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设计探究
——以溧阳戴埠镇汤家为例
2021-07-29谢磊,司伟,王燕
谢 磊,司 伟,王 燕
(常州工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2)
1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现状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私人空间除外的空间,是村民在物质和文化方面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将村民活动和生产生活联系起来的主要场所[1]。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前从事生产生活的传统空间正在逐渐消失。城市化也导致了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村落的公共空间在急剧萎缩,公共空间失去了对公共生活的支撑。
目前相关部门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改善村民住区的环境,实现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但很多地方村落的重建,没有结合村落实际,随意改变原生态文化的真实性,村子的自身文化内涵受到破坏。尤其是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中,忽略了村落乡土性特征,空间设计拼凑凌乱、模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象突出,与村落环境严重脱节[2]。
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营造的必要性
传统村落所营造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艺术结晶,是当地村民生活智慧的体现,支撑着中华文明的根基,体现着中国各民族子孙的思乡之情[3]。然而,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村落的形态与内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变得十分迫切。为了对传统村落进行有序更新,有必要将村落中特色资源与文化因素有机结合,建造出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使之成为村民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场所,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4]。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当从普通的层面中抽取出特色文化时就升华成更高一级的精神层面。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对话的基础是相互的交流与互动,有了交流的需求,就会有场所的需求。一个内涵深厚的传统村落,公共场所的建设形态往往反映着当地的精神面貌[5]。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受到生活条件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公共空间的数量和功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
3 研究对象现状与问题
3.1 区位条件
戴埠地处溧阳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常州市溧阳市辖镇。戴埠镇内北部为平原圩区,南部为陵山区。整个区内桃、梅、竹、李、茶、板栗等经济林果漫山遍野;特种畜禽特种水产螃蟹、青虾、甲鱼养殖已形成规模,传统种植稻、麦、油全部推广新品种,是典型的鱼米之乡。戴埠镇汤家地块地处溧阳南部,此处处于丘陵山地,四周被山体环绕。交通上西临002县道,金溪路东西向横穿而过,东临河洛河,地理上毗邻南山竹海、吴楚农耕文化园、御水温泉、翠谷庄园等旅游景点。水路、陆路系统发达(图1)。因此,加强这里的公共空间建设,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还能给村民带来旅游经济的福利。
图1 汤家地块地理位置
3.2 场地及周边现状分析
戴埠镇汤家地块现状为一块开发度较低的荒地,占地面积约40余亩。此处被金溪路分割成南北两块区域,其中南面部分的地块面积较大,整个地块中间高,四周低,形状较为规则。 汤家地块附近分布了7个村落,由北到南分别为河洛港、杨家、汤家、松墩、蛀竹棵、大岕和钱家基。这些村落与该地块最远不过700 m,步行可达性较好。东边紧临的002县道也是溧阳一号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场所带来外地的游客资源。
3.3 存在问题
尽管该地块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较为优越,但场地空间利用率却较低,内部杂草丛生,几乎近于荒废状态(图2);周边村庄聚集,人口分布也较为集中,却因缺少必要的活动交流空间,使这些被青山绿水环绕的村子却少了一份活力和生气,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设计来着手解决。
图2 汤家地块现状
4 规划设计设想
4.1 规划设计目标
根据上述的分析,也结合对周边居民的调研走访。整合各项数据后,对基地的使用功能和规划目标有了明确的定位,本规划将该地块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村庄和满足村民和游客休闲、娱乐、观光的综合性“多村落共享共治”式的公共开放空间。用设计整合乡村闲置的空间与环境资源,更新与提升乡村环境与生活品质,在完善功能性的同时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原生自然环境,解决乡村难题[6]。
4.2 规划设计原则
(1)场地性原则:基地建设要与自然山水地理环境相适应,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建设基地。
(2)功能性原则:配套的基础设施要与村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相匹配,保证农业耕作与村庄居住的和谐共处关系。
