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28王恒贝
王恒贝
摘 要:随着新课改教学任务的不断深入,在阅读教学工作中,加强阅读教育体系的个性化成为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来说,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遵循了我国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以及主体意识的发展。立足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个性化阅读工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应用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过多地剥夺学生的自主表达机会,单方面对学生灌输知识。这不仅会压制语文教育的光芒,同时也会压制学生的兴趣及思维发展,不利于现代教学思想的全面扩散。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语文教育体系中,听说读写缺一不可,且均与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因此,教师要致力于阅读教学,借助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小学生并不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对学习的意义也没有深刻理解,若其对所学内容无法产生兴趣,那么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就不强。即便教师会强行指导,也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带领学生从阅读走进生活
在小学生所接触的诸多文本中,很多文本都是以作者的真实生活为背景的,其中包含作者的真实想法以及真实情感。但结合教育现状分析来看,诸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仍旧会关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即便是在阅读教学中也会限定教学思路、教学框架,甚至会要求学生按照答题模板分析文章,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此,教师要做好有效的教育转化,能够站在生活角度上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更好地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共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和外公爷爷在一起时有哪些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彼此分享,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接下来,教师可趁热打铁引出文章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性探讨,作者想要在文章中传递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祖父有哪些特点?阅读完毕后,也可鼓励学生彼此交流,或进行适当的教学拓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撰写一段自己想对爷爷、想对外公说的话,并绘声绘色地朗诵,与其他同学相互欣赏,在其乐融融的课堂上,丰富学生的阅读情感,也有助于学生阅读个性的全面扩散。
三、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只有老师变成一个孩子,才配做孩子的先生”。简单来说,指的是教师在实施教育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要予以学生尊重以及平等对待。现代小学生身处于网络时代,接触信息的途径较多,在丰富多彩的信息充斥下,小学生的个性会更加鲜明,思想也会更加开放。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加以单方面的管理压制,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想法,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大胆解读,让学生在敢想、敢说、敢做的环境中彼此交涉思想,碰撞思维。
四、优化阅读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新课改教学理念提出后,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倡导教师要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评价的多元性、全面性及客观性。多元性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多多关注学生、观察学生,要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例如,讲解完《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传递的情感、塑造的价值观,教师便可根据文章内涵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雨来,面对相同的处境你会有何反应?然后要求学生彼此交流,相互议论。在学生给出自己的回答后,教师可先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然后对学生加以评价,与此同时,也可要求学生彼此评价或自主评价,在多元评价中,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声音,体会到不同的思想,以此启迪学生的人生,发展学生的个性。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可有效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并且在个性化阅读教育工作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不容缺少的存在。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加强阅读教学的生活性,尊重学生的体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对教学评价体系加以优化。而学生则需要摆脱传统依赖性的学习心理,与教师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培养自身综合素质。
參考文献:
郭丽霞.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