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健康科普活动的参与及需求状况分析

2021-07-31李家卿曹玉洁徐嘉乐朱静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科普活动讲座科普

李家卿,李 倩,曹玉洁,徐嘉乐,徐 刚,朱静芬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5)

医学科普指用科普的方式把健康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精神传播给公众,以培养公众的健康素养,引导公众学会自我健康管理[1]。《“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的目标,医学健康科普正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控制主要健康危险因素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正处在大量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阶段,这是观念及行为形成并稳固发展的重要时期[1]。一方面,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不同程度亚健康人数占45.93%[2],这会造成各种身心疾病,严重影响其学习生活,应引起重视并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健康知识和思想也可通过大学生辐射到个人、家庭、社会各个层面,有利于公众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我国的健康科普研究仍处于“老年儿童多,青中年少”的局面,对于大学生健康科普研究的频率和内容的广泛度仍需提高。本研究旨在研究大学新生健康科普的参与情况及对未来健康科普的需求,为其健康教育促进工作和健康科普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9年3月—4月,通过网络下发问卷,共有209名大一学生参与填写,其中有效问卷202份,有效率为96.65%。

1.2 方法

参考科普调查的相关研究[3-7]并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下发问卷,并由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发布,由调查对象匿名填写后提交。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科普参与途径、频率及意愿,对于未来健康科普内容、特点的建议和需求情况以及对未来健康科普宣传形式的意见等。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星导出Excel文件后,由专人用Excel对数据进行核查整理,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分类变量采用数量、百分比描述,并进行统计学推断,采用χ2检验对变量间的结构和关系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中男性74人(36.63%),女性128人(63.37%),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2.2 健康科普参与情况及相关意见

2.2.1 健康科普参与情况 调查对象参与健康科普活动的途径及健康科普讲座参与原因见表2。调查对象对科普的参与情况分为转发科普文章和参与科普讲座两部分,结果发现,99人(49.01%)从未参加过科普讲座,109人(53.96%)从未转发过科普文章。参与健康科普讲座的学生中,男生35人,女生68人;医学专业32人,非医学专业71人;城镇学生83人,农村学生20人。调查对象参与健康科普的途径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新媒体途径(97.03%)、教育材料(64.36%)、科普讲座及咨询(59.41%)、参加交流会及同伴教育(24.26%)。从健康科普讲座参与原因看,因学校要求参加科普讲座的共87人(84.47%),因个人兴趣参加的共47人(45.63%),为补充知识参加的有30人(29.13%),因身体不适及为了认识教师和同学而参加的学生分别为15人(14.56%)和4人(3.88%)。

表2 健康科普参与情况及科普需求[n(%)]

2.2.2 对健康科普的相关意见 参与过健康科普讲座的学生对科普讲座的建议见表2。对健康科普讲座的建议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希望更贴近实际(77.67%),运用讲座技巧(56.31%),应科学选题(50.49%)和应当更简单透彻(45.63%)。大学生希望了解的健康科普内容主要有心理健康类(84.65%)、保健类(65.84%)、传染病(56.93%)、慢性病(47.52%)、罕见病(27.72%)。采取排序的方式调查大学生对健康科普特点的意见和对健康科普宣传者的信任度。84.73%的被调查者认为健康科普的科学性最重要,其余依次为及时性(60.36%)、通俗性(52.00%)、公益性(43.64%)、互动性(39.27%)、趣味性(36.36%)和新颖性(34.91%)。大学生对宣传者的信任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世界卫生组织(56.36%)、政府卫生部门(24.73%)、医院专业医生(7.6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36%)、高校医药卫生人才(4.36%)、自营公众号健康管理师等个人咨询指导(2.55%)和医药企业(0.00%)。

2.3 健康科普参与情况的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基本情况对健康科普参与度的影响[n(%)]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生源地的学生健康科普参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学生转发科普文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医学生参与科普讲座率低于医学生(χ2=6.192,P=0.013)。

2.4 学生对新媒体科普、精准科普的看法(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对新媒体科普和精准科普的看法[n(%)]

结果表明,新媒体科普的优点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传播速度快(92.08%)、内容丰富(72.77%)、成本低(66.83%)、效果好和互动性强(59.41%)、对象精准(35.15%),新媒体科普的缺陷从高到低排序分别为信息良莠不齐(84.65%)、过度商业化(77.23%)、用户信息混乱(51.98%)、引发沟通障碍(45.54%)。对于精准科普,36.63%的调查对象认为需要将普及式科普和精准科普结合,35.64%认为精准科普更好,17.33%认为普及式科普更好,认为政府加大科普力度,精准科普取代普及化科普的占10.40%。

3 讨论

3.1 提高健康科普受重视程度

2010年威斯康星大学在报告中指出,影响健康的因素57%决定于生活方式[8],且研究表明[9],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生活行为呈正相关[10]。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存在健康素养低下的现象。有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27.7%[11]。大学生处在培养习惯和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提高其健康素养可以有效改善其生活方式,达到预防控制疾病发生发展、提高生命质量的效果。本研究显示,被调查者因个人兴趣参加健康科普讲座的仅占45.63%。以上研究都显示,应通过改良健康科普活动形式、选择更贴近大学生生活的科普话题、营造良好积极的科普氛围等方式,积极推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健康科普活动当中,培养其自觉的健康行为。

