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职能部门薪酬设计中基于“岗位分担”的国际岗位评价法应用
2021-07-29李厚颖钟嘉莉何晓云
李厚颖 钟嘉莉 何晓云
近年来,按照《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67号)、《关于开展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7〕10号)等文件要求,公立医院积极进行绩效改革,其中,职能部门的薪酬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医院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职能部门具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由于工作情况难以完全量化,也是难度较高部分。本文通过分析职能部门实际运行环境,期望通过不同方式使用IPE岗位评价工具,获取较好的“人”的价值序列,从而确定“人”的薪酬水平[1]。
1 职能部门岗位评价与变相的“因人设岗”
岗位价值,其实质为岗位贡献度,本身可作为薪酬合理分配的重要基础。岗位评价引入,要求组织一岗一薪、按岗定薪,可使薪酬分配更为合理,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2]。
虽提倡“以岗定编,以岗定人”,但体制内的职能部门,往往存在“二八”现象,即20%的人承担80%的工作任务,有些人不会干,岗位职责要求的事不一定能做;有些人不适合干,有履职能力但容易犯错误,出纰漏;有些人不想干,不求上进,满足于混日子。
这些现象是“人”的能力与素质问题造成,本应通过“优胜劣汰”机制解决,但由于无法像企业灵活地实现人员流动,最终改变“工作任务”流向成为管理者唯一选择。
这种流向并未遵循原来“岗位”设定的规则,而是遵循“人的能力”甚至“领导青睐”。于是“能者”将被指派更多任务,甚至是原本“庸者”的任务。“能者多劳”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由于固化的“岗位等级”观念影响,管理者又很难把薪酬分配指向“能者”,造成“能者多劳”却“少得”,最终打击了积极性。
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因人设岗”,它并非体现在“岗位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岗位职责”中,“能者”的岗位边界被随意扩大,“庸者”被随意缩小,隐蔽又极具破坏性。
“岗位评价”依赖清晰的岗位职责规划[3],基于上述现象,即使进行了岗位评价,其结果很难适应实际多变的环境,衍生的薪酬体系也有欠公平。
2 实际环境下岗位评价的改善对策
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我们认为在当下的环境中,职能部门很难改变“变相的因人设岗”,实际也无需改变。“因岗设人”难以适应新时代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难以达到“人尽其才”和“人岗匹配”的初衷,工作任务流向的改变实际可看作一种应对变化的动态过程[4],从这个层面看,“变相的因人设岗”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要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运用适合的工具,较好地找到“人”的价值序列,从而更好地指导绩效二次分配。
在一个部门中,大部分工作任务可以归纳为多种“职责”,这些“职责”经过长时间的归纳,是相对稳定的,成员通过个人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这些“职责”,有时是单个人履行,有时是多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每人的分担程度往往存在直观感受。
我们尝试把“岗位”看作是“职责”的容器,“岗位价值”由“职责”的价值积累形成,如果把岗位评价工具应用至“职责”上,再结合“分担”程度,“积累后”则可能得到一种与现实较为接近的“岗位”价值。这种“岗位”边界多变且交叉重叠,不是“标准化”的岗位,而其价值则可视作部门成员的个人价值。
3 IPE评价法概述
岗位评价使用得较多主要有岗位排序法、岗位分类法、要素比较法和要素计点法。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要素计点法,这类方法主要有海氏三要素评价法、国际岗位评价法(IPE)等[5],本文选择IPE进行研究。
国际岗位评价法[6](International position evaluation,IPE)是最通用的岗位评估方法之一,最早由欧盟组织开发,它包含了对各行业岗位进行比较的必要因素,并通过不断的改进以配合机构的需要。第二版IPE 有7个评估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监督管理、责任范围、沟通技巧、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环境条件), 后经过大量科学提炼简化,发展到第三版。我们尝试“降维”使用该方法,直接评价“职责”。
