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边莲名称基原考证及显微鉴定研究

2021-07-24庄怡雪廖星良黄旭东杨成梓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21年3期
关键词:菊糖本草莲花

庄怡雪,廖星良,安 昌,孟 静,黄旭东,杨成梓,2*

(1. 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2. 福建省级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Lour.为桔梗科半边莲属植物,喜生于水沟边、田野边及渠道旁等潮湿阴凉地,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为常见小草本。临床上,半边莲主要用于消炎、抑菌、抗肿瘤等[1]。调查发现,随着各地半边莲药材用量的增多,市场上存在以通泉草干燥全草冒充半边莲的现象[2]。本研究通过翻阅历代本草书籍、地方本草志要及地方药物典籍,并查阅现代文献对半边莲进行名称梳理及基原考证,归纳总结其历史沿用别名,探讨其基原关系。同时,对半边莲的生药组织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本草文献考证及生药组织学研究,旨在梳理半边莲的别名使用情况,为半边莲的药材鉴别提供基础材料,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

1 半边莲的文献考证

1.1 名称考证

半边莲始载于明代《滇南本草》[3]:“半边莲,生水边湿处,软枝绿叶,开水红小莲花半朵。”《本草纲目》[4]首次赋予半边莲“急解索”的别名,此后至一九四九年前的本草书籍对半边莲的别名收录甚少,多为引用《本草纲目》中“急解索”的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地方典籍对于半边莲名称的记载数量则大幅增加。具体见表1。

表1 历代典籍志要记载半边莲别名汇总表Tab. 1 Alias of Lobelia chinensis in classics

不难发现,古今以来半边莲的药材名称并无争议,皆以半边莲为正名。其别名众多,梳理可发现规律为以植株形态尤其花的外观命名,如:瓜仁草、细米草、小莲花草、鸡舌草、箭豆草等;或以功效命名为急解索、蛇利草、腹水草、疳积草等。其中细米草、急解索为最常用别名。

1.2 基原考证

半边莲的植株形态描述首见于《滇南本草》,载文:“半边莲,软枝绿叶,开水红小莲花半朵”。《本草纲目》中关于半边莲植株的描述为“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而后《本草汇言》[22]及《本经逢原》[23]载文同《本草纲目》。《握灵本草》[24]记半边莲:“生水边阴湿处,水草也。开小花,淡红紫色,半边如莲花”。《植物名实图考》[25]载:“半边莲,小草也,生阴湿塍堑边。就地细梗引蔓,节节而生细叶,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其花如马兰,只有半边”。

自《滇南本草》起,明至清时期的本草书籍对半边莲的植物形态描述基本一致:小草、开半边如莲花状小花,淡红紫色。对于花的颜色记述稍所不同,有淡红紫色、白色两种说法,白色一说较为少见,仅在《本草求原》[26]一书中有“白色者为佳”的记载。半边莲花梗细长,花单生,花冠偏向一边的形态特征具有较高辨识度,经查阅对比历代典籍未发现有明显的异种同名混用现象。另外,明至清期间各书作中对于半边莲的记载大致相同,部分书作中附有的半边莲植物墨线图,见图1。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本草汇言》一书中所附图为半边莲茎叶,而图注为“半枝莲”。经查阅全书,未发现半枝莲的相关记载,且半枝莲正品为唇形科黄芩属植物,于1959年《江苏省植物药材志》[27]中首次明确以半枝莲为名收录,在此之前所记载的半枝莲植物基原均不明确。因而,该图注可能为作者对两者名称产生混淆所致。

图1 半边莲植物墨线图Fig.1 Ink drawing of Lobelia chinensis

植物分类学自20世纪初在中国发展,诸多关于分类学的著作相继问世。国内最早记录半边莲的分类学书作为温敬修所著《最新实验药物学》[28],书文将半边莲的科属信息补充完善。自后各家典籍中半边莲的植株形态描述基本不再变化,其原植物描述与现行《中国药典》所收载半边莲一致。由此可见,历代以来半边莲基原较为清晰。

