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互联网环境下的粉丝心理
2021-07-25袁心悦
袁心悦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偶像养成类选秀竞技网络综艺节目逐渐走入大众视线,相较于其他粉丝群体,从购买力到宣传支持力度,选秀粉丝群体具有黏度强的显著特点。文章通过自我身份认知、新型造星模式、选秀粉丝群体归属感和资本引导下的从众心理四个方面,分析探究选秀粉丝群体黏度强的心理原因。
关键词:大众传播;青少年社会认同;粉丝心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3-051-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3.0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流量经济”在2015年正式被商业竞争领域提及并研究,在人人都拥有线上话语权的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行为心理逐渐开始占据一席之地。自2016年韩国首个打破娱乐公司界限的竞争类真人秀节目《PRODUCE 101》上线以来,我国国内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节目《偶像練习生》《创造101》等相继上线,从《超级女声》之后就沉寂多年的“选秀”一词再度引爆网络,粉丝经济引发热潮。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对于娱乐的需求,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粉丝消费方式,增加了更多操作空间,偶像养成类综艺出身的偶像的粉丝群体的黏度远远高于其他粉丝群体,其购买能力、宣传能力、支持力度等各个方面也尤为突出,通过探究新媒体与互联网环境下的粉丝心理,可以为研究粉丝经济成因、“饭圈文化”心理形成及后果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1.1 研究背景
在电视传媒时代,“选秀”节目已经展现出现象级的带动力与影响力,但观众始终是信息接收方,参与度十分有限。参与感是在核心参与关系中由消费者与参与客体(如品牌等)的互动、合作而产生的一种包含行为、认知、情绪三个方面的一种综合状态[1]。总体来说,参与度越强烈,心理依附感与归属感就越强。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逐渐发现,通过“选秀”选拔出的偶像艺人,其粉丝的所具有高黏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粉丝群体。本文立足于偶像养成类网络综艺的粉丝受众,探求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偶像养成选秀类节目的粉丝具有规模大、黏度高、行动统一等特征的心理原因。
1.2 研究对象
“粉丝”最初只是网络用语,如今已经是广泛流传且具有固定含义的词语,指喜爱并追求特定人、事、物的群体。“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是依托于互联网背景下以“偶像养成”为核心的节目形式,是以唱歌、舞蹈竞技为内容,以比赛为竞争手段,以偶像组合打造为目的,以练习生制度为节目模式,选拔偶像唱跳艺人,并纪录、展示其过程的节目。偶像养成类选秀打破以往观众只能作为信息接收方的节目形态,其选拔结果由观众参与投票决定。而本文中的“选秀粉丝”,则指喜爱参加偶像养成类综艺选秀节目的某位选手,且无特殊情况下会给该选手消费投票的人。
2 选秀类节目粉丝黏度强的心理原因分析
2.1 青少年身份认同需求与新媒体表达特色的契合
心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20岁左右是选秀粉丝分布较为集中的年龄段,也是在社会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两种上寻求认同感的阶段。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中是需要参照物的,相比大多数长相、天赋超乎常人的明星,选秀偶像通过努力练习实现梦想,更具亲和力,也使得粉丝群体有参照比对标准,从而对自我身份认知上更加明晰。
从新媒体时代话语表达特征看,信息即时收发,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观点表达更为便捷,只需拥有账户和网络便可进行观点输出并影响他人,通过点赞或回复还可以找到具有相同观点的群体,达到有效提高对自我价值认同感的效果。
新媒体信息时代迎合青少年寻求独特个性的需求,无论是求新求异的语言表达方式,还是因相同目的聚集起来的粉丝群体,都体现追求个性的想法与需要。账号可以拥有独特的名称和头像,个人信息可以虚拟,在与他人交流时基本上达到了只输出观点而跨越原生身份的差异。青少年群体把网络空间视为实现独立人格的天堂,在新媒体中的虚拟身份可以相对自由地、不受社会权威约束地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2],符合青少年群体想要脱离社会权威、实现自我判断的心理。
2.2 偶像养成节目为粉丝带来沉浸式满足感与成就感
偶像养成类选秀节目的模式是“拥有曝光—收获粉丝—拥有资源”,偶像所拥有的资源通过流量转化,即通过节目传递“没有你的支持,TA就无法出道”的观点,粉丝参与其中行使决策权。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提到,“最成功的电视节目,是那些在情境中留有余地,让观众去补充完成的节目”。一方面,选秀粉丝可以为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进而满足了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认同。另一方面,娱乐传媒领域摆脱了以往的“神秘感”,真正走进了粉丝群体的生活中。选秀粉丝亲自参与原本由经纪公司承包的造星过程,在看着偶像从籍籍无名到成功出道的过程中,他们投入的情绪资本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
