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周围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26叶爱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占位性性病变符合率

叶爱玲,耿 雷

(沐阳铭和医院影像科 江苏 宿迁 223600)

肺部占位疾病是指患者人体细胞占据肺部某些位置所引发的肺部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有肺结核、肺囊肿,肺部肿瘤等[1]。各项肺部占位性疾病中,肺部肿瘤的危险系数最高,有研究报道[2],近年来,我国因肺癌死亡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状态,严重威胁着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对肺部占位性疾病提前介入,能够尽早地发现肺部肿瘤,为患者实施治疗提供最佳治疗时机。以往,临床医生在对肺部占位性病变检查时,通常应用支气管镜、胸腔镜等,在检查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创伤性,使用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强烈,依从性普遍较低,为检查及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些年,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肺活检术被普遍应用于肺部占位性疾病的诊断中,该技术原理是用影像学帮助定位,取得病变组织,通过病理学检测,明确病变性质。主要适用于肺部有病变的患者,如肿块、结节、软组织病变等。其定位准确、穿刺方向易于掌握且对患者创伤面小,安全有效,因此是近些年医院放射科普遍应用的检查技术[3]。基于此,本院将对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在肺周围占位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肺周围占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58.26±4.32)岁;占位组织规格:14 mm×11 mm~32 mm×51 mm。组织病变分布情况:左上肺3例,左下肺2例,右上肺3例,有下肺4例,左中叶4例,右中叶3例,左下胸膜4例,左中肺3例,右下肺背段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对肺周围占位性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18岁,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肺功能不全、躯体器官重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本研究中心患者采取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肺部周围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具体措施如下:(1)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查体,并行CT检查(西门子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AS 64排螺旋CT机),确定其肺周围有占位性组织病变,经专家会诊决定对患者实施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2)实施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认其符合手术标准;(3)将患者的病情告知家属,对其家属及本人耐心讲解本次手术的操作过程、目的和作用,鼓励患者放松心情;(4)术前对患者肌肉注射血凝酶,以防止患者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现象,部分精神紧张患者可适当进行皮下注射镇静药物,对咳嗽患者指导其口服可待因。(4)根据该术式的要求,准备术中所用的仪器设备以及注射器、无菌纱布、麻醉药物及可能用到的镇静药物。(5)经CT激光定位线及加体表标记法辅助下定位患者的穿刺点,并指导患者采取相应的体位。(6)以2%,2.5 mL的利多卡因对患者穿刺部位进行局部的麻醉,并以消毒后的一次性穿刺针垂直于穿刺平面刺入患者体内,在此过程中,注意避开患者的大血管、骨性结构、肺大泡等组织,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7)在CT扫描仪的引导下,测定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以活检针探入病灶组织内部,注意避开病灶坏死区域以及患者的大血管和肺大泡组织,应用切割针切割病灶组织,快速拔出针芯,对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包扎。将活检标本送往我院放射科进行病理分析,在手术进行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胸痛、呼吸困难等情况。(8)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9)叮嘱患者注意休息,注意饮食卫生,放松心情。

1.3 观察指标

(1)对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的诊断结果与病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术式的诊断准确率。(2)对术中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研究的数据,其中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诊断结果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结果显示局灶性病变26例、弥漫性病灶4例。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局灶性病变为23例,弥漫性病灶4例,其中局灶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8.46%,弥漫性病灶检查符合率为100.0%,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0.0%。见表1。

表1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在肺周围占位性病变诊断符合率

2.2 术中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手术中出现胸闷1例,呼吸困难1例,肺部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详见表2。

表2 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结论

肺周围占位性病变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近几年肺部疾病中的占比呈逐渐升高态势[4]。该类疾病种类繁多,尤以肺部恶性肿瘤危险系数最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以往针对肺周围占位性病变多采用支气管镜与经皮肺活检检查,单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容易贻误治疗时机[5]。近年来,CT等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可以直观的反映肺周围占位组织的形态、大小以及分布部位,便于临床医生了解病情。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即在CT扫描仪的引导下,以活检针探入患者的病灶内,并对病灶组织进行微型切割后,对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分析,从而对患者的肺周围占位性疾病作出初步诊断。

有资料显示,肺周围占位性病灶的大小会严重影响CT穿刺活检的准确性,病灶越小则诊断准确率越低[6]。本研究对局灶性病变和弥漫性病变分类诊断,结果显示局灶性病变CT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符合率仅为88.46%,而弥漫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100.0%,有以往相关研究[7]结果基本一致。原因在于病灶直径越大则定位更为容易,且可以多部位活检,降低取样错误的可能性。CT阴道穿刺活检的总体诊断符合率为90.0%,与李冠英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也证实该种检查方式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肺穿刺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肺出血都会影响后续的治疗,因此在术前需要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评估穿刺途径中遇到肺大疱和肺气肿的风险[9]。本研究中未出现肺气肿情况,肺出血仅有1例,此外胸闷和呼吸困难各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与以往的相关研究基本一致,安全性基本满足临床要求,但鉴于纳入患者例数较少,可能存在结果偏倚,希望在之后的研究中扩大病例数量,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CT引导经皮下穿刺活检术具有图像清晰、定位精准、穿刺成功率高、诊断结果准确等特点,可以作为肺周围占位性病变患者常用的诊断方式。

猜你喜欢

占位性性病变符合率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在胃肠道肿瘤性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CT与MRI在宫颈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支气管镜下径向超声引导联合测量技术在肺周围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常规MRI、DWI和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