4 基于“岗位分担”的IPE评价应用
4.1 应用的前提
基于上述的思考,我们做评价前先确定以下前提:①假设每个“岗位”只有一个“职责”,IPE对“岗位”评价,实际上是对“职责”进行评价;②部门有多少种“职责”,就相当于有多少个“岗位”;③部门所有成员可以只履行一种“职责”,也可以履行多种“职责”,相当于“一身兼多岗”;④所有“岗位”(职责)是允许“分担”的,可以一个人履行,也可以多个人合作,通过“百分比”表示分担份额,每个“职责”分担比例加起来不超过100%。
4.2 具体实施
下文以某单位薪酬管理项目团队为例,说明实施的具体过程。
4.2.1 梳理职责
项目团队实际要履行的5种职责,我们看成5个“岗位”。见表1。
表1 薪酬管理项目组职责表
这一步要注意梳理的是“团队的”职责而非“团队成员”的职责,一些带有“上下级”色彩的描述,如“指导科室成员……”的职责是不符合要求的。
在形成最终职责表前,应组织科室成员协商,既要把体现核心业务的职责描述清楚,也要对各个职责进行精简合并,例如在上表中,“项目组常规管理”其实包含了“科室资产管理”、“办公用品申领”、“各种文件转递、呈批、下发”等内容。
4.2.2 引入IPE评价
我们使用7因素版本IPE对5个“岗位”打分(相关评价方式及评价标准可另行查阅资料,本文不再详述)。由于不是常规使用,有些因素打分方式需要调整,例如:“工作责任因素”,应统一使用“范围”维度的第四级标准,打分结果见表2。
表2 薪酬管理项目组职责IPE评价表(部分)
4.2.3 分担“岗位”
该步骤可以与“4.2.2”同时进行,得到结果为团队成员对职责的分担程度,这里设计两种打分方式:
①按“参与级别”打分;②该方式要求对各项职责,设计几种容易理解的“参与级别”,例如:“主抓”、“主力”、“协助”、“轻度参与”、“不参与”五个级别,然后对每个级别设定规则,见表3。
表3 薪酬管理项目组“参与级别”标准表
表中有5种级别及使用规则,在处理某些“职责”时,允许缺省一些级别,相关比例由“下一级”适当分配。表4为示例中四位成员各个职责的分担情况。
表4 薪酬管理项目组职责分担情况表(部分)
该方式要求每位成员针对职责主观填入自己的百分比,如认为完全由自己承担,则在该项直接填“100%”,完全不参与则填“0%”。而且,对每项职责,不光为自己打分,还要为他人打分,最后通过截尾平均数法确定最终百分比。
要注意的是,打分有可能出现百分比之和大于100%的情况,此时应按每一位员工的百分比进行加权修正。
4.2.4 综合计算个人得分
经过两个步骤,我们已获得每个“岗位”IPE分数,以及每位成员分担“岗位”程度,将两者相乘,即为某成员在某“岗位”(职责)下的得分。最后把得分求和,即为成员最终评价分,示例结果见表5。
表5 薪酬管理项目成员IPE得分情况表 (分)
4.2.5 后续管理
员工最终评价分可用于衡量其对团队的相对价值,并应用在薪酬水平确定及绩效考核中。应定期对测评结果进行重测,以适应科室管理的变化。
5 方法优点
5.1 该方法有成熟的评价工具,可操作性强,“岗位分担比例”打分直观,容易理解,易于实施,难点在于部门职责梳理及IPE打分过程,但由于调整频率不高,难度是可控的。
5.2 从方法本身逻辑分析,它实际是一种适应了岗位边界多变与模糊的“岗位评价”,相当于适应了职能部门“变相的因人设岗”。①工作任务会流向更有能力的“人”,导致“能者”工作任务增加,本方法将判其“价值”增加,从而使薪酬增加,相当于能力越强,薪酬水平越高,简接体现了一种基于“胜任能力”的薪酬设计思路[7]。②基于IPE对岗位评价的科学性,在转化使用后,使每一个职责都能根据具体维度确定价值,结果具有一定客观性与权威性,容易让大家信服,而通过不同职责价值积累成的岗位价值,因为匹配到“人”,“人”的价值也容易得到理解和认同。
5.3 本方法相当于用三个因素去决定员工薪酬水平:职责的重要性(职责的IPE分值)、职责数量、分担程度,换了一种方式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从而有利于引导以下行为。
5.3.1 更易接受工作量增加 三个因素决定员工薪酬水平,有效地引导员工主动增加工作职责,主动参与工作,迅速地建立起积极的工作氛围。
5.3.2 更易激发自我提高 员工想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更多职责,必然要增加效率,员工将自觉提升技能,改进方法,提升效率,节省更多时间,承担更多职责。
5.3.3 更易鼓励迎难而上 对于IPE分值高,难度大的职责,由于分值并不会频繁改变,承担该职责员工如果通过改进方法,使其难度降低了,在调整分值前,将获得超额绩效回报,激励效果显著。
5.3.4 更易促进管理提升 一种新的、高效的方法普及后,必然令对应职责变得简单并使IPE分值降低,有能力的员工将乐于挑战分值更高的职责,而逐渐把原来方法传授给其他成员,这时,相当于团队运用了一种新的模式履行职责,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将推动管理水平提升。
5.3.5 更易应对突发任务与加强跨部门协作 能利用本法设计较为合理的“突发任务”绩效奖励,各类任务通过IPE评价出分值后,可向组织申请一笔较为合理的额外的绩效预算,并按“承担程度”确定成员间的分配,参与者再不会觉得多干了事却没有回报,有利于顺利调动人马,较好地完成任务。对于跨部门协作任务,同样可采取该方法,由各个部门参与者合理分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