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职业倦怠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7-31吴维仪陈彦坤
吴维仪,王 莎,陈彦坤,李 程,2*
(1.西南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四川 泸州 646000;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职业倦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职业紧张,是职业人在情绪、人际关系紧张源应激反应影响下所表现出来的身心综合征[1]。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可以来源于个人、职业以及医疗机构。儿科医生作为医务人员的核心之一,其身心健康的发展与儿童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儿科医务人员的缺乏仍是目前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社会问题,至2024年,即使调整每千名儿童医生的配比,我国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每千名儿童配备0.83~1.3名医师的水平还是相差很大[2]。本文通过对泸州市的市级、县级、社区医院儿科医生职业倦怠的现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儿科医生职业倦怠程度以及探究造成儿科医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合理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本次一共150人填写问卷,回收150份,筛选出140份有效问卷进行结果统计与分析,问卷有效率为93.3%。调查的医生中男医生47人,女医生93人(男女比例为1∶1.98);职称:住院医师44人(占31.43%),主治医师61人(占43.57%),副主任医师29人(占20.71%),主任医师6人(占4.29%);学历:大专2人(占 1.43%),本科 41人(占29.29%),研究生 97人(占69.29%);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53人(占37.86%),6~10年35人(占 25.00%),11~20年 37人(占 26.43%),>20年 15人(占10.71%);年龄:20~30岁45人(占32.14%),31~40岁65人(占46.43%),40岁以上30人(21.43%)。
1.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问卷为MBI-GS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General Survey,MBI-GS),MBI-GS 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职业倦怠测量工具,在以往有关职业倦怠的研究中,超过90%的论文和报告将MBI-GS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其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采取随机问卷方法,包括问卷星电子版问卷及实地问卷。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均由专门的资料收集人负责,调查前使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解释此次调查目的、内容和填写方法,获得调查对象知情同意后,由其独立匿名填写调查表,填写完毕由调查者统一收回。
1.3 调查工具
1.3.1 采用MBI-GS职业倦怠量表对职业倦怠程度进行评定MBI-GS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Maslach和Jackson于1986年编制,主要适用于医务人员,用于评价工作压力所造成的职业倦怠,共22个条目,包括情感耗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3个维度,是目前职业倦怠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采用0~6分7点评分(见表1),成就感低维度采用反向计分。国内广泛使用的中文版本由中国香港地区的彭美慈等译成。信度系数Cronbach's α系数总量表为0.93,成就感低为0.84,情绪衰竭为0.91,去人性化为0.81。
表1 倦怠程度评分标准
1.3.2 采用儿科医生职业倦怠量表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主要通过以下3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分别是个人因素、工作因素、社会因素。同时采取压力程度评级的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共分4级:无压力、轻度压力、中度压力和重度压力。
1.3.3 统计学分析 指标和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t检验等,探讨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程度,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MBI-GS职业倦怠量表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医生职业倦怠得分分布[n(%)]
由表2结果分析得出:儿科医生职业倦怠总体情况较为乐观。职业倦怠程度较低的有90人(64.3%),倦怠程度比较严重的有50人(35.7%),倦怠程度非常严重的有0人(0.0%)。3个维度中,职业倦怠程度较高的为情感耗竭方面,成就感低方面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
2.2 儿科医生职业倦怠得分情况
整体来看,儿科医生职业倦怠总得分为(2.37±1.03)分,3个维度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成就感低(1.95±1.07)分、去人性化(2.21±1.30)分、情感耗竭(2.37±1.03)分。
通过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从年龄角度来看,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体现出“年龄越低,得分越高”的规律,20~30岁年龄段的得分普遍高于31~40岁人群,同时31~40岁人群的得分又普遍高于40岁以上人群。从婚姻情况来看,不同婚姻状况的医生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未婚人群得分显著高于已婚人群,已婚人群得分显著高于离异人群。从工作年限来看,不同工作年限的医生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体呈现出“工作年限越短,得分越高”的规律。
表3 医生职业倦怠得分情况(±s,分)
表3 医生职业倦怠得分情况(±s,分)