3.2 不同人群健康科普的差异性

本研究调查显示,性别和生源地与健康科普讲座参与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非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医学专业学生健康科普的参与度低(P<0.05)。有相似研究表明,目前健康科普工作的开展更倾向于老人、生活在农村的人群及文化程度较低人群,但绝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学生对健康科普的参与意愿很高,不感兴趣的仅占5.67%[12]。所以对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应该充分给予其正确及时的健康科普,同时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业的一分子,在健康科普活动中既是学习者也是今后主要的传播者,因此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健康科普相关知识对社会培养公众健康素养的效应强于非医学生,如果能引导医学生在学生阶段更多地参与健康科普活动,并且培养科普宣传能力,那么未来的科普人才库会大大充实,这对于促进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公众自我健康管理的长期性活动十分有益。除此之外,也要按照不同特征的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科普教育,以性别为例,我国男性HIV感染及AIDS患病比例高于女性,总体呈相似的增长趋势[13],有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男生艾滋病健康知识掌握度更高[14]。而对于营养健康的相关知识如合理膳食的理念,女生接受度更高。由此可见,性别差异导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使男性和女性日常存在的健康风险和关注的健康问题不同,故在进行健康科普时也要对不同性别人群有不同侧重。

3.3 丰富健康科普内容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类知识科普需求最高,大学生处在思想品质、个性、人格等逐步形成的心理健全重要时期[15],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式和社会大环境等都会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大学生更加迫切地需要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健康科普。应当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使其科学认识各种情绪并有效消除心理问题。同时保健类、传染病、慢性病知识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需求。据统计,艾滋病以及生殖健康相关的传染病科普尤其受到大学生群体关注[1],2019年研究报道,在过去几年内,我国大学生新确诊艾滋病人数年增长率为30%~50%[16]。由于大学生刚刚成年,对于性往往好奇但又缺乏科学健康的性知识,高校可采取同伴教育、视频宣传和科普讲座的方式开展有效的艾滋病科普教育,帮助学生预防艾滋病风险。另外,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国家也已提出“预防关口提前”的政策,因此做好大学生人群的慢性病科普工作也十分重要。总的来说,大学生由于其特定的年龄阶段、生活环境和心理因素,其所需的科普内容也与其他人群有所差别,应按照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安排适合的健康科普活动,同时也要根据各疾病的患病趋势、社会整体的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丰富健康科普的内容,达到预防疾病、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目的。

3.4 明确健康科普的特点

84.73%的被调查者认为健康科普的科学性最重要,其次关注点为及时性和通俗性。科学性要求在健康科普中普及健康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针对不同人群制定有效的科普计划。提高科学性就要组建权威的健康科普团队、发布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提倡科学的健康行为[17]。本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于健康权威机构更信任,其他研究表明,在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普遍通过专业医疗人员获取健康信息[11]。可见,大学生对于健康科普内容的权威性也十分看重,而及时性和通俗性则是要求健康科普紧跟群众健康热点,探讨疾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模式等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广泛关注、讨论、学习健康知识,避免健康知识误区,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健康科普。另外,健康科普也应针对大学生的关注特点制定不同的科普形式,提高其趣味性,使大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

3.5 增加健康科普的形式

调查显示,97.03%的大学生通过新媒体途径了解健康科普知识,对于新媒体形式科普持支持态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5.8%,比2016年底提升了2.6%,且年龄分布以青年人群为主,20~29岁占到29.8%。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网民的主力军,是新媒体健康科普最广泛的受众,且对于新媒体健康科普形式接受度高。新媒体因其众多特点和优势,使大学生能更加主动精准地接受健康科普:第一,时效性。与传统健康科普相比,新媒体的时效性明显占优势,大学生可及时在新媒体上获得自己所需的医学健康知识。第二,隐私性。传统科普常需要面对面进行,大学生可能因为特殊的科普需求或心理压力失去健康科普的机会,而新媒体科普则可以隐去大学生的信息,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使大学生寻求科普时减少顾虑。第三,互动性。传统健康科普特别是纸媒科普形式通常单向传播,缺少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新媒体健康科普积极建立沟通渠道,形成科普人员和群众的互动、群众之间的互动,可以使健康科普的关注度和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18]。第四,自主性。相对传统科普,新媒体健康科普的信息量更大,大学生可针对自己的健康科普需求自行查找健康科普资料,相比起针对群众的广泛科普,自主健康科普更加精准,适用于每个人的不同情况[19]。

作为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媒介,新媒体凭借其广泛的受众和传统科普没有的各种优势,与健康科普的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新媒体科普要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科普形式,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信息良莠不齐、过度商业化、会引发沟通障碍甚至引起用户信息混乱等问题[20]。要提高健康科普的参与度、科学性,就必须重视这些问题,未来改革健康科普形式的工作重心也一定是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

猜你喜欢

科普活动讲座科普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科普漫画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
全国各地开展无线电科普活动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