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埋下一颗热爱民族音乐的种子

2021-07-29华晓明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16期
关键词: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华晓明

摘要:研究以“传承民族音乐,坚定文化自信”为引领,立足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创新课堂教学,体验民族音乐的文化情感;组织艺术活动,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等方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厚植爱国情怀,让民族音乐之花开遍中华大地,让民族音乐之美浸润学生心田。

关键词:中国民族音乐;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A-0038-04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这片深情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用朴素的思想和清澈的声音,创造出许多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民间音乐,这些音乐犹如一块肥沃的土壤,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千百年来,他们口口相传,唱响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流淌在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旋律。

一线音乐教师“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1]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我国民族音乐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就江苏省为例,翻开初中音乐教科书,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占有较高的比重(演唱歌曲共67首,中国民族风格歌曲17首,占比25%;音樂欣赏曲目共74首,中国民族风格音乐30首,占比40%)。但在实际教学中,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何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进行了粗浅的尝试和探索。

一、开发课程资源,挖掘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族音乐。汉族民歌里的劳动号子、山歌、小调,蒙古族的长调短调,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以及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大批经典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和宝藏。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的音乐素材,精挑细选再加工,提炼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元素,使之符合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深刻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

(一)挖掘教材相关内容,感受民族音乐的韵律之美

现行的初中音乐教学,基本是按照教材进行授课的。因此教师在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时,应从教学活动的延续性和系统化对民族音乐的内容进行选择。江苏民歌《茉莉花》、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侗族大歌、藏族酒歌与蒙古族长调等,这些经典的中国民族音乐都被列入教科书中。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去欣赏蒙古长调的深邃悠长和藏族酒歌的热情嘹亮,让学生去感受蒙古草原的宽广无垠和高原音乐的高亢纯净。通过对比,这些不同民族音乐的优美韵律会深深镌刻在学生的心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

(二)结合本土文化,领悟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里,许多作品渗透着浓郁的本土音乐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如江苏民歌《无锡景》,旋律细腻婉转,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特点。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因地制宜,让学生用方言演唱,感受吴侬软语带来的江南民歌的韵味。同时借鉴相关地方资源,将这首民歌的教学和本土文化相融合,如歌中唱的“鼋头渚”“二泉”“梅山”“泥人店”等处,家乡优美的山水文化,让这首民歌增添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充分利用媒体,拓展民族音乐的学习途径

我国民族众多,音乐文化丰富多彩,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初中学生对民族音乐不感兴趣。深究其原因,主要是作品呈现形式不够丰富,大多以音频形式出现,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亲近之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升,民族音乐的表达形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教学中,教师要广泛收集整合媒体资源,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授。比如欣赏女子十二乐坊“新民乐”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茉莉花》《青春舞曲》等民歌优美的旋律;通过观看央视《民歌中国》等视频,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某些民歌里因为融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从而大大增强了民族音乐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视觉美感。这样的师生探讨、共同解读,极大地提升了民族音乐在学生心目中的艺术感染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体验民族音乐的文化情感

“将民族音乐融入初中音乐教学中能够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将民族音乐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学生从心中接受,增加历史文化认同感。”[2]音乐是人类共有的语言,其中所蕴藏的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民族音乐的产生背景大多数都伴随着生动的民间传说或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讲好”这些音乐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

(一)以亲身体验来感知民族音乐中的“真”

民族音乐的产生大多和老百姓的生活体验有着直接的关联。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结合某些真实的体验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课堂上新的音乐故事,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汉族民歌里的劳动号子,是伴随着老百姓而产生的“劳动之歌”。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劳动号子的由来,它们或为舒缓疲劳的随心而唱,或为鼓舞士气的快意而歌。然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船夫号子的真实力量,先让他们欣赏这样的场景:船夫们头顶烈日,手撑长篙,齐心协力,一领众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分组模仿,用心体验,感受号子铿锵有力,尤其是“哼”“嗬”“哟”等衬词的运用,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觉自己就是那呐喊的船夫,体验劳动号子带来的真实与力量。

