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陶印课程实施策略
2021-07-27王灿
王灿
摘 要: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它们之间各具意义,但又有所交集。我校陶印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紧密围绕核心素养实現转型,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进行以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项目式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陶印;美术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
一、基于美术核心素养的小学陶印课程实施意义
我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高年段陶印课程实施探析,以陶印学习带动诗书画的发展,融合美术和语文学科,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陶印课程的实施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1. 陶印千年,婉转流丽,陶印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2. 陶印的制坯、设计、刻印、烧制过程从平面走向立体,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3. 楷书印、隶书印、草书印、肖形印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
4. 陶印那苍古之气,婀娜劲健、婉转流丽之壮美,北京奥运会启用的会徽,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陶印课程的实施策略
陶印区别于主流的铜印与石印,其表现手法更为丰富。陶印文字写意、拙朴、奔放、自由,或温和文雅、不激不励;或刀刻斑驳、苍劲爽利;或墨痕淋漓、厚重雄秀;或童稚天真,更加适合儿童率真的表现。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下,陶印与诗、书、画以及语文学科的融合,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在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陶印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学生参与后的新的陶印校本课程框架体系。我校在陶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采用以下策略进行研究。
(一)唤醒触觉的记忆
在陶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触觉,在制作印坯时,双手触摸着柔软的、有湿度的陶泥,待干透后上釉料,装窑后高温烧至1000度蜕变成陶印,这一系列古老而神奇的制作工艺让学生惊叹而着迷。在湿润柔软的泥土中摔打、搓揉,排除泥中的小气泡和空气,使其紧密。用半干的泥块塑性,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用双手去在泥土中捏、压、磨、刮、制作。而干透后的印坯由于泥坯质地松脆,篆刻的过程泥块会有崩裂的现象,而这样的崩裂恰好显得古朴生动。泥与水与火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抟泥幻化,唤醒学生记忆空间里的触觉记忆,从而完成第一步教学目标:掌握泥性。
(二)陶印创作渗透文化理解和图像识别能力
小学陶印课程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图像识别、创新能力、文化理解和美术表现能力。陶印创作的过程中会通过信息技术接触到很多与文字相关符号,如:西周草篆书陶文的粗犷;秦代瓦当文的巧妙构思;汉代砖文流畅飞动,且新旧书体并存,夸张汉字结构的疏密、奇正。用古代瓦当文、砖文和陶器留下来的文字,再以写意、变形、装饰或规范的表现手法在陶瓷印样式上组构,渗透美术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理解、美术表现、创新能力和图像识别能力,借远古之行迹,施我今时之情怀。
(三)学科+学科融合
诗书画印是几种文化艺术的融合体,我校的美育关注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结合我校“启蒙养正、立身成人”的办学理念,守正创新。陶印教学在我校美术课堂的常态化开展。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科+学科”的融合,融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收集陶器刻画符号、刻陶文字、古印陶、封泥文字、瓦当文字、砖体文字、陶瓷印等。陶文所使用字体篆、隶、真、行、草五体俱全,用古代陶器刻划留下的文字痕迹,再组构到陶印样式上。以项目式学习《陶印——事世流转、物换星移》设计与开发陶印文创产品。确定十二生肖和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为主题,衍生出陶印元素的“发簪DIY”“吊坠DIY”等,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生喜欢泥土的天性可以释放。基于美术核心素养下小学陶印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将陶印融合到诗、书、画中,对于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很大帮助;陶印创作相对铜印和石印而言,陶印更适合小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和力度。小学陶印课程的构建是站在儿童立场,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其表现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制作步骤中身体的触觉和视觉结合,理性和感性交替,有收有放,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炜.新版艺术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东声.瓷印辉光:中国陶瓷印创作生态研究展(当代陶瓷印创作生态不完全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3]周岩,王东声.印陶薪火——陶瓷印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课程文献·作品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