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认同感视角下的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营造研究

2021-07-29许嘉慧许大为

绿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认同感营造景观

许嘉慧,许大为

(东北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良好的人居环境已成为当今居住区开发打造的重点,然而外在景观打造得到提升的同时,其内在社会人文属性却遭到了忽视[1,2],即对于共享空间与交流空间营造的缺失,降低了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美国社会学者罗吉斯曾在其撰写的《农村社会变迁》一书中对社区进行如下定义:“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利益、地域或纽带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群体[3]。”通过居住者的聚合与离散行为,社区在拥有一定地域范围的同时,也营造出相应的心理认同空间。

不同于公共空间的景观性、安全性等其他相对独立的实体属性,认同感是一种受到空间结构、场所氛围、文化情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非实体属性。凯文·林奇在他所著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景观的营造应具有识别性,才能作为有效的城市意象而存在[4]。唤醒社区认同感的景观设计,应重视识别性与可意象性的营造。然而,在居住空间向封闭化与独立化发展的过程中,居民心理认同空间与地域空间的错位造成了邻里观念与社区意识的淡薄[5],居住区范围内交往危机日益严峻,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逐步显现。

2 社区认同感缺失问题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2.1 景观结构不合理,共享空间严重缺失

当今居住区普遍存在景观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原本的共享空间被机械划分为住宅、服务设施、绿地、道路等子系统,在范围上逐级缩小、彼此割裂。这极大地影响了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心理认同,降低了非亲属关系邻里间的交流意愿。

2.2 景观营造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性与安全感

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时求新求异,对欧美景观及建筑风格一知半解、盲目照搬造成了景观的异域性与同质化,忽视了居民对景观打造地域性与一致性的诉求。与周边环境差异巨大的景观形态在建设初期能够给予人们新鲜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兀的景观将导致居民与环境、居民与居民间隔阂的产生,进而对居住社区及其环境产生排斥之感[6]。

2.3 忽视人性化设计理念,景观功能性不足

居住区景观环境的优劣是决定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生活并非单纯由物质决定,而景观的打造也应兼顾文化与精神[7]。片面强调环境造景的美观性,而忽视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忽略人的心理需求与生理感知,是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理念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城市居民社区认同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2.4 道路设置平直僵硬,对公共空间造成分割

居住区内部道路的设计往往存在人车共用、平面交叉的情况,这种模式下存在着较高的安全隐患。同时,道路设置如果过于平直将产生僵硬沉闷之感,直线型道路可能对公共空间造成分割,影响景观的连续性与区域活力,影响居民日常交流。

2.5 绿色基础设施缺失,加重户外空间压抑感

户外空间硬质景观占比较重,且尺度失衡现象时有发生,产生了空间的压抑感,而绿色空间的缺失,一方面会降低居住区环境的美观程度,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居住区内的微气候,造成居民对共享场地的远离与排斥心理,进而降低居民的社区认同感。

3 基于社区认同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3.1 项目区位与概况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景观设计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区新开路东侧与雍和道交口,隶属天津市的市辖区,场地周围有两处城际铁路站,交通便捷。项目西侧北侧多为田地,东侧南侧多为商业金融用地、居住区与学校。

3.2 设计理念

在新时期公园城市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打造具有“认同感”的复合型共享社区,将充满活力的休闲空间、功能齐全的活动设施、优美宜人的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将“一片森林”“两种圈层”与“六条绿廊”的概念相融合,平衡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微妙关系,唤醒“社区认同感”,表达对家庭美满之境的探寻,营造出身心共享的都市理想乡。

3.3 景观空间设计

3.3.1 总体景观结构设计

项目总体景观设计(图1)呈现出以中心圈层景观控制全局,六条绿廊向外辐射,形成多层次空间相呼应的格局。通过对各类设计要素的运用,创造出与周边和而不同的完整居住区景观,并致力于交流与共享空间的营造。以功能为依据将景观划分为中心景观空间、交流共享空间、全年龄休闲空间与运动活动空间4个主要部分(图2)。

图1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景观设计总平面

图2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景观设计分区

3.3.2 中心景观空间设计

中心景观空间呈椭圆形双重圈层的形式,塑造出绝对开敞的中心阳光草坪区域,内设木制平台、景观亭等可供居民在此赏景游憩。双重圈层寓意“怀抱”,将原本单调的环形结合自然之美进行重塑,使景观节奏张弛有度,宁静中蕴含时空之感。

其中,内部圈层为家庭圈,可供多个家庭围绕着中心大草坪开展各类活动,每一个小家的幸福美满是构成社区千家万户和谐共融的基础,更是唤醒居民认同感的前提,人们可以聚集在此享受生活与自然的馈赠;外部圈层为活力圈,建立在规划设计中已存在道路之上,通过景观化的设计手法加入轮滑、竞走、慢跑、骑行等活力运动功能,唤起居住者走出家门、体验生活的美好意愿。

3.3.3 交流共享空间设计

交流共享区域主要包括室外会客空间与舒适邻里空间,二者相比,会客空间的硬质景观占比较高,空间营造更加正式、精致,而邻里会客空间则更加闲适、亲近。通过使用不同材质或纹样的铺装材料进行空间的划分与界定,以景观小品作为视线焦点,以营造出整体关联又彼此独立小空间,以绿色植物等进行部分围合,增加边界吸引力,打造出多重交流共享空间。

