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对策
2021-07-28马少华
马少华
摘 要: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不只局限于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对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也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但要想使朗读能力变成小学生的一种语文基本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语文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这种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重点侧重于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以及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操培养,对朗读能力的培养未得到相应的重视。整个教学阶段以教师为主,教师输出为主导,学生学习记忆是常态,能给予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展示自我理解的机会很少,而朗读恰恰是以学生输出为主的,不仅可以展示教学成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认识到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在教学实践中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将会为学生语文学习乃至整个文化课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
传统教学不重视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阻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改变这一落后的教育理念,需树立清晰、正确的认识。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先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进行有感情的范读,为学生做出优秀的朗读榜样,让学生去模仿教师的朗读。例如,在进行《狼和小羊》的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这篇课文中狼和小羊的性格特征。通过为学生分析二者不同的性格,如狼是凶恶的、狡猾的、残忍的,而小羊则是善良的、温柔的、可爱的,当学生在朗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入语气和神态的变化,表现出狼和小羊不同的性格特点。
二、增加学生的朗读学习时间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小学生的朗读时间正在逐渐减少,再加上语文教学时间的紧张,使语文教师留给学生课堂朗读的时间较少。语文教师应适当地增加学生的朗读学习时间,用朗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对《父亲的菜园》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概括这篇课文所讲的事件,并试着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留出3~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中语言优美的句子,让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美。例如,对描写菜园的句子,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朗读,甚至找多人朗读,让学生评出朗读得最好的学生,让他们向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学习。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定期在班内举行朗读比赛,让学生朗读课本中学过的课文,如《乌鸦喝水》《小蜗牛》等课文,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朗读一些有益于学生成长的儿童文学作品。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进行语文朗读教学
不管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是其他课程教学中,学生这一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并未发生改变。新课程标准提倡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优势和作用,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朗读教学作为提高语文课堂质量、优化语文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势必不能随机减少或删减。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应在朗读环节中得到体现,让学生亲自开口朗读,体会课文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例如,在进行《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改变朗读的形式,不拘泥于一个学生朗读和全部学生齐读的形式。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分层次,根据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朗读能力为学生分配朗读任务,让学生琢磨自己负责的课文段落,并深入理解这些段落的语境和情感。这种朗读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朗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让學生自己琢磨朗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使用多种教学途径,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小学生大多比较喜欢新奇的事物,他们不太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在语文学习中也有体现。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每次都采用同一种朗读教学方法,就会使朗读教学变得单一和乏味,慢慢就会削弱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好奇心。朗读的形式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实际情况去选取。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法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朗读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的课堂质量,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教师应针对不同的课文体裁和课文内容进行朗读方法的调整,在创新朗读教学方法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教师应“以读促学”,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语文言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黄蜀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