2.3 参与感对于群体归属感的提升作用
在互联网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实时更新的海量信息时,选秀粉丝往往会自动集结成群,共享信息与资讯,呈现共同欢愉的情感状态。选秀偶像具有特殊性,其动态和周边产品会加深粉丝的愉悦情绪,这种愉悦感对迷恋程度具有正向作用。而对于同好的粉丝群体的认同感和联系越深,粉丝会越关注消费偶像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提高对偶像的迷恋程度。
有研究表明,消费者渴望通过虚拟品牌社区得到他人尊重,寻求现实中所无法达成的满足感[3]。如果能为积极参与或有突出贡献的消费者提供相应的精神回馈,必然对参与感的形成产生影响,互联网平台则为此提供了助推力。
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新浪微博开辟“超话”栏目,通过互动获得经验值并提高头衔等级。在“超话”板块增设“练习生”分区,设立排行榜,选秀粉丝群体需要在“超话”内发送图文微博以提高活跃度,从而提升排名。
社會心理学认为,人处于群体中会产生强烈、短暂却巨大的力量。“超话”热度足够时,可从“练习生”专区移至“明星”专区,这在当下粉丝文化中被称为“搬家”。“搬家”的行为需要有规划,短时间内投入大量金钱,不论是签到、互动,还是“搬家”的群体行为,都让粉丝拥有极强的参与感,进而转化为对群体的依附感和归属感。加之养成类竞技节目的造星模式,选秀粉丝群体对偶像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二者呈现正循环效应,进一步提高选秀粉丝黏度。
2.4 产业链资本引导下的形象展现与群体从众心理
资本引导下偶像展现出完整的形象符号。2018年《偶像练习生》节目爆红后,大量资本涌入偶像选秀节目制作领域,网络综艺制作扩大规模与制作速度达到空前水平,造星模式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链。
除了唱歌跳舞的舞台实力,选秀偶像的最大特色就是为观众展现更为鲜活完整的性格画像。基于性格与人格魅力的偶像崇拜黏度,要远高于仅展示单一层面魅力的黏度。所以,在选秀节目的影响下,经纪公司更着眼于前期培养,深谙资本选择通过主动造星模式引导观众。例如,在节目初期镜头更多,在镜头前给选手安排完整的故事线,树立“真性情”“傻白甜”“默默努力”“逆风翻盘”等人物设定(人设),通过不同的人设增加亲切感,展示个人特色,进而达到增强选秀粉丝黏度的效果。
在成熟的造星产业链中,资本引导了粉丝群体的从众心理,强调在偶像养成类综艺中的娱乐消费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更是一种符号象征,更有意将消费行为引导为区别于其他粉丝群体的标志,消费越多越能具备“真爱粉”的属性。网络选秀节目正是利用了青少年粉丝群体的构建社会认同需求及从众心理,引导观众不断消费。根据沉没成本的原理,观众付出越多,就越在意结果,此类选秀粉丝心理便成为增加粉丝黏度的无形推力。
3 新媒体环境下粉丝黏度心态造成的问题
3.1 粉丝高黏度导致的非理性行为
随着群体话语权的上升,选秀粉丝的控制欲也会不断上升,处于群体中的个体极易出现非理性行为,超出“偶像—粉丝”的合理界限,过度干涉他人私生活与工作事宜。当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时,粉丝群体就会产生极端情绪,更甚者会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群体意见的统一性极易导致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当明星出现违背社会道德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时,盲目跟随的粉丝群体会为其开脱责任,拒绝接受大众批评。一旦有粉丝客观地表达想法,也会迫于群体中“你不是真正爱TA”的言论压力而放弃。
3.2 粉丝高黏度导致的过度娱乐化
选秀粉丝的积极正向反馈与高黏度会对娱乐行业发出“实力并非是第一位标准”的错误信号,导致出现“营销个人形象比努力更重要”的过度娱乐化倾向,并出现更多不以实力说话的选秀偶像出现,从长远角度来看不利于整个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例如,选秀偶像占据各类IP网剧市场,科班出身的演员则面临“待业”的窘境,进而陷入网剧风评下滑、观众不再买账的恶性循环。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革新发展,新媒体与互联网环境下的粉丝群体逐步成为社交平台上最为规模化的用户群体,选秀粉丝的高强黏度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究其心理原因,可以从受众群体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造星模式创新下的沉浸式体验、群体对于个体心理影响、现象背后存在的产业链资本引导四个方面展开研讨,同时提防高黏度粉丝心态可能造成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柏喆,刘波,马永斌.虚拟品牌社区特征对消费者忠诚的影响研究——基于参与感的中介作用[J].消费经济,2015,31(4):55-60.
[2]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0.
[3] 金立印.虚拟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对成员社群意识、忠诚度及行为倾向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7,20(2):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