2 半边莲显微鉴定研究

2.1 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材料 样品采集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中医药大学时珍园,经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杨成梓教授鉴定为桔梗科植物半边莲Lobelia chinensisLour.全株,实验样品保存于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生药实验室。

2.1.2主要仪器与试剂 OLYMPUS CX31型生物显微镜 [奥林巴斯(中国)有限公司];60D型佳能数码相机 [佳能(中国)有限公司];QE-100型高速粉碎机(浙江省屹立工贸有限公司);DHg-9240型恒温烘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水合氯醛、甘油、盐酸-间苯三酚、番红T、固绿FCF、二甲苯、中性树胶、浓硫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2 试验方法

通过徒手切片、石蜡制片、叶表皮撕片、粉末制片等方法观察半边莲花的形态,根、茎及叶的组织构造和各部位粉末的显微特征,最后进行文字描述和绘图。

2.3 结果

2.3.1半边莲花的形态特征 花通常1朵,生于分枝的上部叶腋;花梗细,长1.2 ~ 3 cm,基部有长约1 mm的小苞片2枚、1枚或无苞片,小苞片无毛;花萼筒倒长锥状,基部渐细而与花梗无明显区分,长3 ~ 5 mm,无毛,裂片披针形,约与萼筒等长,全缘或下部有1对小齿;花冠淡紫色、粉红色或白色,长10 ~ 15 mm,背面裂至基部,喉部以下具白色柔毛,裂片全部平展于下方,略呈一个平面,2侧裂片披针形,较长,中间3枚裂片椭圆披针形,较短;雄蕊长约8 mm,花丝中部以上连合,花丝筒无毛,未连合部分的花丝侧面生柔毛,花药管长约2 mm,背部无毛或疏生柔毛,见图2。

图2 半边莲性状特征图Fig.2 Characteristic of Lobelia chinensis

2.3.2根横切面 根横切面类圆形,表皮为一列细胞,呈径向倒圆锥形或倒三角形,其外被浅棕色角质层,常脱落。皮层宽广,约占横切面半径的3/4,薄壁细胞较大,为类圆形。内皮层明显,由一列类圆形细胞组成,可见明显凯氏点。中柱鞘明显,为一列类圆形细胞。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维管束4或5束,导管明显,类圆形,2 ~ 6个相连,径向排列。中央有髓,见图3。

图3 半边莲根横切面图(×40)Fig.3 Root cross section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40)

2.3.3根粉末 黄白色。导管多为螺纹导管,偶有环纹导管,管径6.7 ~ 18.3 μm。木薄壁细胞长矩圆形,壁链珠状增厚,长41.7 ~ 111.6 μm,宽20 ~ 23.3 μm。薄壁细胞长椭圆形,排列紧密,长32.5 ~ 140.5 μm,宽15 ~ 25 μm,见图4。

图4 半边莲根粉末图(×40)Fig.4 Root powder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40)

2.3.4茎横切面 近圆形,表皮细胞1列,类方形,排列紧密。皮层宽广,由9 ~ 12列圆形薄壁细胞组成,约占横切面的4/5,皮层细胞内含有菊糖。内皮层明显,可见明显增厚的凯氏点。木质部较小,约占横切面的1/5,导管1 ~ 4个相伴,放射状排列,韧皮部呈环状,位于木质部外侧。有髓,见图5。

图5 半边莲茎横切面图(×40)Fig.5 Stem cross section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40)

2.3.5茎粉末 棕绿色。具螺纹和梯网纹导管,直径10 ~ 30 μm,偶见环纹导管。表皮细胞长矩圆形,壁呈波状弯曲,长50 ~ 90 μm,宽20 ~ 35 μm。含菊糖多数,直径5 ~ 20 μm,多与导管相伴,见图6。

图6 半边莲茎粉末图(×40)Fig.6 Stem powder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40)