项目n 情绪衰竭 去人性化 成就感低 总分年龄20~30岁31~40岁40岁以上45 65 30 F P性2.50±1.05 1.93±1.05 1.40±1.24 9.30 0.000 2.92±1.13 2.37±0.91 1.54±0.80 18.19 0.000别男女F P 47 93 3.45±1.57 2.90±1.20 1.92±1.19 11.89 0.000 2.80±1.49 2.90±1.40 0.12 0.730 2.81±1.35 2.29±1.22 1.32±0.92 13.85 0.000 2.32±1.33 2.21±1.31 0.20 0.650 2.05±1.18 1.98±1.15 0.09 0.760婚姻情况已婚未婚离异82 48 10 F P学历2.39±1.18 2.36±1.03 0.02 0.880 2.24±1.01 2.82±1.03 1.27±0.80 11.67 0.000大专本科研究生2 41 97 F P 2.70±1.31 3.38±1.45 1.80±1.40 6.95 0.001 1.40±0.85 2.70±1.41 2.97±1.43 1.58 0.210 2.10±1.24 2.76±1.30 0.98±0.81 9.97 0.000 1.67±1.04 2.39±1.34 2.23±1.31 0.55 0.580 1.40±0.80 2.44±1.17 2.39±1.03 1.32 0.270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6~10年11~20年>20年53 35 37 15 F P 3.43±1.48 2.77±1.41 2.70±1.21 1.82±1.13 5.30 0.002 2.69±1.32 2.23±1.44 1.99±1.09 1.35±0.90 5.27 0.002 1.92±1.21 2.35±0.91 1.03±1.21 6.27 0.003 0.94±0.95 2.23±1.31 1.97±1.08 2.10 0.130 2.40±1.09 1.81±1.10 2.04±1.19 0.96±0.66 7.37 0.000 2.81±1.06 2.27±1.07 2.25±0.93 1.38±0.68 8.72 0.000
不同性别、不同学历的医生职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性别和学历对医生职业倦怠得分的影响不是很大。
2.3 儿科医生职业倦怠量表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儿科医生职业倦怠量表统计结果[n(%)]
个人因素中,50%及以上的儿科医生在年龄、学历方面存在中度及以上的压力,而绝大部分儿科医生的人际氛围压力不大。工作因素中,儿科医生在工作年限、工作负荷、经济回报、资格考试、职称评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其中经济回报带来的压力最大,资格考试带来的压力相对较小。相比其他因素,社会因素带来的压力更大。70%以上的儿科医生在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医疗制度方面表现出中度及以上压力,其中医疗制度、医患关系表现出来的压力最大。
3 讨论
3.1 儿科医生职业倦怠情况分析
根据儿科医生职业倦怠得分情况以及其职业倦怠量表研究结果显示,50%以上儿科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低。职业倦怠总均分及3个维度得分大于5分的样本数量很少,说明对职业十分倦怠的样本量极少。职业倦怠程度较轻的儿科医生,需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其余样本均为中度倦怠,建议休假,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进行自我调整。
3.2 个人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此次调查的个人因素中:年龄、学历给儿科医生带来的压力较大,而人际氛围带来的压力较小。相关研究也发现,学历带给医生的压力主要与职称相关[3],低学历和低职称的医生面临的晋升压力更大,而高学历代表个体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并且对自身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在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中,自我价值感更加容易满足[4]。冯霄等[5]对杭州7所医院202名临床医生进行职业倦怠情况的调查也证明了以上结论。
3.3 工作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本次探究的5个工作因素中,每个因素都会给儿科医生带来或大或小的压力。其中经济回报、职称评定给儿科医生带来的压力中,有中度及以上压力的儿科医生所占比例最高。筛选出符合职业倦怠的泸州市儿科医生中,50.71%对于经济回报存在重度压力。医生通常被视作高收入群体,但实际上,儿科医生的收入没有太大优势。《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调研报告》显示,9成儿科医生自认为收入低于同医院医生的平均收入。经济压力不仅会降低儿科医生对工作的热情,造成职业倦怠的发生,甚至让他们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不同职称的医生所面对的问题不同,需要做出的选择也不同,职称评定涉及工龄、带教、科研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初入医院,医生多在积累经验,在科研、带教方面有所欠缺,而工作年限较长的医生虽然经验丰富,但时间有限,在平衡其他因素上分身乏术。各种影响因素的不平衡发展会造成职业倦怠,不但影响医生自身健康,也会间接造成医疗质量的下降。
3.4 社会因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医患关系与医疗制度给儿科医生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此次调查数据显示,约3/4的儿科医生对医患关系有中度及以上压力。医患关系紧张的常见原因有医患双方沟通较少、患儿家属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治疗期待过高以及新闻媒体的过度渲染等[6]。医患关系紧张对儿科医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使其精力不能集中,严重消磨工作的积极性,甚至对自身生命安全感到担忧,职业倦怠程度大大增加,对患儿服务质量下降,长此以往,加剧了患儿家属对医生的不信任,造成恶性循环。
良好的医疗制度能直接减轻医生的职业倦怠。从事儿科工作的护士反馈,每月夜班次数越多,职业倦怠越明显,倒班过于频繁、无规律的节假日轮休都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7],儿科医生同样如此。在传统医疗制度下,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医疗制度的改革对儿科医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为患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还要处理病历以及其他医疗文件,熟悉各种医疗保险规定以及临床用药目录。因此,儿科医生越来越不满自己的工作环境,倦怠程度日益加重。
4 结语
相关卫生部门应当重视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倦怠情况,可提高医务人员实际工资和福利待遇,科学合理安排工作强度,减轻儿科医生的工作负担,通过有效的措施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在个人和社会方面,医生应正确认识和面对职业倦怠并积极纾解压力,政府部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医务人员权益,媒体应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降低医生的职业倦怠程度,提高其职业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