3.3.4 全年龄休闲活动空间设计

全年龄休闲活动空间关注各年龄层次的不同人群的需求,其中,长者空间面向中老年群体,场地内部设施与互动景观的设置采用无障碍设计,以增加中老年群里活动的安全性;儿童活动空间以童话故事为设计主题,由父母带着孩子重温童年的美好记忆,看护区设有坐凳与婴儿椅停放区域,增加了同社区不同家庭间的交流机会,实现了全龄儿童与家长间的彼此互动;宅间花园空间以“森林”与“绿廊”相结合展开设计,让建筑“生长”于森林之中,同时进行微地形的设计,对场地进行起伏围合,森林这一重要意向能够在景观中营造出家园的氛围,唤起人们对于自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3.3.5 运动活动空间设计

项目中的运动活动空间主要包括椭圆形环状道路上的健康跑环与跑环东侧的运动热身空间。在运动热身空间中,根据不同运动类型划分区域与景观组团,将兴趣爱好相投的运动者彼此集中,增进交流;在跑环设计中,步行、跑步、骑行人群被合理分流,增加设计的功能性与安全性,使居民在运动中得到更多交流沟通的机会。

3.4 景观技术设计

3.4.1 交通设计

项目的车行动线成呈环状贯穿场地,流线畅通;人行动线分为三级,分别是最外圈环绕并覆盖场地的一级归家动线,中心景观外围及内部的二级游园动线,以及由主要道路延伸至建筑的三级入户动线;消防动线与一级归家动线大致相同,实现了场地建筑物的全覆盖,同时登高面与硬质活动场地相结合进行景观打造,以不同材质铺装进行分隔,弱化硬质感(图3)。

图3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交通设计

场地内的人行游园路线以环状串联景观场地的各个区域,道路以曲线为主蜿蜒而行,两侧以弧线划分出为尺度相宜、富于情趣的半围合空间,方便游赏途中进行交谈与停留,极大地满足了居民的交往需求。

3.4.2 种植设计

项目进行种植设计时,主要考虑到植物组团景观的可进入性与季相变化。中心景观以阳光草坪为营造重点,辅以木制步道与孤植乔木等设计为可进入式的草坪,可以提供如散步、家庭聚会、儿童嬉戏、休息等功能,互动性的景观往往更能带给人们幸福感与认同感;场地内还设置有多处由绿色软质景观所打造出的半围合式空间,带来“家园”的归属感(图4)。

图4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种植设计

3.4.3 灯光设计

人性化的照明灯光设计是营造良好夜间环境的重要基础,项目中对于灯光的使用十分全面,庭院灯、地灯、台阶灯、草坪灯与装置等都有涉及(图5),在提升社区环境的同时,为居民交往活动的进行创造了更多便利。在温馨的暖光之下,居民闲话家常,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图5 天津经纬城市绿洲武清B2地块灯光设计

4 唤醒社区认同感的居住区景观营造策略探析

4.1 景观结构体现层次性,强调交往空间的场所感

在居住区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设定不同层次的空间,空间由私密到公共其开敞程度取决于依次递增,程度适当的空间能够给人以认同感与归属感[8]。交往空间的营造需要一定的私密性,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划分,减少与外界的连通性,以降低曝光度,强调出交往空间的场所感[9,10]。

4.2 景观营造具有连续性,注重地域性空间的创设

个体常以统一风格或元素的装饰对私人居住空间进行界定,以物化的表征为媒介,使局部空间具有同一性,求得心理的认同[11]。居住景观的营造与其地方气候及人文特色密切相关,不同地域中所传承的历史文化,所产生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此影响下的精神喜好、居住行为和生活方式也具有明显的异质性[12]。而注重地域性空间的创设,进行场所感的营造[13],将有利于唤起居住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4.3 遵循人性化设计原则,打造复合型功能空间

人性化设计即是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重点强调人在环境中的主导地位,正如扬·盖尔先生所说“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14]。”因此居住区景观的功能设计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行为需求,并在空间上进行精心安排,以此提高居民在户外停留的可能性,创设交流机遇,实现社区意识的提升。

4.4 以环状流线道路贯通场地,创造线路多维性

环状道路便于串联场地的各个区域,曲线能更好地表现出空间的变化,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对于道路两旁的景观营造,应考虑富有变化性,以不同的铺装、植物、小品等,增强道路周边景致的趣味性,从而增加观景停留的可能性,为邻里交往的发生创造机会。

4.5 提高绿化空间的可达性,采用自然式植物造景增强亲切感

植物景观的营造应注重空间的可达性以及种类的地域性,可结合步行道和草本植物等设计可进入式的草坪,结合乔灌木与绿篱等设计半围合式的交流空间,以森林、绿廊等赋予出植物景观的整体性与亲切感。

5 结论与展望

优质的居住区环境符合大众的居住要求,精神层面的景观营造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15,16],未来理想居住社区的认同感景观营建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对公共空间社区认同感缺失与唤醒问题进行研究,并结合具体项目总结出唤醒认同感的五点景观营造策略,探寻“认同感回归”的理想居住模式,以期为居住区的互动空间注入更多活力,为新时期城市人居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认同感营造景观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景观别墅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景观平面图》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