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供给侧结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方式与策略研究

2021-07-27王丽刘双郑江苇

南北桥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培养策略

王丽 刘双 郑江苇

【摘    要】2015年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宏观经济角度切实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发展思路及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教育价值,加大对应用型、技术型优秀人才的培养,迎合现阶段国家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管理优化。基于此,本文首先就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内涵进行了概述,对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进行了分析,其后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则,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  高职学生  职业岗位能力  培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9.014

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及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基于此,必须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不断优化高职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建立科学合理的供给侧改革教育机制,从微观层面上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核心动力及生命活力。

一、职业岗位能力的相关概述

核心能力一开始是由普拉哈拉德以及哈默共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能力概念。具体而言,普拉哈拉德以及哈默在1990年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相关学术论文,其中明确提出,核心能力本质上是一种技能技术的有效结合体,其并不是单一的指某一种能力或是技术,具有明显的拓展性特征,如果基于这样的背景前提下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那么人才会具有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性、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市场前瞻性。

高职院校本身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育,其更注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掌握。IP1评估系统针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其认为,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因素包括沟通、创新、知识以及影响;Hay评估机构则认为,职业岗位能力涵盖了知识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责任意识、责任能力三个主要模块。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职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应当以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需要作为前提和基础,立足于當前社会发展的环境、市场需求、职业特征,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及教育手段。换而言之,现代化的高职人才不仅仅要掌握与自身职业、岗位发展息息相关的专业能力,搭建起高效的知识框架,例如,专业认知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运用情况等等。同时还应当立足于自身的职业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

(一)职业岗位能力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质量的主要方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相较于过去有着明显的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高等教育。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生源的扩大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形势十分严峻,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积极转变自身传统滞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正确看待自身优势,挖掘教学潜能,准确定位自身办学宗旨,发挥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优势,这样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实现长足发展。

高职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本质上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以及现代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要。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入职业素养相关内容,这样才能对传统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编制校本教材,优化课程环节,以此适应社会需求,实现院校自身的创新发展。

(二)职业岗位能力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助力

随着现代教学的市场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开始注重教学层面上的效益与产出。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切实推动着高职院校不断转型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中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无法大规模的进行增加。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优化教学投入结构,逐渐实现院校内涵建设发展是高职院校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由过去的传统教学,逐渐转变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及社会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多元化教学,引导高职院校基于自身优势特征,挖掘潜能,提供教学内驱动力,转变粗放式教学模式,逐渐实现精细化教育,同时也实现院校软实力的提升。由此可见,职业能力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助力。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的有效贯彻落实应当充分体现在课程设置专业内容优化、教学编排、校本教材编制等多个环节及步骤中,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导向,与时俱进,这也是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换言之,如果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学科方向根本不适应市场发展的实际需要,那么人才的培养将毫无意义和价值,岗位能力必须与市场需要无缝衔接、紧密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稳定的就业发展,同时实现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创新,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必须加强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人才供求关系,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明确职业内容岗位需要,从而赋予人才培养相应的时代价值。

(二)职业导向原则

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中职业导向是极其重要的原则,其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形式手段,关系着人才未来发展是否与现代职业要求相匹配、相契合,可以说,其应当是学生进行有效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大多数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基本是其家庭做出了一种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价值作用,必须加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理解认知,清晰意识到专业特征、专业优势及其未来可以从事的职业方向,并根据发展潜能合理进行职业规划,鼓励学生加强专业认知、职业导向,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岗位导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个体之间的分工日益明确,逐渐细化。即便是同一个职业,可能也有着差异化的岗位性质,虽然岗位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内在的潜在的联系,但对于从业人员的实际要求却有一定的区别。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当立足于岗位导向的基本原则和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现代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同时要结合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性质、工作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使其意识到不同岗位的规范性、差异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岗位有着较为清楚的认知,便于毕业之后有效实现人岗匹配。

(四)循序渐进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岗位能力涵盖了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等多元化的内容。不同于普通知识的传递,岗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紧密围绕专业特征、专业需求,分阶段、分层次的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优化课程内容、教学流程,以此凸显出学生培养的实效性。

四、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一)进一步积极迎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产业技术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岗位要求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制造行业、工业的快速发展对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中的供需关系逐渐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正确看待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明确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岗位职业的内容,科学合理的预测,将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有机整合起来。一般来说,岗位的变化、专业不对口人才的增加,会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基于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高职院校必须充分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实际现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的职业规划,实现三者的积极互动,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科学合理设计专业课程

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办学宗旨都偏向于技能型、技术型、综合型。但值得注意的是,针对现阶段多元人才培养的环境来讲,不管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均面临着诸多就业问题。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需要,职业岗位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高职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高职院校深入分析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对学科发展的有效探究,充分立足于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结合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科学合理高效的调整优化高职院校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同时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充分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效的探究当地产业发展与专业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究二者之间的有效契合点,同时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专业学科遴选体系,为自身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另外,高职院校也应当立足于现实需求,对学科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分析,体现出教学的前瞻性,这样才能实现专业学科的长足发展。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起健全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关键,其能够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职业道德素养。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具有其独特性,因此不能直接生搬硬套本科高校的教学体系,也不能过于注重专业基础原理、专业方法的实践探究,而是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其更好的应对工作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应当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作为核心要点,创设与岗位需求能力相关的课程机制,进一步明确职业教学目标任务,凸显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并且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渗透融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第一,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深入探究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之间的潜在关系,在此基础上将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划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技能、通识教育以及实践教育等相应的模块。结合专业特征、专业方向、市场发展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材施教,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课程类型及教学方法。

第二,高职教学应当以必须、够用为基础和前提,充分立足于市场经济的变化趋势,与时俱进,学习社会中先进的知识技术及工艺手段。

第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当开设职业岗位能力专项培训课程,基于学生的学科专业、兴趣爱好、个性特征,高效整合院校中及社会中的教学资源,及时与企业进行合作,了解岗位内容,探究专业知识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盲区,以此进一步实现对课程的开发设计。

(四)有效创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机制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及企业基于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原则签订相关的人才培养协议,由院校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指导,而企业师傅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搭建起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平台。在实际教学中,院校及企业要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计划及目标的设计过程中,不断革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企业中的参与角色,直接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能够综合考虑到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需求以及对学生的职业崗位能力标准。与此同时,课程的建设应当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能力要素相对应,这样才能提高整体培养质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另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机制使得院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更好的搭建起双师型教学团队,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实操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有效迎合供给侧结构改革,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应当进一步积极迎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课程,建立健全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有效创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闻万春,王正东.供给侧视角下辽宁高职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基于辽宁45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20(1):7.

[2]华裕良,缪涛江.“双高计划”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新内涵[J].商业文化,2021(31):2.

[3]吴树堂.湖北省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基于湖北“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22):3.

[4]姚宏军.基于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战略探讨[J].知识窗,2020(4):1.

[5]吕红萍.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职业指导质量提升的实践[J].2021(2018-2):49-51.

[6]杨扬,徐先奎,沈娟.供给侧改革与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的优化——以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为例[J].文教资料,2020(6):3.

[7]陈蕾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改革综合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3.

[8]乔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J].轻工科技,2021(12):3.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培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