2.3.6叶中脉横切面 上表皮细胞类椭圆形,排列紧密,可见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呈扁长圆柱形。下表皮细胞为类圆形,排列紧密,含气孔,中脉处具乳状突起。海绵组织由3 ~ 6列细胞组成,排列紧密,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化明显。主脉下端为半圆形,细胞均为薄壁细胞。维管束1束,外韧型。维管束外有明显内皮层,内皮层为一列长椭圆形细胞且具有明显增厚的凯氏点,见图7。

图7 半边莲叶中脉横切面图(×60)Fig.7 Leaf midrib cross section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60)

2.3.7叶表皮细胞 上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或波状不规则形,长31.7 ~ 36.7 μm,宽20 ~ 23.3 μm,气孔不定式,气孔器或气孔附近细胞常伴有菊糖。偶有非腺毛,长50 ~ 180 μm。下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形,垂周壁呈深波状弯曲,长46.7 ~ 126.7 μm,宽13.3 ~61.7 μm,气孔为不定式。上表皮细胞气孔较下表皮多,见图8。

图8 半边莲叶表皮细胞图(×50)Fig.8 Leaf epidermal cell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50)

2.3.8叶粉末 墨绿色。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6 ~ 10 μm。菊糖多见于导管附近,着生于导管上,多数重叠。上下表皮多破碎,细胞壁均略有增厚,上表皮细胞多角形或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为不规则深波状。非腺毛为1 ~ 2个细胞,直径25 ~ 35 μm,长50 ~ 180 μm。气孔多为不定式,气孔器直径20 ~

28.3 μm,见图9。

图9 半边莲叶粉末图(×50)Fig.9 Leaf powder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50)

2.3.9全草粉末 浅绿色。导管多数,主要为螺纹导管,可见梯-网纹导管,偶见环纹导管。非腺毛较少,为1 ~ 2个细胞,细胞壁有疣状突起。花粉粒类三角形,具三个萌发孔。菊糖多数,与导管相伴,多重叠,见图10。

图10 半边莲全草粉末图(×500)Fig.10 Herb powder diagram of Lobelia chinensis(×500)

3 讨论

半边莲其正名无争议,众多别名主要为建国之后出版的地方性中草药典志所收载,多与地方方言相融合,具地方特色,最常用别名为急解索。此外,半边莲同科同属植物山梗菜、蓼科植物杠板归和刺蓼、马兜铃科植物管花马兜铃亦有别名为急解索[29-31],但均属地方用名。山梗菜又被称作半边莲、大半边莲,故山梗菜的急解索一名可能为半边莲药材正名的错误引用。

此前,有文献报道半边莲根的皮层细胞中含有簇晶[32],本研究经根横切观察发现少有簇晶分布于皮层薄壁细胞中,根粉末制片也未观察到典型的簇晶。另外,半边莲的茎横切中可见皮层薄壁细胞近表皮处散有菊糖以及茎横切面纵面观具有两道明显凹纹,与先前文献及书籍记载稍有不同。皮层薄壁细胞与中叶的侧脉近处散有形态完整的菊糖及菊糖碎片;通过叶表皮撕片观察发现叶的气孔近处同样可见大量的菊糖及其碎片。对半边莲各部位粉末进行水合氯醛透化观察时,菊糖形态仍是完整的。

4 结论

半边莲始载于《滇南本草》,药如其名,花开半边,其正名历来较为统一,但地方别名较多,常用别名“急解索”为多种不同药材所用,应加以辨析区分,避免药用混乱。本草典籍与历代药志对半边莲的形态描述准确且详尽。半边莲花的形态识别度高,但仍有以通泉草混伪的现象,两者同为草本药材,质轻细弱,其干品难以辨认。而通泉草与半边莲的主治功效不同,不能代替半边莲药用,药材在市场流通时更需要准确辨别。上述半边莲生药鉴别方法可作为鉴别参考,其中半边莲各部位组织中所含菊糖经透化后仍可见的特征可作为其鉴别依据之一。

猜你喜欢

菊糖本草莲花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水提法提取雪莲果中菊糖的工艺探讨
云莲花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莲花湖『变身』
菊糖在油脂类食品中的应用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菊糖衍生物的制备、表征、功能 及应用研究进展