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免疫组化标记物联合检测在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学诊断中的价值观察

2021-07-28田涛

当代医学 2021年21期
关键词:危险度胃肠道免疫组化

田涛

(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病理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源自胃肠道肌间神经丛边沿的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受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c-ki(t特异酪氨酸激酶受体)两大致癌性突变基因驱动[1]。近年来,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随着民众生活方式改变而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其有效诊断尤为关键[2]。有资料[3]显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期间常将CD117、CD34的阳性表达水平纳入参考,但实际应用时两种因子联合下无法鉴别患者的神经鞘瘤、平滑肌瘤等,仍有一定漏诊情况发生。基于此,本院结合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术后病理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联合免疫组化方法实施有效病理诊断,以期为后续试验提供相关诊断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收诊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30例,均行手术治疗,结合其病理样本进行相应调查分析。其中男62例,女68例;年龄40~83岁,平均(61.89±7.43)岁;肿瘤位置:直肠或大肠4例,小肠24例,胃86例,其他16例;危险度分级:高危30例,中危24例,低危18例,极低危58例;肿瘤大小:>10 cm 8例,≤10 cm且>5 cm 28例,≤5 cm且>2 cm 40例,≤2 cm 54例;病灶转移:未转移98例,转移32例;文化水平:文盲15例,小学26例,初中41例,高中及中专30例,大专及以上18例;体质量42~85 kg,平均(61.16±7.42)kg。

纳入标准: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2013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治疗共识》[4]中关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准。排除标准:并发其他系统肿瘤者;术前已接受放射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者;沟通障碍、严重抑郁者。

1.2 方法 通过肉眼观察方式分析与记录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及形态,采用福尔马林溶液(10%)固定标本。石蜡包埋完成,需将组织切片处理成4μm厚,再以SP法、HE染色方式行有效染色(免疫组化),抗体选择S-100、Desmin、SMA、DOG-1、CD117、CD34,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相应试剂盒,采用定量方法具体评估免疫组化标记物。

1.3 观察指标 评测分析1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调查免疫组化标志物的相关病理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详情 1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变部位大多位于胃部,此外,还包括肠系膜、食管、直肠、大肠及小肠。若胃肠道间质瘤属于高危,其切面存在囊性变或出血,总体表现为浸润状,且边界较模糊;若属于低危,则其切面一般为灰白色,总体表现为膨胀性生长,且边界相对清楚。

2.2 组织学详情 胃肠道间质瘤的排列方式、细胞形态均较多样,通常包括混合型、上皮细胞型与梭形细胞型。上皮细胞型样本的癌细胞排列总体表现为巢状,细胞境界较清楚,胞浆呈透明或为嗜酸性,细胞核则主要包括卵圆形、圆形两种;梭形细胞型样本的癌细胞排列总体表现为栅栏状或束状,胞质则为嗜酸性,细胞核主要包括短梭形与长形;混合型一般兼有上述两种情况。

2.3 免疫组化详情 130例胃肠道间质瘤行有效免疫组化标记,具体为S-100、Desmin、SMA、DOG-1、CD117、CD34,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2%、20.00%、35.38%、96.92%、98.46%、89.23%,其中前三者的阳性表达较低,后三者的阳性表达较高,见表1。另外,1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包括高危30例(23.08%)、中危24例(18.46%)、低危18例(13.85%),极低危58例(44.62%);患者性别与Desmin阳性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患者肿瘤的危险度分级、位置及大小与CD34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1~3。

表1 免疫组化表达详情[n(%)]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常发于大肠、小肠、胃、肠系膜、食管等消化道部位,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5],患者常有黑便、消化道出血、贫血、腹部包块等表现,具体症状的发生与肿瘤生长方式、大小与位置等因素有关[6]。而因该病的生长方式、发生部位相对特殊,通过镜下活检手段无法获取肿瘤细胞,且难以通过传统形态学检查方式确定肿瘤类型,因此,常会将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与神经源性肿瘤[7]。

现阶段临床常以免疫组化方法辅助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主要通过DOG-1、CD34、CD117三项因子指标进行免疫检测[8],DOG-1蛋白是一种可于胃肠道间质瘤中进行选择性表达的氯化物通道蛋白,一般由钙调节,其阳性表达率高达96.92%;CD117是一种于胃肠道间质瘤中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的蛋白产物,是一种由c-kit基因产出的免疫组化标志物,其阳性表达率高达98.46%;而CD34则是一种常用于胃肠道间质瘤免疫检测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具有高度糖基化的特点,其阳性表达率也高达89.23%。上述3种免疫组化标记物在该病检测中均具有可靠性、准确性,但其表达无绝对特异性[9]。

表2 胃肠道间质瘤疾病中的S-100、Desmin、SMA表达

表3 胃肠道间质瘤疾病中的DOG-1、CD117、CD34表达

本研究中,共有1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D34表达为阴性,12例CD117表达为阳性,提示两者联合后的病理诊断质量会相应提高。患者性别与Desmin阳性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患者肿瘤的危险度分级、位置及大小与CD34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提示CD34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肿瘤生长,而患者性别与Desmin阳性表达间相关性方面的报道较少,仍需进一步阐明其机制。此外,S-100、SM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92%、35.38%,阳性表达均较低,前者常呈弥漫性表达,后者则多呈局灶性表达,一般仅表达具有恶性潜能、恶性等特点的肿瘤,几乎无针对良性肿瘤的表达,因此,可用于对患者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与王景艳[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期间标记物的特异性较缺乏,以免疫标记物联合检测手段实施有效诊断,能提升其整体检测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危险度胃肠道免疫组化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胃间质瘤的MRI诊断及侵袭危险度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危险度的关系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