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2021-07-28葛晓红
葛晓红
摘 要:面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词汇量,开阔阅读视野,积累阅读知识。通过课上与课下相连接的阅读,为学生搭建和创设阅读氛围与阅读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促进阅读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有效途径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看,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阅读方法掌握得也不好。在实际课堂中,由于种种原因淡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对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和提高学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作出以下探析。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其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一是调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师生之间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互动体,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作為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师尊重、热爱、关心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理解与信任、关怀与鼓励,教师自身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后,学生自然会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当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话语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时,要用带有启发性的语言让学生进入积极思维之中,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被调动,则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则能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二是精选阅读材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首先就是让学生对学习的材料产生兴趣,在组织学生进
行阅读训练时,教师挖掘材料中的兴趣元素,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将学生有所感动却不甚理解的课外知识恰当引入课堂之中集中讲解。确保阅读教学组织更为系统严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走向深入,由此,学生接受的阅读知识更为细腻与美妙,从阅读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不断进阶,从而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三是创设条件,发展学生兴趣。学生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其所产生的喜悦之感也随之而来,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心情是愉悦而快乐的,他们不仅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增强了自信心。在自主阅读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创设条件,尊重学生差异,通过分层次的阅读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快乐。学生的成功欲望不断得以强化,兴趣变得更为浓厚,乐于在轻松愉快氛围之中彻底发展思维能力,展现智慧,不断探索新知。四是创设情景,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所创设的适宜的情景之中,学生融情于景,体验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从而唤起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因此教师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及阅读情景,学生学习兴趣、欲望被激发,积极性被调动,而且阅读的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二、阅读训练常态化,保持持久阅读兴趣
只有长期练习,才能逐渐促进学生形成阅读的本能,
也就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养成能提高阅读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在小学阅读训练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自主性阅读习惯是一项重要任务。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以及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阅读习惯,遇到问题鼓励学生尽量先自行进行思考与解决。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实在无法解决时请教教师,而作为教师,不能一下子就说出答案,要巧妙引导学生的思路,最终仍然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教师不能过多干涉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进行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质疑以及疑难是常有的事情,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但也有学生遇到疑难时不愿意将其讲出来。解决疑难的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知识、吸纳知识、理解知识的一个过程。在阅读训练中创设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见解、敢于讲述疑难问题的这一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的良好习惯。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结合课堂所学,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利用好工具书,选择自己喜爱的读物,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布置一些具有弹性的、有质量的作业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阅读作业,由此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此之外,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畏难现象,有的甚至会直接放弃,师生之间加强合作,明确阅读目标,为学生量身制定阅读目标,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把握好度,从而激发学生前进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张秀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