(二)以故事叙述来诠释民族音乐中的“善”

我国许多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段动人的历史或传说,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聆听中华大地上不同时代的经典之声。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课前让学生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场景音乐,感受梁祝二人“同窗共读”的欢乐、“封建势力”的无情以及“化蝶”后的永恒,最后在音乐中师生一起领略交响音乐民族化的魅力;又如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在学生了解古琴历史和音色特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去欣赏乐曲,在山水和谐中聆听“伯牙鼓琴,子期善听”千古知音的旋律。教学中,教师会选择用不同的方式解读音乐作品中对应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上善若水”的境界和民族音乐之间的互通互容,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与音乐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以场景模拟来展示民族音乐中的“美”

在浩如烟海的民族音乐长河里,有许多美妙音符和动人的旋律,它们犹如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当教师提到信天游,学生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黄土高坡上那高亢悠远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当教师说起花儿,学生们立刻会哼唱起轻松活泼的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教师唱一段《牧歌》,他们会立刻体会到蒙古长调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观看一段十二木卡姆,他们会想起维吾尔族大家庭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场景,让学生通过演唱或表演,感受这些具有浓郁地域色彩和民族特色的歌舞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从音乐中发现民族音乐的韵律之美,从而更好地理解民族音乐文化中高度的美学价值。

三、组织艺术活动,弘扬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不应仅停留在欣赏层面,更高的层次在于表现和创造,通过民族音乐艺术创造活动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3]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无比巨大的,它是学生展示自己音乐才华的舞台,也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渠道,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活动来挖掘学生的表现潜能,不断提升他们的文化内涵。

(一)在合唱中感受民歌的生活气息

丰富多彩的民歌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不同民族的民间歌曲中蕴含多姿多彩的文化信仰和生活态度。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弘扬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用多种形式演唱这些经典的民歌,亲身体验民族音乐的艺术之美和博大精深,这也是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得到广泛传承的有效途径。在合唱活动中,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特点的各地区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排练,如《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教师通过对作品的精心讲解与排练,使学生感受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歌所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与艺术魅力,领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蕴涵的音乐文化,进一步体会民族音乐与众不同的魅力。

(二)在演奏中领悟民乐的八音和鸣

课外艺术活动中,不同的学校可根据条件开设形式不同的民乐社团,比如由竹笛、二胡、琵琶、古筝、扬琴等多种民族乐器构成的小型民乐队。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讲授乐理知识、相关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同时也可将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相关音乐文化融入训练中去,让学生感受中国民族乐器中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此外在排练时,可精选一些在课堂教学中欣赏过的合奏曲目,比如《紫竹调》《花儿与少年》《瑶族舞曲》等,并创设一定的机会让学生登台表演。通过这些民乐作品的演奏,可以更好地优化课堂中的学习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教材中一些经典作品的内涵。丝竹管弦、八音和鸣,这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经典之声,也是从远古走向未来的民族之声。因此,让学生参与这样有意义的音乐课外活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在表演中体会舞蹈的民族神韵

音乐和舞蹈,都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演绎着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同时,所有的舞蹈,都不可能脱离音乐而单独存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选取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踢踏舞、彝族的跳月都神态各异,同时新疆舞的热情洋溢、蒙古舞深情绵长等,都生动折射出各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特色的神韵。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民族舞蹈展演,挑选出精品舞蹈进行排练,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不同民族舞蹈的美感,提高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増加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在初中音乐教育教学中,合理地植入民族文化的背景是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理解的主要途径,也是民族音乐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學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根,“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王芳.民族音乐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承研究[J].北方音乐,2018(18):116.

[3]袁丽.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西部素质教育,2017(2):137.

责任编辑:李韦

猜你喜欢

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粤江流域人民史》之广西壮族音乐文化《刘三姐》
论吉林省少数民族戏剧发展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川德昌傈僳族葫芦笙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研究
西方音乐的魅力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