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霞:活教乐学,课堂以外学语文
2021-07-25
2008年,正在四川乐山读师范大学的张高霞,亲眼目睹了周围一所所学校在地震中沦为废墟,伤感之余,她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2009年,参加重庆大学生西部计划的她来到梁平一所农村中学,地震的创伤使这所学校不得不面临重建,她和学生只能挤在一间狭窄阴暗的屋子里上课,大概是少年淳朴,孩子们完全感觉不到条件的艰苦,和她总有聊不完的趣事。一次,一个男孩问她:“老师,你为什么来到这儿?”她想了想说:“是梦啊,我在梦里选中了你们,于是它带着我来了这里。你们也要有梦想,因为它能带着你去到任何地方。”
2015年转入梁山小学,对张高霞来说是一个跨度极大的考验,在此之前,她从没上过小学的语文课,在调来的前一学期,她刚刚带完一个九年级的毕业班,而调来之后,立刻就要担任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这让她相当不适应。“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适合的教学方式都不相同,更何况是九年级和一年级,完全是不同的两种模式。”为了更好地熟悉小学教学,在来校的第二年,张高霞主动申请,连续任教了两年的一年级。
“一开始的确会不适应,但是时间长了我便感觉,小学老师却有一种别样的幸福感!”张高霞说。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身份,让她对这些孩子有更多的喜爱,而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老师也更加依赖,于是她和孩子们的关系,在师生之外,又仿佛家人般亲近。
来到梁山小学,张高霞才深刻体会到这所学校“活教乐学”的教育理念。对比以前的学科教学,刷题和考试占据了绝大部分比重,分数虽然上去了,但學生也在茫茫如山的题海中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而在梁山小学,语文课堂便完全“活”了起来,例如在“汉字学习”单元,张高霞便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汉字有关资料,用手抄报展示学习成果,或是带学生走出教室,寻找大街上汉字活用的广告牌,学校对面的面馆“隔面之缘”,简单的一个招牌,却成了她最好的教材,一个“面”字一语双关,既指代面条,也含有相见的意思,短短几个字,却饱含小店老板的热情好客。
疫情的延期开学,打乱了原本的教学计划,而长期的网课教学,也让孩子们从一开始的新鲜变为了厌学。焦虑之余,教材中《说新闻》的口语交际让老师们发现新的契机,于是,张高霞与各位老师一起组织了一场《说新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疫情的相关新闻,并尝试写新闻、录制播报视频,甚至创设情境,召开新闻发布会。活动中,有一个小孩令她印象深刻,为了写好新闻,他不仅准备了采访稿,还去到父母的单位实地采访,俨然一个专业的小记者。“这对他们也是一段感触很深的经历!”张高霞说。
年初,学校师生一同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其中,一场军事训练将张高霞深深震撼。项目要求六名同学搭建人梯越过高压线,一人未通过,队长便要以20个俯卧撑的代价换取挑战机会,一个小队因为数次挑战失败,队长连续做了三组,四肢都在颤抖,但是一旁,依然有队员暗喜自己不是队长,疲惫与失望交杂,却没有压垮他的责任感,咬牙做完,他瘫倒在地,汗水与眼泪交汇,却依旧挤出乐观的笑容。“这何尝不是一个老师的责任?我们尽心竭力,却依然不被所有人理解,但与那位队长一样,作为老师,我们也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我们应该抗住肩上的担子,并以此为荣。”
张高霞
重庆市梁平区梁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