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1-07-28曲昆
曲昆
◆摘 要:快速发展的社会,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而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数学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初中阶段的数学起着承下启下的关键作用,因而怎样把这一课堂教学平台利用好,构建初中高效数学课堂,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需要广大教师着重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本文主要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多媒体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既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且也需努力把自身综合素养提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无法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鉴于此,就要求数学教师从多个方面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给学生,促进其数学水平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首先教师需要革新自身观念。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均应把自己当作教学主体,只顾把数学知识传达给学生,而未对其真正诉求予以重视。因此,首要步骤便是打造高效课堂,就要求教师同时代发展保持同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比如,教师在讲解有理数知识时,可在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后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反馈,引导学生说出不懂之处。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还应与学生一同总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思维图的方式扩展有理数,以使学生能够系统学习,理解得更加深入。教师借助转变自己在课堂中所扮演的橘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够活跃课堂,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进而实现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尊重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意识和个性,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正确看待且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一起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相关知识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感到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进而便极易出现两级分化的情况,这个时候教师不能只对一方同学关注,而将另一方同學忽视。教师在讲述完此部分知识点后,应立足于学生不同的接受能力,对有所差异的学习目标进行制定,若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教师需要求其在理解和掌握其解法后,在其中融入实际问题的应用;而针对部分未较好接受的学生,教师则可要求其参照基础,着重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所有学生的个体差异相结合,制定有所差异的学习目标,可以全面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其良好发展,确保教学效率最佳化。
三、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其他学科相比,初中数学这一学科内容抽象性更强,学生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但如果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便可以化繁为简,降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难度。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数学知识进行动态演示,更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动感方面局限较大的问题,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心对称以及中心对称图形”时,借助传统教学方法往往难以为学生呈现“一个图形以任意一点为中心,同时充分比较展开180°旋转后的图形和原图形,学生难以理解此知识的基本概念。但借助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以将一个“有关图形绕点旋转180°”的动态运动过程和结果制作出来,以借助直观形象的图形变化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四、实施小组合作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合理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各组学生总体能力均衡,以促进其学习能力和成绩的有效提高。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良好的教学环境,在将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让其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相交线和平行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把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按照习题,要求学生展开组内沟通探讨,并奖励先得到答案的小组。学生们为了小组荣誉,一定会通力合作、相互帮助。而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探讨的成果进行阐述,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对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予以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性的显著提升。
五、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就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不得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予以采用,而应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主观能动,切实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禄.浅谈新时代高效课堂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变[J].学周刊,2019(01):31-32.
[2]刘增强.新课改下如何打造初中數学高效课堂[J].甘肃教育,2018(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