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究
2021-07-28王亚军
王亚军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注重阅读教学,可以说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如何使阅读教学更为有效和高效,成為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重要命题。就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做一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实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通过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采取适合小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其思维,发挥小学语文的人文性,熏陶学生情操,塑造其人文精神。
一、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尊重学生主体,激活学习能动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转变,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指导者、引导者与点拨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帮手,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服务。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充分质疑问难、讨论、发言以及读书的空间与时间。关注和正视学生的多样发展,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抓住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兴趣点,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其主动意识和进取心。
2.引导探究学习,激发个性思维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具备语文的应用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从而为其终身的个性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素质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提升其语文素养成为着眼点,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简单识记知识,而是引发学生主动进入整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则成为发现者、探索者,而教师则创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开放式情境以及提供有效途径,使得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发挥自我能动性,主动搜索、处理、整合信息,利用已有知识不断创新信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在符合自身特点以及发展水平的探索活动之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利用所学知识认识新知以及提高创新知识的效率。
二、课上课下相衔接,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热情
1.课下开拓活动,激发学生主体性
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受时间所限,教师还无法充分为学生教授更多的知识,拓展更广泛的思路,因此课下的活动开展是弥补与延伸,以课堂教学内容为立足点,夯实学生的认知理解,同时借助各种活动拓展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视野。基于课堂教学中的文本、诗歌或者小练笔,课外以课本剧创编表演比赛、诗歌朗诵比赛以及征文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与课堂内容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他们独特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在诗歌朗诵比赛中,通过多样性的朗诵形式,如个人朗诵、三四人组合朗诵、小组朗诵抑或是全班朗诵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课本剧创编表演,则让学生与文本相结合,大胆创新创编,并且选择其中要扮演的角色,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内涵的体悟,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批判性思维。而在征文活动之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大活动结合起来,或者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开展读书征文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学生办报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生生之间的互动受到时间限制,无法充分张扬每个人的个性,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因此,在课外搭建生生互动平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编辑、设计小报,内容鼓励学生尽可能进行原创,丰富内涵,涉及诗歌、美术、社会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知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开辟“阅读悦美”“社会论坛”“成果展示”等栏目,这也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而通过一系列的课下活动,凝聚师生的智慧,同时也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性,使这一教学的思路更为开阔,由此打造新型教学的亮点与特点。
3.走出课堂走向自然,增长学生见识
为了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可以结合课堂中的阅读内容,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对课本内容进行还原式的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素材,使得这一教学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开阔眼界、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与所学相联系,深化认知,认识反思自我。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局限在课堂之中,而是以学校、社会生活为大课堂,不断地让学生开阔视野,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得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有效且
高效。
参考文献:
达宝莲.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