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融合

2021-07-27杨凡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教学融合生涯教育初中历史

杨凡

摘 要: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教育有其必要性,学科渗透式教学是主要方式。以袁隆平为例进行片段式教学,兼顾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和生涯意识渗透,体悟科学家职业精神,落实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践行光盘行动。

关键词:生涯教育;初中历史;教学融合

一、内容分析与立意分析

(一)学科渗透教学助力生涯教育

在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教育有其必要性。一方面,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行,选科走班制和高中生涯教育的实施倒逼初中进行衔接教学。另一方面,初中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普遍存在升学无意识、学习无动力等现象,生涯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对职业前景和规划的认知,有助于学生和家长更好地分流,在普高、职高和出国等出路中合理选择。

生涯教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实施手段有很多,学科渗透教学是主要方式之一。一方面,各个学科中有着巨量的生涯教育特色资源可开发;另一方面,各学科常态化参与,有利于生涯教育的系统化和全员德育格局的形成。在实施时,需处理好学科教学目标与生涯教育融合的主次关系。由于教材编排往往依据学科逻辑,契合生涯教育的学科知识在教材中往往较分散,因此在具体实施时,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知识点,综合学科课标、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涯教育目标来取舍,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和生涯意识的渗透,合理着墨,不牵强附会,忌喧宾夺主。

接下来,笔者以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袁隆平杂交水稻为例,进行片段教学,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二)课标分解与立意的确定

依据课标分解,相关内容为:了解杂交水稻,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简单,大部分学生自学即可完成。从学情来看,大多数学生知道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但不甚了解,有必要补缺。

从生涯教育的角度出发,科技成就主要涉及科技工作者、职业精神和科学素养是本课的重点。选用相关素材说明,能拉近时空距离,学生产生亲近感,有利于渗透教学,更易达成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教学目标。

综上,最终确立教学立意为:了解杂交水稻,体悟袁隆平等科学家职业精神,落实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

二、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

(一)呈现多元特征,激趣导入

呈现图片“稻田里的守望者”,设问: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有如下标签——自由散漫的“90后”、游泳健将、拿奖拿到手软的“泥腿子科学家”、拥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掀起了“第二次绿色革命”、被称为“当代神农”或“杂交水稻之父”……

设计意图:呈现人物多元特征,激趣导入,吸引学生兴趣,破除学生对袁隆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二)宏大视野,归纳研制背景

呈现如下材料,请归纳出杂交水稻研制的背景

材料一 秦汉441年间发生了56次饥荒,其中秦1次,西汉17次,新莽7次,东汉31次(见表1)。这意味着秦汉人民不到8年便要承受一次饥荒之苦。

——舒显彩《论秦汉饥荒的分布特点及救荒措施》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粮食亩均产量汉代为132公斤、南北朝为128.5公斤、唐前期为167公斤、唐后期为154.5公斤、宋代为154.5公斤、元代为169公斤、明代为173公斤、清代183.5公斤。

——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材料三 据有关统计资料的结果表明:在1956年到1957年间,全国平均千人死亡率是11.1‰,可是,到了1959年便上升到14.6‰,而1960年则高达25.4‰的高峰。

——楚汉《中国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长篇纪实》

材料四 世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机械、农业化学和遗传育种三大科技领域。农业机械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作能力;农业化学提高了作物产量,减轻了病虫草害的损失,保证了农业的稳产高产;遗传育种通过对生物遗传性状的改造,培育出大批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良种,提高了农业产量。

——刘宇杰《告别饥荒——饥荒成因与历史应对考察》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材料,多角度认识杂交水稻研制背景。材料一小切面展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饥荒问题,材料二呈现直观数据说明中国古代粮食亩产没有明显增长,这也是中国古代饥荒问题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材料三反映三年经济苦难亟需粮食产量提升。材料四指出改进遗传育种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三)生涯纵览,感科学之不易

1. 生涯梳理

呈现视频,引导学生制作袁隆平研制杂交水稻的职业生涯简历。

设计意图: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73年三系杂交水稻配套成功,二是后续的改进和超级稻、海水稻研制工作。通过梳理,使学生认识到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也一直走在发展前沿。同时通过梳理袁隆平职业生涯,落实时空观念,初步形成生涯意识。

2. 职业体验

设问: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显著,但研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请结合材料说明,如果你是袁隆平,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会遇到哪些苦难?这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职业精神?

材料五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就是从怀疑开始的,作为一名普通中专教师,他敢触及禁区,大胆怀疑经典遗传学,在几乎没有理论支持和学术界权威的冷嘲热讽下,根据多年累积的几万株的观察,袁隆平坚定地走了下来。研究过程中,他的水稻试验田曾两次被毁……为了寻找雄性不育系,顶着南国的骄阳,他在稻田里整整寻找了3年……三十岁的袁隆平在田间起早摸黑,八十高龄的他仍坚守在制种田,几十年如一日,经历了无数次的论证与失败的反復……

材料六 70年代,袁隆平主动把发现的“野败”与全国科研团队共享,加快了合作攻关的步伐;80年代,他又带领“863”项目组集体攻关,再次将自己的科研秘密毫无保留地分享,大大提高了杂交水稻的研制进程。

材料七 袁隆平在育种的同时不忘育人,他将最得力的助手送进大学深造,数次选派弟子走出国门……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中国杂交水稻四代人才梯队。

——以上材料均根据吴贤高《袁隆平科学精神研究》整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体验,认识“学科难题、政治因素、自然环境、团队和经费”等困难,体悟袁隆平“创新、协作、奋斗”等科学研究精神。

三、回归现实,面向未来

(一)现实中的粮食安全

1. 杂交水稻的意义:粮“心”安天下

设问1:袁隆平曾说他有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接下来请观看视频《天下粮心》,说明这两个梦想实现了吗?

设计意图:通过袁隆平团队帮助马达加斯加种植杂交水稻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意识。马达加斯加把袁隆平头像印上本国货币,最佳的注解。

设问2:请结合材料,说明杂交水稻的意义。

材料八 杂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累计推广面积5.3333亿公顷,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千克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被世界粮食组织列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的首选技术。截至2012年,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杂交水稻面积达520万公顷,增产效益十分明显,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欧阳慧霖《中国杂交水稻推广历程及现状研究》

材料九 粮食问题是中国历朝历代需要解决而又未能解决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的实施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杂交水稻的战略(政治)意义丝毫不比“两弹一星”逊色。

——李晏军《袁隆平成功之路回眸》

设计意图:呈现多元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杂交水稻的意义——有助于改革開放,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解决世界饥荒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2. 后疫情时代:粮食危机袭来,何以为安?

设问:2020年8月12日,习近平指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请问,在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捍卫粮食安全?

设计意图:聚焦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球视野下思考粮食危机的解决策略,回归现实,以光盘行动践行节约粮食。

(二)生涯感悟:以史为鉴,未来已来,如何规划?

设问:袁隆平的职业选择有一定的偶然性,他曾坦言,学农是激情和理想主义的冲动促成的。如果那时老师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去看,又苦又穷又脏,那我肯定不会学农了。后来,他大学时错过了运动员和飞行员,最终服从国家分配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请问他的经历对你有何启示?新时期该如何选择职业?又该做哪些准备?结合思考,请绘制“我的未来不是梦”生涯规划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选择受国家政策、个人选择和机遇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选择职业时要顺应国家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点,做好职业规划。

猜你喜欢

教学融合生涯教育初中历史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浅谈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小学英语教学的探索
法制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论高职教育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