(3)生态性原则:保护生态环境,运用节能环保新技术。
(4)文化性原则:传承当地文化特色,展示出当地历史文化特色。
4.3 规划设计思想
农村地区在功能体系、服务设施上远远的落后于城市,却也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强烈的地域特色以及规律的生产活动等明显优势。通过提取村庄历史文化特色,建立以文化为基础,促进周边村落联系,城乡发展融洽的公共空间。汤家地块是开放的公共空间,它是打造的主体也是载体,承载着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村庄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自然和村庄融为一体。
当乡村的环境与条件得到改善,就能吸引外出的村民回到村子创业就业,继而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那么村子的建设就会更美好。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吸引城市居民的到来。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入手,建成后,形成新的公共聚集场所,多个村共同享受与治理这个场所,让其成为真正的“多村落共享共治”式的公共环境。
4.4 规划设计布局
4.4.1 功能分区
4.4.1.1 采茶体验区
溧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天目湖白茶,以茶树作为绿篱,并且绿篱的造型也塑造成新鲜茶叶的形状(图3),在初春的时候,绿叶会缺乏叶绿素,所以会导致茶树长出的新的绿芽为白色的。四月中旬前叶子的颜色会一直呈现出淡白色,再往后因为有更多的光照茶叶则会是绿白相间的花叶景观。等到了夏天,茶树叶子就会变得和普通茶树一般无二。时节不同还能够欣赏到不同的景色。以茶树为绿篱不但可以观赏,还能带来经济价值,还可让游客体验采茶的乐趣,了解有关茶的历史、种类、种植、特点等知识,感受溧阳茶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图3 采茶体验区构思来源
4.4.1.2 村民活动休闲区
该区域设在位于南部地块的东北部,此处比较安静,适合人们到那里小坐休憩,周边有一些健身运动配套设施,以及用于老人群体日常喝茶闲谈、聚集打牌、看书看报、听戏等的场所。
4.4.1.3 儿童游乐区
位于南部地块靠近河道,中间有供孩子玩耍的滑滑梯,蹦蹦床,等的活动娱乐项目。此处的地铺为细沙,用来保护孩子的。边上设立了休息的地方,座椅的后方还种植了一排枝繁叶茂的树,为家长提供了遮荫的地方。
4.4.1.4 太平军锣鼓广场
戴埠镇保留了一套锣鼓,是从太平天国时期保存下来的,一并流传下来的还有曲,戴埠人民每逢年节喜事总会组成乐队演奏。该广场结合了大鼓及鼓槌两种元素设计而成,扁平的长方形平面上有着大小不一的圆形孔洞形成顶,支撑的柱子是以鼓槌为元素设计的柱子以不同的角度支撑着顶,形成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图4)。人们可以利用这个广场举行集会、表演等一系列活动。
图4 太平军锣鼓广场构思来源
4.4.1.5 水乡耕作区
水景作为景观小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西南部地块设计了下沉式的水塘,下沉深度为0.8 m,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村民能近距离接触到水,设置小型亲水平台,水边设置水车等农事灌溉工具,水塘周围种植耐水湿的花草及油菜等农作物,改善环境的同时,体现江南水乡人家的生活情趣。
4.4.1.6 寂静小园
位于地块的东北角,由一条幽静的小道通向此处,周围被树木包围,是难得的一处幽静之处,主要是为了让人们追求安静之所而设立的,时代的快节奏使得人们趋于浮躁,而在安静的环境中往往能使人沉淀下来。
4.4.1.7 天桥步道
由于该地块被金溪路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因此在设计中增设了一座天桥。天桥的作用不单单是用于交通通行。首先,天桥要高于地面很多,当人们在天桥上行走时,能够观赏到不同视角的景观;其次,它能够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景点联系起来,创造出独特的观景空间,让场地更具活力;再次,从天桥通行更具便捷性和安全性,既可以减少从马路上穿梭的危险,又使得步行线路变得更加高效灵动(图5)。
图5 分区平面图及效果展示
4.4.2 景观植物分析
公共空间的景观可分为绿地、灌木丛、小型乔木、高大乔木等。道路主要由青石砖、混合铺地构成,平台的材质则主要采用涂有防水防腐涂料的木质材料。大面积的地被植物、草地等使公共空间的绿地率达到了80%以上。
在植物配置的选择上,主要使用了本土植物例如竹、桃、李、茶、月季、樱花、金边黄杨、八角金盘等,另外加入了许多高大乔木例如榉树、合欢、香樟、栾树;小型灌木运用了红花檵木、大叶栀子等,水塘内植荷花、睡莲等,周围种植油菜花、鸢尾等,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在夏日提供遮阴、防蚊虫的作用,营造出一个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
5 结论
乡村传统公共空间是乡村历史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反映传统农村文化独特魅力的重要节点,也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的场所。传统村落中公共空间的重塑和再生的研究和设计实践,有助于对传统村落的保护[7,8]。本文通过对戴埠镇汤家地块的规划设计,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一个生产生活的公共空间,设计中结合了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传统,综合考虑村民的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展开共同共生共享的生活实验,尝试共享互助的社会实践。同时也着力于对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环境肌理、民间习俗进行唤醒与再生的设计,希望能为共享时代下的新乡村带来新的复兴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