野鸽子、闲逛的羊群、草丛觅食的灰兔,见人从不会躲闪;虽然偶尔还是会听到学生的争执声,但他们争着争着就破涕为笑,“化敌为友”了;走廊里的花瓶、装饰物,摆了十多年,从未损坏,更未丢失……
(四)百川园儿童的生活是审美的
审美的生活是能发现美的。发现美是一种能力,不仅要能发现景色的美、物品的美、文章的美,还要发现心灵的美。通过发现美,儿童“美的需要”被激发。我们设计春游百川园、秋赏百川园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通过“水娃故事栏”,让学生发现校园内的行为美;通过友善奖、专注奖、快乐奖的评选,让学生发现心灵的美。
审美的生活是能创造美的。如果说发现美是一种能力,那么创造美就是一种境界,不仅要能欣赏,还要有为别人带去美的享受的情怀。百川园内,我们经常提的“自己的校园自己建”“用梦想装扮校园”,都是学生创造美的校本实践。“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美”“给他人带去美”的种子已经悄悄植入了学生的内心。
审美的生活是能珍惜美的。创造了美,更要学会珍惜美。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周围的美丽环境、珍惜人与人真挚的感情,不破坏、不冷漠,这是审美生活不可缺少的。我们组建了志愿者团队,维护校园的整洁美观;我们提出每个学生都是校园的小主人,共同维护学校得来不易的良好声誉;我们感恩带来美好校园生活的人和事……
自由、健康、和谐、审美,这是我们对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数年来,我们始终在探索、实践,努力为百川园儿童构建这样的完整生活。
三、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构建路径
(一)更新理念,确立“完整的人”的育人目标
构建百川园儿童的完整生活,首先在于更新理念,认同儿童是“完整的人”。作为“完整的人”,除了知识学习之外,他们还需在道德、体魄、劳动技能等方面得以发展。我们不能刻意抬高知识学习,而去贬低或是“荒废”其他。在百川园,语数英有期中或是期末考试,音体美等也有综合学科质量评估。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会成立综合学科质量评估小组。评估的时间并不确定,分别在期初、期中、期末分三次进行抽查,每次以抽取学号的方式进行。如体育学科,从体育知识应知应会、体育技能掌握情况、体育课堂常规组织三个方面进行考查,综合三次考查的情况给出评估意见。这项举措一方面促进了综合学科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同时也传递了每一门学科都重要的理念,随意挤占综合学科教学时间的现象也就杜绝了。
其次,要让师生认识到,作为“完整的人”必有所长,也有所短。“完整的人”并非“完美的人”,每个人有其擅长的,也有其相对弱的方面。因此不能对所有的学生用一个标准进行评价。我们提出“百川竞流,浪花朵朵”的办学理念,旨在激发每个师生自我发展的勇气,在校内形成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使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因此,百川园设立了很多奖项,如“六一”前的“百名小浪花奖”评选,奖励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每到期末的“目标小达人”奖,表彰那些完成既定学期小目标的学生。
再次,要让师生努力“扬长补短”,成为更“完整的人”。尽管人不可能完美,但要向着“完美”努力。在百川园,我们承认学生的发展不一定全面,但我们守住“德”这一底线,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放大优势,缩小弱势。正是扬长补短,促使儿童在一次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进步中实现了“脱胎换骨”,成为更好的自己。百川园内曾经有名“小熊”同学,学习成绩不好,但她喜欢劳动,乐于为大家服务。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她成为“思思书吧”的管理员,不仅把书吧管理得井井有条,把破损的书籍一本本修补好,更是在管理书吧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尽管学习情况还是不理想,但她能尽量认真完成作业,最后参加毕业考,语文学科及格了。语文及格,对于一般的孩子来说,并不值得称道,但对于之前常常在二三十分徘徊的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在百川园,这样不放弃、不抛弃的例子还有很多,正是坚持扬长补短,百川园的儿童向着更“完整的人”蜕变。
(二)系统规划,构建“四位一体”的育人框架
构建百川园儿童的完整生活,不是零敲碎打就能完成。我们从育人四要素:环境、课程、教学、活动入手,通过系统思考、整体规划予以实现。
这其中,环境是构建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基础。百川园的环境与众不同,其不同并非景色的不同,而是塑造环境的过程不同。因为,百川园是师生共同参与建设而成,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凝聚着百川人的心血。也正因为此,百川园就有了“家”的味道。廊道里,随处可见铺着桌布的桌椅,学生可以坐下看书、下棋;阳台经过精心布置,成为学生社团活动的场所;竹林围养了一群鸡,学生闲来数数鸡的只数,看看生完蛋后不停叫唤的母鸡;松树下,搭了一个羊圈,羊妈妈和小羊们在里面嬉戏、玩乐;百耕园里,種着时令蔬菜,学生在劳动课上除草、施肥;百果园中,种有十余种果树,春天赏花,秋天摘果……百川园,就是这样一个让身心得以释放,让人静心学习、思考,也能让人品尝生活滋味的地方。
