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7-27孙秋菊
孙秋菊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紧跟时代,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追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精彩的故事能够成为课堂的亮点,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促进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初中;生物学教学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滿足不了信息化需求。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理念,从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出发,优化创新教学环节,以提高生物学教学效率[1]。学生从小就听闻各种各样的故事,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成语故事等。故事能让人印象深刻、津津乐道,还能自编自演。教师抓住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度和情景再现模式,应用到课堂以达辅助教学的目的。本文教学典例均选自鲁科版《生物学》(五·四学制)。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生”入胜
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身边熟悉的小事入手,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七年级下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节,导入情境。“放学回家,打开门就看到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趁着妈妈在厨房做饭,来不及放下书包,直奔过去,抓起一块排骨就放进嘴里。正在这时,妈妈大声喊道:“先去洗手,手上有很多细菌。”我在心里嘀咕:“我的手挺干净的,哪有细菌,我怎么没看到?”请问:手上有细菌的分布吗?如何揭开细菌的“真面目”?
二、故事充实课堂,巧妙化解难点
七年级上册“尿的形成过程”中,葡萄糖、蛋白质等物质的去向问题是难点,可编写故事——《葡萄糖历险记》。“我是葡萄糖,我很骄傲!强大的主人需要我来提供能量。自从进入血管,我结识了许多伙伴,如血细胞、蛋白质、水、无机盐、尿素……我们一起在血液的长河里嬉戏,随大河奔流向前,各自的命运也就不同了。比如,每次到达肾脏,都要经历一番险境。我竟然因为个头小被过滤到一个漏斗状的空腔里,一起过滤下来的还有水、无机盐、尿素。难道要被当成废物排泄掉吗?正当我惶恐不安时,在弯弯曲曲的管道里,我们葡萄糖全部被召唤,要重新回血液,被拉回来的还有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可是,尿素没回来。回到血液,我又见到了大个头的血细胞和蛋白质。每次经过肾脏,我们葡萄糖的命运就是如此,真是痛苦又庆幸的遭遇啊!”
设问:“漏斗状的空腔”“弯弯曲曲的管道”分别指什么?为什么是“痛苦又庆幸的遭遇”呢?被过滤到囊腔中的有哪些物质?最终形成尿液被排泄的有哪些物质?
三、科学数字故事,提升核心素养
教材中涉及许多经典的科学实验,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建立实验、普利斯特利的蜡烛小白鼠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有些实验成果是多位科学家通过多年的不断深入研究而得出的,如血液循环的发现史、胰岛素的发现史,等等。将科学家静态的实验过程(图片或文字)视频化处理编写成数字故事[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刺激多种感官,深刻感悟实验构思之新颖,材料选择之巧妙,探究过程之艰辛。
四、角色扮演自述,内化所学知识
在六年级上册,讲完单细胞生物的代表——草履虫时,引导学生扮演草履虫做自我介绍。
学生:“由于我身体像一只倒置的草鞋底,大家给我起了个贴切的名字——草履虫。虽然只有一个细胞构成,但我的生活很充实,呼吸、运动、消化、排泄、排遗、生殖,这些我都可以独立完成。身体表面是表膜,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由此进出。表膜上还密布着纤毛,让我可以自由旋转,水中的食物从口沟进去,先形成食物泡,随着细胞质的不断流动、挤压,食物不断缩小,剩下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另外,收集管和伸缩泡帮助排除代谢废物。我每天能吞食上万个细菌,能净化污水呢!在条件适宜时,我采用分裂的方式来繁衍扩大种族。不要小看我,我还能分辨有利刺激和有害刺激,我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哦!”
五、写生物成长日记,体验生命惊喜
现如今,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甚至能将小麦苗说成韭菜。利用课余时间,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培养动植物的探究实践作业,如培养蝌蚪、金鱼,种植小麦、玉米,观察绿豆发芽,栽培土豆,等等。学生以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示培养过程和结果。教师收集作品,汇总、整理和筛选,在课堂展示。学生通过持续观察生物的生长发育,直观了解其形态、生理特征及其变化,感受生命的力量。这是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生动教育,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总之,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法,能使教材深入浅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氛围。在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能将知识点理解透彻,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景步明.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9,491(8):79.
[2]张杰芳.应用数字故事进行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7(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