课程是构建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路径。让百川园的儿童体验完整的生活,课程不可缺少。国家课程,我们积极探索校本化实施的路径,用核心问题统领,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地方课程,在研究性学习板块中,我们以“探秘百川园”为主题,将综合实践课程扎实落实,以项目化的方式推进。校本课程,我们形成了涵养人文素养的经典阅读课程,指向德性成长的百川故事课程群以及针对特长培养的“浪花朵朵”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主题化推进、校本课程个性化实施,丰富的课程内容涉及各个方面,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长的快乐。百川园的这些课程,架起了通往完整生活的路径,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创造了条件。
教学是构建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保障。百川园的儿童生活不同于家庭生活,其生活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因此,百川园的儿童生活跟教与学分不开。“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教学合一”是我们对教与学关系做的解释。我们用核心问题统领的问题结构为学生搭建认知框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让结构化学习成为可能。在“核心问题统领”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激发,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如遇困难,他们向教师寻求帮助,再调整方案,直至问题解决。显然,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是自然的、健康的,正是這种健康的方式确保了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构建。
活动是构建百川园儿童完整生活的力量。在百川园,我们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为抓手整体规划校内外各项活动。“1+2+3”工程,“1”指的是一口水缸,借助它凸显百川园仪式教育的特色:“百川汇流”入学礼、“饮水思源”成长礼、“取水立志”毕业礼的仪式教育。“2”是两大实践基地,百果园和百耕园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场所。“3”是指三个展示舞台,水娃小讲坛、“浪花朵朵”大奖赛和百川大舞台,通过三大舞台,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展现。校外,学生通过参加实践基地活动、参与志愿者服务、学习家务劳动等加强体验,实现品格成长。
(三)整合资源,建立“家校政社”的育人同盟
构建百川园儿童的完整生活,仅仅依靠校内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我们拓展思路,充分挖掘周边资源,建立“家校政社”育人同盟,形成“家校政社”协同育人的新样态。
在“2019年首都教育论坛”上,朱永新教授指出:家庭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长久的老师。父母作为重要的育人力量,需成为我们的育人同盟。我们建立家长学校,让家长进一步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我们策划水娃大讲堂,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介绍各类职业情况;我们招募家长志愿者,使得家长在参与学校活动的过程中,更为了解学校教育;我们举办家长读书沙龙,通过读书、交流,帮助家长成长为专业育儿人员。
同时,我们与社会教育密切合作,邀请校外专家来校指导,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我们外派骨干教师,在寒暑假指导社区教育的开展。这期间,政府全面支持,牵线搭桥,建立多个实践基地,提供充足的经费,让百川园的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部队,体验不同的生活……正是“家校政社”育人同盟的建立,让百川园的学生有了更多的经历和体验。
有人说,儿童的成长本质就是经历。当经历更多,体验更广,百川园儿童的生活就会更完整!
参考文献:
[1]克里希那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9.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50.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0.
责任编辑:石萍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百川精神引领下的儿童文化校本建构研究与实践”(R-a/2018/01)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1-05-06
作者简介:王文英,太仓市高新区第二小学(江苏太仓,215413)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